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技巧探析

2013-08-15 00:47庞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说理大道理人和事

庞志强

(唐山市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 古冶分公司,河北 唐山0631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授课老师的“说理”技巧和过程。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教师的说理效果好,教育效果自然就好,就能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说理”一定要把理说透,做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反之,理说不透,就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把高深的道理讲具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讲道理的,而且要讲大道理,通过讲大道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并使学生自觉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清除歪理,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大道理。要使学生掌握大道理,首先就要把高深的大道理讲具体。

(一)破题切入要具体

任何课程都有自己的特定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切入点和突破口。如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如果讲课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以空对空,就显得苍白无力,自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如在破题切入时从反映人生观的一些模糊的错误认识谈起,就可以引出当代大学生应该立什么志、成什么才、交什么友等若干个小题目,再通过对这几个“小”道理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这个“大”道理。这样既把握住了教育的主题,又能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内容讲解要精练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取决于讲授内容的多少,而取决于讲授内容是否精当。那种一写教案就有好多个大大小小的一二三,一讲课就忘了时间而拖堂,一张嘴就满口的大道理,这样的课不仅不能打动学生的心,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授课内容一定要减少层次,精练语言,巧用事例,避免拖沓冗长、漫无边际地乱“发挥”,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把道理讲清讲透。

(三)授课对象要把准

讲课的针对性决定着教育的效果。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教师讲课时要根据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思想基础、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确定授课的内容和重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经历阅历、经济状况和性格特点,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区分层次和层面,克服“一锅煮”“一刀切”现象,确保教育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把空泛的道理讲实在

(一)从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教师要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展开讲授,紧紧围绕学生困惑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讲解,并在授课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认识,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法路子,并善于回答难点问题,这样就能抓住学生,吸住学生,使学生越听越想听,越听越爱听。

(二)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

无数事实证明,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生活中地位身份和我们相仿,我们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着的人或事。对这样的人和事,学生经意和不经意间就会与自己进行比较,这些人和事就会在无意中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因此,讲课过程中要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那些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人和事,努力做到有近不举远、有小不举大,以增强说服力。

(三)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入手

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肯定既敏感又关注,从这些问题入手就比较容易调动大学生的认知兴趣。比如在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不能泛泛地空讲方针政策,要把政策中各项规定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家庭、前途的关系讲清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要善于用真实形象的事例来阐明道理,由近及远,把道理讲清,让学生心服口服。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呆板的道理讲鲜活

僵死的知识没有深刻的说服力,只有让这些死知识活起来,才能起到说服人和打动人的教育效果。在授课时,教师要走出传统死板的教育模式,既要动之以情,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又要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白真假和美丑,这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说服人、打动人。

(一)立意要新颖

在有些学校存在着“教育年年搞,年年老一套”的问题,教育方式缺乏新意,自然没有说服力。形势变化了,学生思想变化了,还按老经验老办法老内容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针对性,效果肯定不好。要讲出好效果,必须要在“新”字上求突破。比如同一个事例,可以换个角度讲,或者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比较,提出每种观点的依据,并进行客观述评,这样效果肯定不一样。同时,对一些疑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当前社会上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思路,以增强吸引力。

(二)内容要接近学生

同龄人之所以容易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阅历相当、经历相仿、所思所需所疑基本相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共同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给其所需、解其所惑、答其所疑,把大道理具体化,运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所见所闻来说理,通过平等对话交流感情,在情理交融中让学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观点。

(三)形式要多种多样

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容易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调动不了学生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继承中求创新,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现场问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他们的表情和反应不断调整授课思路。当发现学生精力集中,情绪被调动起来时,要趁热打铁,扩大成果;当发现学生出现不耐烦情绪时,要沉着应对,通过调整语气,列举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等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引回课堂。

四、深入浅出,把生涩的道理讲通俗

把生涩的道理讲通俗,就是用学生都能够听得明白、都能理解的事例来证明或验证深奥的理论,这样既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又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语言要通俗

讲清楚讲明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能够使学生继续听课的最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应尽量少用那些专业化很强的术语或词汇、书面化的语言、高深的理论,这似乎显示不出教师的水平,但只有这样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才能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事实上,越是深奥的道理,越需要用通俗的语言去讲。本来道理就很深奥,再用生涩的语言来讲,学生既累又没有兴趣,效果自然不好。

(二)事例要通俗

格调、境界高远的事例确实具有说服力,但这样的事例容易失去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力。因为学生都是一些普通人,只能用普通人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去引导,如果用过高格调和境界的人和事来要求他们,不但不现实,还容易失去感召力。因为这些人和事离学生太远,或是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是可敬可佩但却学不了的,达不到引导行为的目的。就比如我们一举例便是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雷锋、张海迪等,他们确实值得所有人学习,但他们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对学生的有影响力,但引导力不够。因此,举例要多举离学生近、特别是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做到的人和事,这样引导效果会更好。

(三)理论要通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育人,所以,不但要讲大道理,还要理直气壮地讲、要旗帜鲜明地讲,否则就背离了教育的主题和目的。但讲大道理同时要讲通俗理,不能一讲爱国就是牺牲奉献,个人、家庭、事业统统不管不要,否则就是不爱国。因此,讲道理时,既要讲党、国家和集体的大道理,也要讲个人、家庭的小道理;既要讲透大道理,又要兼顾小道理,这样的道理才能讲透、讲出味道来,也才能讲出大道理的魅力来。

猜你喜欢
说理大道理人和事
生与死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论法院判决书的说理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
已过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樱桃手工坊
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