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潮”语文别样红——品读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

2013-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3年25期
关键词:余映潮中学语文赏析

陈 佳

余映潮,一个初中语文界响当当的名字,影响了无数热爱语文教育的志同道合者。而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始终以火一样的热情耕耘在语文教学的广袤土地上,不断播种、浇水、松土、施肥,也不断收获红彤彤的果实。

正如余映潮在《致语文教师》的自序中所言:“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激情,这就是‘智慧’。”彼时彼地,正值2012年的秋天,身处武汉映日斋的他,思如泉涌、心游万仞、笔耕不辍,将自己多年的心血凝结成了这本218页的专著,全书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这三方面进行诠释,梳理了40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意义非凡的基本功。

纵观全书,“成长智慧”是最为余老师所重视的。在这一辑中,他认为:“有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在教学之中成长的话题。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在余老师看来,要成长,离不开耐力、自信、进取、惜时、创新等因素。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举几个例子:2009年,作者写了约130篇文章。2011年,编写著作2本,共写文章80余篇,公开发表50余篇,推出20多堂新课。近20年的春节,没有一个不是用来进行论文写作或讲座稿的撰写。连续20多年保持每年发表50篇以上的记录……作为一线的中学教师,我们常常会抱怨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研究,然而,身兼数职的余映潮却是时间的富翁,他绝大部分成果都是“挤”出来的。2005年中考命题,他被“关”了24天,用8天时间完成中考命题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一天又一天地写作,完成了给《学习报》的10篇文章、给《语文教学通讯》的9篇专栏文章。也许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余老师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首先,他坚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的领域,以“发表连载文章”为例,他就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1993年,余老师开始了中学语文案例研究,用了8年时间,给《中学语文》写了系列稿《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1996年到1997年,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连载“教学设计艺术”短文16篇。1998年到2003年,在《中学生阅读》杂志上连续发表“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小论文约40篇。2003年到2012年,在 《语文教学通讯》的“名师讲坛”专栏中发表“阅读教学诗意手法”方面的连载系列论文80余篇。这些成果,像火红的太阳般照亮了语文界,照亮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之路。在这条路上,要走得更好,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方法,“专题研究”就是余老师分享的秘诀之一。他认为,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专题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有:拆分式、选点式、反复式、连类式、提要式、赏析式、发现式、资料式等阅读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与此同时,还有几个要求:选题要实、开口要小、素材要多、总结要精、方法有效,还需要随时把思想火花变成文字。余老师有不少“文件”,专门记录零碎的灵感,他将其称为“随记”,这些只言片语,日积月累,往往就成了研究的突破口。当然,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余老师还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仰望星空,即研究名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很多羊肠小路。学习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观摩、收集、评点、摘抄、跟踪、提炼、比较、综述等,但殊途同归,就是博采众长、发展自己。

如果说“成长智慧”奠定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底子,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广阔背景;那么第二辑“教学智慧”就将目光聚焦到教学这一领域。余老师将“创新”一词贯穿始终,依次谈了12个方面:教学理念、教材研读、教学创意、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手法、提问设计、课中活动、语言教学、教学细节、朗读教学、教学方案。难能可贵的是,每个方面都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结合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其中,“教材研读的创新”令我感触最深。《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我上学期也教过,当时只是把它当成自读课文简单地梳理了文中的“三问三答”,课后让学生续写故事。再看余老师的设计,不禁叫绝。他竟然提炼了15个有教学价值的角度:层次划分、重新拟题、概括内容、梳理情节、归纳主旨、用成语评价人物、提取关键词、朗读达意、续写故事、体会表现手法、赏析“笑”字、品读“三问三答”,分析赫尔墨斯的心理、品味文章更深的寓意。相比之下,我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到余老师的七分之一。单说一篇文章就有如此大的差距,可想而知,一学期下来,会丢失多少教育的资源。余老师的以身示范让我深深记住了一句话——教材研究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他还让我明白:研究教材的方法不可胜数、千变万化,全靠教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所以,要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关键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唯有潜心、精心、耐心地研读,才能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在教学上自然也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若说研读教材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就体现了“怎样教”。余老师坚信:每一位语文教师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发明家。不仅仅是整体的策划或构想,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以《观舞记》为例,这个学期刚教过,我只注重了朗读练习,但余老师却在训练朗读的同时,还将其作为积累语言的范文,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如:难写难读的生字、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短语、精美的五字短语、抒情的排比句段、概括全文的话语,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中美文佳句。基于此,还出示微型《观舞记》,让学生证明它是人物与场景描写的好范文,进而训练仿写。这样一来,教学的容量大大扩充,无论是字词句段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的锻炼,都得到了发展。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想要成为语文教育专家,单单能教好书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效提炼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之上,有“治学智慧”。余映潮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他有良好的治学习惯,在本书的最后一辑中,余老师慷慨地分享了他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治学秘诀:课文读写、自建仓库、精品收藏、案例分析、多向运思、横向联系、纵深探索、发现命名。之前说到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的研究方法,要达到 “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的境界,非得下一番苦功夫,这就要用到治学的第一秘诀——课文读写法。在研读的同时,教师要“沉淀”自己的收获,要写课文赏析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一个精美的分支,它小巧、灵活、秀美、丰满,讲求选材上的新颖性、内容上的赏析性、表达上的生动性。余老师单以《狼》为例,就写了四篇赏析短文,分别为《〈狼〉的简洁美》、《〈狼〉中之“狼”》、《〈狼〉妙点揣摩》、《〈狼〉的四读四评》。其中,《〈狼〉妙点揣摩》一文让我大开眼界,未曾想过,一篇短短的《狼》竟然有如此多的精妙之处。反观自己的教学,大致按照梳理结构、疏通文义、品读语言、把握主旨这几方面展开教学,显得过于四平八稳,缺乏灵动。倘若我当初能“逼”着自己写赏析短文,或许会有更多的个性解读、更广的审美视角、更深的意蕴挖掘。智慧过人、毅力超群的余老师还特别强调“厚积而薄发”,他提出了“自建仓库法”,将教学与研究中一切由自己写作的教学资料分门别类地积聚起来。他认为,细水长流、勤奋积累定能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化蛹为蝶”,脱颖而出。操作起来具体步骤为,先确定方向,再分解目标,最后形成系列。余映潮所追求的是在工作中治学,他所指的“治”可以理解为“研究”。他认为:“研究不仅让我们能够读好教材上好课,研究也不仅让我们多想问题多认识语文现象,研究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养成并具备研究的素养,让我们有终身追求发展的动力。”余映潮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如今,辛勤耕耘的他已经在各类刊物发表教学文章1400余篇,出版了5本专著。在中学语文领域,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研究著作、他的课堂教学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令人由衷叹服。更可贵的是,他仍在前行,因为他还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掩卷沉思,回首自己一年来的从教经历感慨万千。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教初中语文,内心十分忐忑。尽管研究生期间拜读过语文教育的理论著作,剖析过名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也发表了一些小论文,但从未亲身实践过,对教材的研读更是空白。当时的感觉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很没谱。读毕此书,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要是在去年暑假与之相见,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了。不由得又拜读了他新出了一本书——《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拿到书时,不由想起《弟子规》中提倡读书要有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反躬自省,《致语文教师》一书已读透否?答案很难肯定。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随着阅历的丰富,或许我还能读到更丰富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因为余映潮,我对语文教学、教材解读、课题研究越发喜爱了。是他,让语文变得像花儿一样红,引得蜂飞蝶舞;是他,让语文变得像烈火一样红,照亮千万心灵;是他,让语文变得像太阳一样红,孕育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余映潮中学语文赏析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