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四肢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2013-08-15 00:54茹艳萍舒高倩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四肢患肢体位

茹艳萍 舒高倩 李 萍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00)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且常见于小儿,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因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四肢骨折,且四肢骨折术后还易出现压疮、感染和深静脉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应加强对四肢骨折的临床护理,本文就儿童四肢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其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儿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其中1~3岁12例,4~6岁17例,7~9岁23例,11~14岁8例;骨折部位:肱骨及肱骨踝上骨折31例,胫腓骨骨折18例,股骨及其它骨折11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患儿在肢体突然骨折后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并会表现为惊恐不安、哭闹以及不愿意配合检查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具备饱满的爱心和良好的态度,对患儿进行疏导,逐步稳定患儿的情绪,增加患儿接受治疗的配合度。

1.2.2 术前的护理干预:在术前访视时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及家长做好充分的交流工作,全面了解患儿的性格喜好,并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麻醉诱导,家长陪同下实施麻醉诱导,可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并有效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对患儿的麻醉诱导可采用起效快、副作用少的七氟烷通过面罩吸入进行。

1.2.3 体位和肢位护理:不同的骨折部位应采取不同的体位和肢位,股骨颈骨骨折的患者,应保持肢体处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因髋关节内收或外旋,造成的髋关节脱位,对于关节内骨折或需长期固定的患儿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

1.2.4 肿胀护理: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可适当抬高患儿患肢,对于早期患儿,为降低患儿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减少机体体液的渗出,加速已经损伤破裂小血管的凝固,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同时减轻患儿的患肢肿胀。若患肢远端出现青紫及感觉退减,应立即松紧过紧的石膏或夹板,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病情。为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可通过早期肌肉关节锻炼的方式进行,对关节进行稍微的活动锻炼,也可采用被动活动或按摩的手法进行。

1.2.5 伤口的护理及营养指导:术后可根据情况继续使用抗生素,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渗血情况,定期进行患处敷料的更换,保持患处的干燥及卫生,对于开放性的骨折导致的失血过多的情况,以及伤后患儿肢体内出现蛋白分解代谢亢进以及代谢不足引起负氮失衡状况,应适当的给以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高热量的食物,促进骨折处的愈合,并同时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1.2.6 其它并发症的护理:保持合适的体位、定期对患儿进行按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及保持血流流通是预防并发症的要点。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可指导患者做深呼吸,用力咳嗽,定时拍打背部;未防止压疮的发生,可在骨突起部位放置气垫或棉圈,并每天定时按摩;若皮肤出现受压发红,可涂抹酒精后进行按摩。

1.2.7 康复锻炼:患儿从受伤到手术,各关节都处在功能位置,一般使用牵引、石膏和夹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行牵引固定的患儿可指导患儿学会牵引状态下躯体随体位改变而调整牵引的方向,保证牵引的持续有效;对于上肢骨折的患儿可适当的加用软垫抬高患肢,对于下肢骨折的患儿保持轻度屈展,并调整到最佳角度,减轻因体位的改变而造成的痛苦。鼓励患儿加强主动功能的恢复锻炼,避免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骨折的早期锻炼主要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收缩,中期主要是恢复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活动,后期主要是恢复伤肢的负重功能,注意强度要以骨折不发生疼痛为度,尽量采取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并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

1.2.8 健康教育:骨折的恢复与患儿的饮食息息相关,并且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进行饮食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对于骨折的患儿应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青菜等,以促进骨痂的生长和骨折的愈合;嘱患儿不宜偏食,机体的修复、长骨生肌、化瘀消肿都需要各种营养,以保障骨折组织的顺利愈合。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不宜盲目的补充钙质,有临床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对于骨折患者来说,身体中并不一定缺乏钙质,只有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的活动就可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加快骨折的愈合。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60例患儿中,骨折愈合情况均良好,只有1例患儿出现肢体肿胀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对患儿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非常满意47例,占78.3%,满意13例,占21.7%,无不满意者,满意率为100%。

3 讨论

四肢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疾病,同时造成的创伤也一般较大,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在治疗期及康复期,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实施多角度的护理对策,如功能位指导可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康复治疗的方法,以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对四肢骨折患儿加强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素质,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并将良好有效的护理对策大力推广。

[1]段文江,高苏宁,吴宇,等.四肢骨折患者中后期治疗临床效果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52-753

[2]丁玉慧,常永蓝,杨延红.四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22-23

[3]王力力,吴义娟,邵正荣.四肢骨折整复术后功能锻炼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8(7):550-551

[4]农玉白,饶福娣 ,严雪婷,等.系统综合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2):200-202

猜你喜欢
四肢患肢体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