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时代“光晕”的再思考——新读《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2013-08-15 00:49文丨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光晕本雅明艺术品

文丨李 鼐 梁 辰

(三亚学院传媒分院,海南三亚572000)

3D打印技术以“上帝之手”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在引领技术变革的同时,为视觉文化的美学命题也注入了新的研讨方向。3D打印机这一设备的学术名称为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对3D打印技术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伟大发明所能带来的影响,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难以预测的,1450 年的印刷术如此,1750年的蒸汽机如此,1950 年的晶体管也是如此。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漫长的时光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在当今理论研究的视域下,技术的变革必然伴随着视觉审美意识与形态的改变。3D打印技术同样经历了由军事、医学、航天等高领域运动到今日普及为民用的进程,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多媒体传播和多元认同的时代背景下,隶属于艺术品范畴下的影视作品亦借助新兴技术的支持,激发了“光晕”理论的再次复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Legacy Effect公司,利用Objet 3D打印机为电影特效片段制造3D模型和原型,为演员量身定制完全适合演员的身形样貌的演出道具。在经典电影《侏罗纪公园》、《阿凡达》、《钢铁侠》以及《复仇者联盟》中都可以看到3D打印机的身影。这些电影模型是运用精良3D打印设备设计制作而成,带来全新的视觉景观和审美经验,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这场视觉狂欢。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美学思考。在新型技术复制语境下,探讨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及其“光晕”理论的现状显得格外重要。《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于1936年发表,本雅明旨在用文本描摹艺术政治中革命需要的一种艺术理论。并在文中提出了“光晕”的概念,指人们在独特的艺术品面前经验的敬畏感。“光晕”并非客体内在固有的,而是外在属性,包括艺术品的所有者、严格的展览、真实性或文化价值等。因此,光晕是表明艺术与原始的、封建的或资产阶级权力结构的传统联系,进而表示它与宗教或世俗仪式的联系。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体验从地点和仪式中解脱出来,面向大众的注视和控制,从而导致光晕的破灭。“技术复制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仪式的寄生依存中解放出来”,光晕的消失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艺术现在不再以仪式为基础。本雅明所说的光晕就是艺术的本真或真实性,即艺术品由其独特性而获得的审美价值。在复制时代之前,艺术品具有一种唯一性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它的仪式价值在于它的距离感。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的今日,技术复制已经从神坛走入生活。如同本雅明所指出艺术品的复制导致了艺术失去了光晕和仪式价值。按照这个理论来推演,被大众媒体缠绕的当今人类终其一生亦无法窥探艺术品的边角。故此本雅明赋予艺术品以展览价值。就电影而言,想要看电影的“原版”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而一旦失去了原版的价值,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最大量的复制生产,以求得影片的商业价值。3D打印时代,以先进生产力和因特网为代表的多元视觉现象场域显然已经根除了传统解释学的理解模式,即人们不再到特殊的再现场域去寻找艺术品意义的模式了,因此意义的建构也显然不在依赖于艺术品存放的场所和历史时间,而取决于多种媒体融合的象征性材料的文化生产实践,在这样的一个以“虚拟注视”和“虚拟旅行”为特点的后福特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和数码艺术的环境中,本雅明的解读禁锢于阶段历史维度,对其理论进行重述再造势在必行。本雅明所批判的艺术品的技术复制已经成为标准的经验方式,经过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标准的观看商品,从感知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也从根本上验证了本雅明寻求认同的那种光晕体验。

3D打印技术是数字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多元认同的环境下的艺术品是参与性文化乌托邦的最圆满实现。也就是说3D打印技术对于艺术品的复制不仅没有削弱其审美价值,同时因其拉近了艺术品与人的距离而使得光晕再现。与其说是光晕的再现,远不如光晕间离效应更来得贴切。艺术品的光晕从未消亡,它只是因为艺术实现手段的变迁而出现、隐迹之后再次出现。3D打印技术建立于数字时代的基础之上引领着一场工业变革,在视觉文化领域它的影响范围涵盖了是“虚拟注视”和“虚拟真实”。这种“虚拟真实”不仅是传统电影领域的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的场景或人物已达到真实效果,而是对传统艺术品的完美再现,通过虚拟技术重塑艺术品。3D打印意境下的电影艺术,使得电影创造出的视觉奇观更切近真实。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关于电影本体论中曾表述电影的美学特征就是纪实性。电影《十二生肖》中12个兽首就是通过3D打印技术完美复原,出现在电影画面之中。这种真实再现不仅是电影技术上的长足进步,同时也是对电影纪实美学的膜拜。我国通过3D打印技术对天龙山石窟第18窟西壁进行了完整复原,复制品完美精确的重塑了真品。用事实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本雅明关于20世纪文化中光晕的辩证论述。我们可以说这种“虚拟真实”在现在视觉文化的视域内,即富有审美价值同时也因为其拉近了艺术品与人的距离,赋予其闪耀的光晕。

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对于“光晕”理论的阐述不应被我们膨胀为他的概念机器,亦不应该将其审美命题摆在思想史的神殿之上。本雅明的实用哲学依然是极具高度可行性的思想策略。在3D打印技术与数字化汹涌来袭的时代,现在视觉文化和审美价值都敦促我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本雅明的“光晕”理论。在传统美学和现在视觉文化中找到契合点,通过审美实践和理论分析,透析新时代艺术品“光晕”的再度闪耀。

[1] 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 彭吉祥.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3] Caroline van Eck, Edward Winters.Dealing with the visual[M].England:Ashgate Pub Co。2005

[4] 王忠宏 李扬帆.我国3D打印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12.10.19/第005版

猜你喜欢
光晕本雅明艺术品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圣诞节的灯光
凝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