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客旅游文化现象探析

2013-08-15 00:43饶华清
关键词:沙发目的地交流

饶华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浙江 杭州311231)*

旅游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有机会体验和探索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并促进人们相互沟通与理解,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人类学者强调旅行经历的真实性和体验性。①目前,旅游市场上出现了自助游、背包游和沙发客旅游等体现自主选择、凸显个性的新兴旅游方式。这些旅游方式是旅游市场的风向标,反映了当代旅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1]其中,沙发客旅游因费用少、个性化、能够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并愉悦身心等特点而普遍受到旅游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人们选择这种旅游方式并不完全出于省钱,更多地是为了摆脱传统旅游的束缚,得到更真实的文化体验。作为自助旅游的一种形式,沙发客旅游反应了旅游者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更高层次的体验需求,是一种互助游文化。沙发客旅游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旅行风潮,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荷兰的Peter Heesakkers就曾经从科技变迁、社会发展和旅游视角对沙发客旅游的流行、动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研究。②然而在中国,学术界包括许多游客并不了解这种旅游方式,常简单判定沙发客旅游不过是一种省钱的穷游方式,往往忽略其中的文化内涵。最近两年,笔者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接待沙发客和作为沙发客深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并参与其日常生活的方式,来体验真实的沙发客旅游,进而分析研究沙发客旅游文化现象。

一、沙发客旅游的概念、现状与特征

1.沙发客旅游的概念与现状

所谓沙发客旅游,是指双方通过网络沟通达成共识,到对方居住地旅行时,住在沙发主家,并在沙发主的带领下在当地作深度游。沙发客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旅游,它强调的是经济实惠的旅游体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互助旅游。

“沙发客”一词来源于2003年建立的国际沙发客自助游网站“Couchsurfing”。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非盈利网站,借助网络寻找沙发的方式,帮助旅行者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并进行旅游文化交流,从而使双方都有机会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沙发客旅游发展迅速,至目前为止,已有来自207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97 000座城市的550多万注册会员在沙发客自助游网站或旅游目的地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相互交换旅行经验。③“沙发客”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沙发客互助旅游的城市之一。2010年亚运会期间,沙发客旅游以免费住宿和结识新朋友这一新奇形式为部分中国人所了解。两年来,通过媒体和沙发客的宣传,国内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加入了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沙发客旅游完成了一种具有当代特点的从私人空间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分享。[2]

2.沙发客旅游的特征

就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看,沙发客旅游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华旅游的国际沙发客,另一类是中国沙发客。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看,旅华沙发客的男女比例相差无几,男性约占53%,女性占47%;年龄层次分布在18-60岁之间,以18-29岁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28岁。③沙发客的职业多种多样,但以青年学生居多,大多数受过大学及以上高等教育,主要和朋友、家庭成员一起旅游或独自出行。国际沙发客大多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国家。从行为特征来看,旅华沙发客主要从北京和上海入境,中国是其在亚洲之行的终点或者途径站,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③旅华沙发客常选择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从旅游动机来看,除了经济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人生经历及实现自我价值,也有一部分沙发客通过沙发旅游形式进行公益或慈善活动。沙发客在华停留时间以每个城市2-5天为主,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国,也有部分是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渴望进一步体验不同地区的中国文化。沙发客通过旅行指南和网络获取旅游信息,旅游费用较少,喜欢使用当地公共交通,喜欢品尝当地特色饮食,并渴望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约有46%的沙发客选择住在当地人家里感受当地文化,69%的沙发客选择和当地人喝咖啡等方式融入当地社区活动。③沙发客的主要旅游目的是为了体验当地的真实文化。他们认为东道地区的许多旅游产品只是为了吸引游客、迎合游客而设计的,缺少文化的真实性,这也是他们选择沙发客旅游的原因之一。选择沙发客旅游方式的人,他们虽然文化背景有差异,价值观也各不相同,但梦想环球旅行是他们都有的共同特征。

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看,中国沙发主(东道主)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好的年轻人为主,年龄层次多分布在20-35岁之间,多数为男性,以外企职员、教师、公司白领等职业居多,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从行为特征来看,中国沙发客主要以接待为主,而较少作为沙发客前往其他目的地旅游。从动机上看,中国沙发主希望通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沙发客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并达到交流或语言学习的目的,其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网络。

二、沙发客旅游文化现象解析

沙发客旅游方式反映了当今人们对文化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追求。沙发客旅游不仅能节省旅游费用,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入交流体验到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完全不同于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大众旅游往往对当地的了解只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真实文化。而沙发客旅游不仅能欣赏目的地风景,还能与当地人沟通交流、体验并融入当地文化。从2003年至今,沙发客旅游从最初的穷游式旅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文化现象了。

1.沙发客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

西方一般用“tourist culture”来表述旅游文化概念,其框架是以旅游者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专门研究旅游过程中关于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文化,以及主、客体和媒体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文化碰撞现象。[3]沙发客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旅游主体的沙发客,目的地的东道主会成为旅游主体沙发客观察、接触、感知体验的一部分,其文化观念和素养都会在主客交流中得到自然的展露。虽然沙发客与沙发主之间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3]但两者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

2.沙发客旅游是一种深度文化旅游体验

沙发客旅游是一种旅游文化现象,强调的是深度文化旅游体验。谢彦君(1999)认为,“在各种旅游现象当中,如果没有了旅游体验,旅游现象包括旅游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旅游产业存在的目的和形式等将会坍塌”。[4]旅游现象是一种由东道主和外来客人彼此互动所产生的现象,其实质就是文化的交流。从旅游体验层面上看,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因此,文化因素往往是“旅游体验”成败的关键,其组成部分包括物质载体和旅游目的地居民。[4]影响沙发客体验与经历的因素主要是目的地社会的友好程度和对待沙发客的态度等。

3.沙发客旅游是中国传统留宿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我国一向有好客的传统,古时中国就有类似今天沙发客旅游的留宿文化。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山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述的是古代的沙发客现象。诗人到农家游玩,主人盛情留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招待远方的客人,然后主客之间交流甚欢。徐霞客更是在其长达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一直尝试做沙发客。《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他出游日数长达1 070天的经历。他在旅行中一般选择寺庙、民宿、旅店等住宿,并在游记中作了记载,其中,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他选择住在老百姓家中,约占到住宿天数的9%。当地老百姓大多数热情帮助他解决食宿问题,如借宿广西村民王庆宇家时“蚊聚如雷”,但“庆宇撤己帐供客,主仆俱得安寝”。[5]作为回报,徐霞客常报之以财物,很多好客的主人常婉拒。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不同地区老百姓对待陌生人的认同和友好程度。

中国的现代沙发客主要出现在亚运会期间,许多广州市民的热情好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免费住宿甚至导游活动,体现了礼仪之邦的开放大气。“沙发客”的出现,不仅反应了国民好客的传统,也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是接纳开放的表现。[6]旅游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可以真实地和当地人交流并有机会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现象、一种留宿文化,沙发客旅游是一种生命的独特体验。

三、目前沙发客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包括深入体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认识沙发客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奠定了基础。旅游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沙发客旅游能满足沙发客社交、体验生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从旅游动机上看,沙发客出于自身心理的需求,追求自由是其主要目的。人类学家麦肯(Mckean)说,旅游是人类试图去了解他者的一种强烈、深刻的渴望,由此来了解自我。就像史密斯(Smith)定义的非常规旅游者(Off-beat tourists),[4]沙发客旅游者往往通过不同寻常的旅游行为融入旅游目的地社区,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体味当地的真实文化。虽然旅程由此增添精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安全问题

当下的沙发客旅游主要通过网络建立联系,虚拟的网络世界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从网站建成之初,国际上就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质疑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目前沙发客成为会员的门槛比较低,仅通过网络注册就可以加入会员。虽然通过网络认证、会员评价担保等方式可以提高信誉度,但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具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不同于其它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沙发客旅游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诚信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沙发客”的安全保障尤其是免费住宿的安全性最为担忧。我国目前与这种沙发客自助旅游相关的包括监督、管理以及最基本的法律保障等都不健全,无法充分保障沙发客旅游的安全,法律诉讼争议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信任问题

目前中国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商业化,在微博、论坛或媒体中常听到人们在抱怨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中国原本是熟人社会,信任较多局限于家庭成员和熟人,人们习惯按生熟程度区别对待与之交往的不同对象,本能地对陌生人有一种防备和不信任感。而沙发客旅游的前提是要达成彼此的信任。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使得中国沙发主在接受沙发客方面的信任度和宽容度不及欧美西方国家。

3.语言问题

中国沙发客融入洲际沙发客旅游活动的主要障碍是语言问题。目前,虽然世界拥有沙发客最多的国家中中国排名第十,但中国沙发客并不是国际沙发客的主体人群。Couchsurfing的全球沙发客自助游网站主要是英文网站,沙发客的信息基本以英文来表述,英语是在线和非在线交流使用最多的语言。虽然中文在沙发客网站的统计语言中名列前十,但主要限于中国地区。中国多数沙发主的英文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国际沙发客的深入交流,当前存在中国沙发主数量增加速度放缓、很多老沙发主逐渐退出沙发客圈子等问题。

4.文化差异问题

沙发客旅游的目的在于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国自古以来虽然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但当前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跟团游玩,带着观光或到此一游的心态走马观花的旅游,少有文化上的深度交流。在文化传统、信任感和与陌生人的距离感上,中国人往往比西方人更为谨慎封闭,在这样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沙发客很难接受未知情境,无论在客观还是主观上都与国际沙发客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四、沙发客旅游发展应对策略思考

1.沙发客旅游可以带动旅游志愿者服务

旅游志愿者是指在旅游服务中为旅游者提供向导、咨询、讲解等服务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和亲身参与性。旅游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方便了各地游客。[6]沙发主提供的免费住宿、导游等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志愿服务,其主要特征也是志愿性、无偿性,如广州亚运志愿者发起的“亚运睡我家”的沙发客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针对入境自助游游客增多的情况,发展熟悉本土文化又懂一定外语的高素质沙发主加入旅游志愿者队伍,有助于主客双方的深度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通过旅游志愿者服务可以推广沙发客旅游模式在中国各主要旅游城市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2.沙发客旅游可以通过在线旅游平台链接旅游产业

沙发客旅游网站的启动资金较少,网站的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来承担。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沙发客旅游网站主要靠会员自愿捐款维持,并每年公开财务收支状况,财务公开透明,值得国内的一些旅游网站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发客旅游网站是自助式的在线旅游平台,相关的旅游信息通过沙发客的网上平台得以在沙发客和沙发主之间传播,从而将旅游文化从虚拟的空间释放出来,转变成为现实中的旅游产品。沙发客旅游其实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链上的一种产品。网络是沙发客旅游在当今世界迅速传播的重要载体,但其构建还需要政府的扶持、行业的推动、企业的参与和游客的传播。[3]沙发客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改善旅游市场环境。[7]

3.沙发客旅游可以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

20世纪90年代,出现“替代性旅游”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和社区建设的结合将有助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些学者从游客视角出发,认为人们的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将会对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游客每到达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交流碰撞接受一些旅游目的地文化,同时必然也会带去本地的文化并且对目的地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现象都有助于加强和保护进而发扬本土文化。[3]沙发客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现象,其目的就是促进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沟通和理解,无论沙发客还是沙发主都能充分感受到彼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当沙发客受到沙发主热情款待之后,他们对当地人的好客有了很深的印象,并对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会拉近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从而让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沙发客旅游网站已不只是旅游时找免费住处的网站,它更是一个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园地。作为互助游,沙发客旅游可以通过可操作性的专门机构,开展类似Aupair(互惠生)或Homestay(寄宿家庭)的文化交流活动,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青年们提供一个在目的地国家的家庭里体验文化和学习语言的机会,同时也给本国人创造更真实地了解外来文化的机会。

4.健全沙发客旅游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旅游行为变得日益复杂,充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4]沙发客旅游主要靠彼此尊重和诚信来维持,主客之间关系微妙,背后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的安全风险。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助游文化,虽然已有近10年的发展,从总体旅游规模及其影响来看,沙发客旅游还是比较小众,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从信息时代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的交流发展来看,沙发客的理念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目前,虽然沙发客旅游在中国普遍展开的现实条件还不具备,但如果在线旅游平台(网站)可以审核资格,承担相应责任,[8]并结合中国志愿者和非政府等组织,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和安全管理,健全法律制度,这一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值得期待。

结 语

沙发客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即使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问题以及语言、世界观或者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障碍和冲突,旅行途中依然可以有交流与对话。沙发客旅游不仅有助于发扬本土传统文化,还能促使外来文化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融入旅游目的地。[2]沙发客旅游的意义远远超过旅途中的免费住所等服务,它更多地包含着目的地与客源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际交流与文化碰撞与融合。

注释:

①Cohen E A.Phenomenology of Tourism Experiences,Sociology,1979:179-201.

②Peter Heesakkers.Participate in Creating a Better World,One Couch at a Time:An Explorative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CouchSurfing.German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2.

③国际沙发客旅游网站,http://www.couchsurfing.org/statistics,2012年12月1日。

[1]仓理新.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77.

[2]郭起华.沙发客,借你家沙发走天下[N].南阳晚报,2011-09-23(21).

[3]张维亚,赵昭.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4.

[4]龚锐.旅游人类学教材[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14-27.

[5]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朱惠荣点校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49.

[6]饶华清.杭州旅游志愿者的发展与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76-79.

[7]刘亚力.亚运会“沙发客”兴起 国人心态更开放[N].北京商报,2010-11-18(1).

[8]蔡华锋.“沙发客”,你的安全谁负责[N].南方日报,2010-11-24(6).

猜你喜欢
沙发目的地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恋爱中的城市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迷宫弯弯绕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VIP 2-1HT(Home Theater)沙发
动物可笑堂
沙发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