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监督:舆论监督的新途径

2013-08-15 00:45宫秀琪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信息

宫秀琪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 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点到面、由个别化到大众化的飞跃。截止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量突破了5亿大关。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从初级的获取信息转向互动参与。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诸多的应用与服务中,炙手可热的当属“微博”。2012年10月8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微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微博用户量暴增,中国已经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 2011 年底增加 2.2 个百分点。[1]在微博迅猛增长的同时,微博所产生的舆论监督现象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一、微博与微博监督

在当代中国,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与意见表达的平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如果把2009年算成“微博元年”,三年的时间微博这个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

有关“微博监督”一词,我国官方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也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目前只是民间的表述。我国通常所讲的监督是四种监督,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这四种监督的角度划分,微博监督属于舆论监督,是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一种。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3]依笔者看,微博监督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借助微博这个平台,通过获取信息,广泛交流与发表意见,对国家的各项活动进行公共性、政治性监督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微博监督的现状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今天,微博是互联网近几年诞生的一个新产品。作为2009年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介,微博在运用、管理等方面还不系统、不成熟,但是从其发展前景来看,却拥有无限的未来。

从“郭美美事件”到“7·23”动车特大事故,从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到成都教育局官员与女子“微博调情”,从昆明市发改委收费管理处副处长“艳照门”事件到河南省汝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艳照”丑闻,从故宫“十重门”事件到领导“悬浮照”事件……先是有人发微博披露某个事实,然后其他网友相继评论转发,随之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伴随着微博上不断“爆料”和“发酵”,一次次微博事件很快达到舆论监督的高潮。人们形象地把2011年称为140字的中国,微博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把微博从单纯的个性社交工具升级为舆论监督的新平台,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2012年以来,微博监督延续着2011年的热潮,本以为是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却通过简单的一条微博公之于众。2012年1月2日前后,有网友在腾讯微博上爆料出2012年第一起“床照门”事件,引发大量网民围观,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干部段某浮出水面,随后广西纪委对段某生活腐化问题立案调查,又查其涉嫌受贿罪,段某随后被逮捕和被指控。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特大车祸,在新华社拍下的照片中,一位官员不合时宜的微笑在微博上疯传,由此人们称这位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某为“微笑局长”,随后经网友搜索,杨某被曝光拥有5块名表且价值不菲,“微笑局长”又被戏称为“微笑表哥”。2012年11月,由微博爆出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某的不雅视频,随后其职务被免,并接受立案调查。这次事件从爆料到解决不超过一个月时间,可谓是超高速。[4]

从2011年到2012年,微博爆料频频上演,次数不断增多,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解决时间也越来越快速,微博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强劲的舆论监督平台。鉴于微博的优势,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加入了“微博反腐”队伍,不少省市开通官方微博,较为典型的浙江,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全部开通官方微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5]微博反腐,对党委与政府而言,着实多了一个制约、监督权力的平台。

三、微博监督的优势

微博,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平台,与传统的舆论监督平台相比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

其一,微博的草根性、大众化使得微博监督的主体范围扩大化。在互联网诸多的应用与服务中,最热门的当属微博。任一个网民注册一个微博账号,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身的信息发布平台,每一条信息虽然仅限于约140字,但发布的信息条数不受限制,发布的内容只要合法也不受限制。这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连接互联网后,就可以很及时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闻与评论,使微博极具草根性、大众性,给人们提供了言论自由渠道。当就某一事件或突发事件积聚起来的微博参与者数量众多时,也就意味着微博监督的主体相当强大。微博监督在主体汇聚的速度和广度上,是以往任何传播媒介都达不到的。

其二,微博的及时性、传播快使得微博监督的时效性更强。微博的内容简单、平台多样、主体草根性等特点,决定了微博具有传播信息快速的优势。通过微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人,并且随时可以看到这些人的状态与信息。“微博传播具有几何级数效应,比如你有100个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粉丝,即使只有10%的用户参与了传播,经过一层层几何传播之后,也会有10 000人接触到传播的信息。”[6]如果一条微博很有价值,得到人们认可,就会被大量地转发。如果某个转发的用户是某方面有影响力的明星人物,其几万甚至几百万的粉丝就会使这则信息传播得更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微博传播的及时性与高效性使微博监督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凸显大众舆论的力量。与微博相比较而言,目前的其他舆论监督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复杂性、滞后性、消息变形的缺陷。

其三,微博的公开性、互动性使得微博监督更具有影响力。微博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它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随时随地分享自己身边的事是微博传播的宗旨。当一个人发布一条信息后,关注他的人如果觉得这条信息有价值,就可能评论或者转发,而“好友”的“好友”又可能二次转发、三次转发、四次转发……这样一个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乃至无穷的过程,一条信息就会被迅即公之于众,这就是微博所特有的公开性与互动性。正是微博的这种特性使得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得到公众认可、传播,从而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为舆论监督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近几年来,通过微博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逐一曝光并且立案查处。对于百姓来说这一大快人心的壮举对一些部门、一些官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极大的震慑力。如果说过去一些部门、一些官员不为民谋利尚且可以侥幸掩盖的话,在如今这个微博几乎可以监督到每个领域的时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自从许多事件经微博爆料后,一些官员的警惕性随之增强,去饭店吃饭不敢看见服务员拿着手机拍;去宾馆休息不敢看见清洁工拿着手机玩,以至于“不乱发言不乱戴表,视察灾情不要笑”,“开会不抽好烟,视察最好自己打伞”成了官场中流行的段子。[7]此外,随着微博监督影响力的增强,各级党政机关对微博监督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许多省市政府部门也相继开通了微博,一时间“微博反腐”成了热门话题,微博成为了监督贪腐的“啄木鸟”。当然,微博对感动人心的正面信息也有很好的传播作用,不同的是“恶行”传播得更快。

其四,微博的多平台使得微博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果说过去微博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仅限于电脑网络,涵盖的范围较小,那么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出现使得微博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即使在没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只要你在现场,就可以记录下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和视频。移动终端提供的这种便利性,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据调查统计,我国手机微博用户数量延续了201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上半年,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增加5.3个百分点升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功能。[8]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积极性与参与性与日俱增,对各种问题也更加关注,而微博多平台应用的出现,为人们参与政治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新闻媒体无法面面俱到,但微博却不同,大到国家政策、政府职能、领导言行举止,小到个人利益、个人诉求,都可以被关注到。2011年到2012年,“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开房门”、“调情门”、“艳照门”、“微笑表哥”等,从网友披露被疯狂转发,到有关部门立案查处,都显示出了微博监督的力度。微博时代的到来,使舆论监督实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9]

其五,微博的自主性、原创性使得微博监督取信于民。微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自主性——发布什么样的信息,关注什么样的信息,转发什么样的信息——全部由微博主体自己决定,是主体自我意志的体现,任何人无权也无能力干涉。在微博这个看似很小但信息量丰富的世界里,基本上实现了一种人人皆记者、人人皆评论员的民主局面。除此之外,微博又是“原创”信息的聚集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各种监督平台的模式,减少了“再加工”这一环节。[10]比如信访制度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而新闻媒体也会从自身的角度去对事件进行编辑删减,这样就很可能不完全合乎当事人的意愿和真实完整的事态,而且有些传统媒体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微博这个媒介对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从而决定了微博监督在体现民意的同时取信于民。据新浪微博的调查显示,人们对微博越来越信任,微博用户量也急剧增加,通过微博监督解决的事件也越来越多,且速度日益加快。以前,老百姓想揭露腐败,只有通过新闻媒体或者信访,但如今却不同了,“发条微博吧”成为许多人的现实行动。

总之,微博的诞生及广泛应用,已经不只是社交聊天的工具,在当今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它更是一种公民用来表达自己利益并实施自己监督权利的一个途径。构建好微博监督这个平台,是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充实与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我国民主社会的建设。●

[1]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EB/OL].http://roll.sohu.com/20121008/n354413235.shtml.

[2] 微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3]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70576.htm.

[4] 由雷政富事件论微博监督力[EB/O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909167.shtml.

[5] 多名官员因微博落马 政府部门入“微博反腐”队伍[EB/OL].http://roll.sohu.com/20111106/n324677591.shtml.

[6] 浅析微博营销的蝴蝶效应[EB/OL].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94_201103/28wa23384179.shtml.

[7] 微博改变官员心态:不乱发言不乱戴表,视察灾情不要笑[EB/OL].http://www.ccmedu.com/bbs20_175538.html.

[8] 手机微博用户激增 3.88亿国人用手机上网[EB/OL].http://finance.jrj.com.cn/tech/2012/07/21150513874422.shtml.

[9] 姜胜洪.当前中国微博监督的特点、问题及对策思考[J].社科纵横,2012(4).

[10]王迁.微博: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监督信息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订阅信息
夯实监督之基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展会信息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