公共新闻视阈下的晚报编辑视角

2013-08-15 00:49文丨曹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晚报传统媒体公众

文丨曹 玉

(山东滨州鲁北晚报,山东滨州 256603)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领头羊迅速占据了信息传播的各个山头。报纸作为一种纸质媒体,受到信息传播滞后、生产成本高等的局限,在迎合当代人快餐文化的需求上显得有点力不从心。2005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提出了报纸消亡论的观点。“报纸消亡论”的假说,一度引发热议。晚报作为晚间报纸,如何摆脱时效性的限制,转换编辑思路以谋求自身的突破,成为晚报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

2004年,公共新闻的概念传入我国,各媒体开始审视自身的社会职能,倡导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件中来,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媒体不应该只是守门狗,更应该是导盲犬”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媒体人的共识。公共新闻的挖掘为晚报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拓荒的领域,有利于拓展晚报的编辑视角。

1 公共新闻概念的界定及在我国的发展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由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Jay Rosen)最早提出的。罗森教授认为报道新闻不是媒体仅有的角色,媒体应该担负起促进民主和启发公众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是媒体不可回避的职责。

2004年1月,《国际新闻界》刊登了蔡雯的《“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和李青藜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两篇文章,将“公共新闻”的概念引入我国。2004年9月,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节目率先打出“公共新闻”的口号,对江苏省的“公推公选”进行了现场直播,引发了我国“公共新闻”热潮。

2 公共新闻视阈下的晚报编辑视角

在公共新闻的报道上,晚报报道对象的定位,编辑内容的开拓,新闻主题的策划以及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是晚报形成自己报道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自我创新的重要编辑视角。

2.1 晚报编辑视角下移,关注基层公众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涉入深水区,底层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的伸张,公共需求和公共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缺少话语权的基层民众,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增加对草根阶层的关怀,是媒体的职能也是媒体应尽的职责。

晚报将编辑视角下移,才能深入基层,传达民众的呼声,关注基层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像是农民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失学儿童救助问题、艾滋病患者救治问题等。晚报通过对这些社会话题的持续追踪,在为晚报提供编辑素材的同时,能够增强报纸的受众服务意识,从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2 晚报编辑视角的延伸和拓展,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

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晚报打破时效性的局限,在信息整合和独家信息的挖掘上下功夫,是适合晚报发展的重要编辑策略。

对某一公共事件的关注,很多媒体往往都是一哄而上,造成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由此导致各种信息泛滥,各种观点杂陈,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例如各媒体对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虽然新闻媒体在这次灾难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各媒体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事迹趋之若鹜,过分地追求故事性和情绪的渲染,却忘了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汶川地震过去以后,人们才发现那则母亲在地震中护住女儿,为小女孩留下“妈妈爱你”短信后而死去的新闻,还有一位男子用车载着一位女子的遗体回家的新闻等等,许多的细节都不能确认这些新闻的真实性,让人不得不觉得上了媒体的当。

面对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公共事件,传达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太多同样的声音只会形成一种噪音,失去了媒体发声的初衷和意义。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灾难,传播正能量,鼓励民众不放弃希望是必须的,但是尊重新闻本身的价值,理性地劝诫人们如何去避免一场灾难,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进行自救,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也应该是媒体必须要做的。

晚报面对复杂的媒体竞争环境,另辟蹊径,找到公共新闻和自己编辑方针的契合点,才能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发展。

2011年8月中央提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方针,于是各媒体都闻风而动,纷纷将关注点转向民生新闻,关心百姓的柴米油盐。但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千篇一律,报道题材雷同,而且报道仅仅停留在对人民生活的简单反映上,过于计较民众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容易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晚报在报道公共新闻事件时,应该注重新闻深度的挖掘,并客观公正地呈现各方观点,给予普通公众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并将其与专家的观点平等对待,才能发挥在公共新闻报道中的主导作用,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平台。

2.3 注重晚报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搞好公共新闻策划

2.3.1 晚报与其他传统媒体的联动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上。晚报与其他晚报、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在公共新闻报道上的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从而增加公众对晚报的关注度和对公共新闻的参与度,有利于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

2012年11月齐鲁晚报与临沂《鲁南商报》记者联动,帮助临沂市莒南县道口乡王家庄村一位叫王言荣的村民寻找70年前奶奶救回的12岁的孩子,来完成王言荣父亲的遗愿。11月22日《齐鲁晚报》发表题为《70年前奶奶救回的叔叔在哪》的文章。23日《鲁南商报》也登载了同题报道。最后,在媒体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使得两家人在70年后终得团聚。随后,《鲁北晚报》、《滨州日报》、当地电视台对这一事件的跟踪报道,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最大范围地传播和放大公众的呼声,从而将其转换成强势话语,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因公共新闻自身存在的公益性,也有利于媒体自身形象的提升和品牌塑造。

2.3.2 晚报与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最早由沃特·李普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了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晚报作为传统媒体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而网络媒体兼具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成为其他媒体挖掘有价值信息、寻找热点话题的重要渠道。因此,两者在议程设置上的互动能够为晚报在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上起到良好的效果。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甘肃校车事件中的共振,成为晚报可以借鉴的范例。2011年11月甘肃正宁发生幼儿园校车事故,造成19人死亡。随着新华网发布第一消息,其他网络包括新浪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纷纷转发。随后,传统媒体深入新闻现场,对事件进行追踪采访。随着传统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后续情况,披露事故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等,网络媒体则在第一时间内群体转发,对校车事件的报道起到了“扩音器”的效果。而且随着传统媒体报道方向的转变,带动网络媒体话题的不断转换。在社会舆论的共鸣中,促成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公布。

3 结束语

对公共新闻的报道为晚报提供了策划方向和报道题材,而且迎合了大众传播媒介回归新闻本位的呼声,促进媒体肩负起舆论监督和引导的社会责任。同时,晚报编辑视角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成为报纸改革发展的源泉活水,推动晚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猜你喜欢
晚报传统媒体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圣诞夜》晚报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