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56例临床分析

2013-08-15 00:54黄子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阿奇霉素支原体

黄子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儿科 广西 南宁 530099)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儿童十分常见,发病后首先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由MP感染引起肺炎称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在此基础上可并发肺外多系统器官的损害,包括消化道、心血管、神经、血液、皮肤等,近年来有关MP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现对56例MP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MP肺炎患儿56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P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5个月-3岁27例,3-5岁14例,超过5岁15例,婴幼儿期占48.2%。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2日-14日,中位时间6.5日。病程7-45d。本病一年四季散发发病,秋、冬季较多见。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共50例(89.3%),热型不规则,多为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体温<38℃11例,体温38。C-39。C24例,体温>39℃15例,发热时间最短持续5日,持续1周-2周42例占(75%),长达3周者10例。

1.2.2 呼吸系统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其中刺激性干咳41例(73.2%),百日样咳嗽3例,伴胸痛11例。咳嗽伴喘息24例(42.9%),其中16例(59.3%)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喘息。肺部可闻及细湿性啰音27例,喘鸣音24例,肺呼吸音粗或有痰鸣音16例,肺部听诊无阳性体征2例。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两下肺小片状或斑片状阴影,提示支气管肺炎改变23例;表现为两肺呈弥漫网状结节样浸润阴影,提示间质性肺炎改变15例;表现为肺叶或节段性大片状密度增高影,提示大叶性肺炎改变10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3例,肺门影增大变浓。年龄较小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主,年龄较大患儿间质性肺炎改变或大叶性肺炎改变为主。

1.2.3 肺外表现:56例中有肺外损害29例(51.8%):表现为食欲不振25例、恶心呕吐19例、腹痛腹泻12例等,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7例,血清转氨酶(ALT与AST)升高6例;(2)胸闷、心悸2例,心肌酶谱升高6例;血小板减少2例,粒细胞减少2例,轻中度贫血1例;嗜睡、头痛、抽搐4例,脑脊液检查压力轻度升高1例,细胞数增高1例;眼睑浮肿、尿少1例,尿常规红细胞5/HP-15/HP、尿蛋白(+)-(++);紫癜样皮疹2例,呈红色斑疹或风团样寻麻疹2例、与发热同时出现;一过性游走性膝关节疼痛及腓肠肌酸痛1例,无局部红肿及功能障碍。表现为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炎者为年长儿。同时并发心力衰竭者3例,为婴幼患儿。

1.2.4 其他实验室检查:56例 MP-IgM均为阳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16例。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在10.0×109/L-20.1×109/L 23例(41.1%),白细胞降低<4.0×109/L 5例(8.9%)。ESR轻度升高16例,明显升高9例。痰培养阳性4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链球菌1例。

1.2.5 治疗方法:全部患儿均予阿奇霉素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停药3d后继续静滴5d,停药3d后,采用序贯疗法,总疗程不少于3周。同时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予15-氨基酸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护肝;并发心力衰竭者强心、利尿、等治疗;并发脑炎者给予地塞米松1-2mg.kg.d静脉滴注,同时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脱水药及神经营养药等静脉滴注;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人应用阿奇霉素的同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静脉滴注;肾炎者予利尿等;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出院后继续给予阿奇霉素口服2-4周。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胸片X线片示炎症吸收为痊愈。本组56例中达到临床治愈者53例,3例好转。

3 讨论

3.1 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以往该病好发于5岁以上年长儿,本组资料显示婴幼儿最多,占48.2%(27例),学龄前和学龄期分别占25%(14例)和26.8%(15例),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提示婴幼儿MP感染越来越多,而 MP发病年龄较以往有提前趋势[2]。好发年龄的提前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2 近年来随着病原学检测方法的进步及无症状MP携带者的存在,MP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MP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10%-30%以上[3]。目前M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大多数的观点认为:(1)MP的直接侵入及毒性损伤,不仅损伤呼吸系统,还可引起广泛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心包炎、免疫性溶血贫血及肾炎等。且MP牢固地黏附于上皮细胞并侵入上皮细胞内使MP初次感染后可在呼吸道内持续存数月,并躲避药物作用及机体的免疫机制,这是患者成为慢性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的主要原因。(2)细胞免疫,有报道提示 MPP肺部症状主要与淋巴细胞有关。(3)体液免疫,MP感染后引起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和特异性MP-IgE阳性,IgE通过Fc受体与黏膜下肥大细胞结合,在吸入才刺激物到达靶细胞后即可产生炎性介质的释放,启动Ⅰ型变态反应从而诱导哮喘发作。

3.3 本组资料显示婴幼儿 MPP起病多急,以喘息为主要表现占59.3%,在清除病原菌的同时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辅以平喘药对症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3例病情进展快,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并发心力衰竭。由于婴幼儿MP感染易发生持续喘憋和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在哮喘患儿,应重视MP感染的诊断。而胸部x线检查以大叶性肺炎改变为主的年长儿10例,血常规中WBC、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或退后又反复难控制,结果痰培养阳性4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肺炎链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考虑混合感染,占7.1%(4/56)。比报道约半数存在混合感染的明显减少,这可能与我院实验室有限,衣原体检测及病毒分离未开展。混合感染直接影响本病的预后,可使病情恶化、迁延不愈和留后遗症,故诊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炎性指标,如外周血WBC峰值、中性粒细胞比率、CRP峰值、发热持续时间长、痰培养等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是否出现混合感染。

3.4 国外报道MP感染同时伴有肺外并发症者为25%-40%,国内报告高达52.9%,本组资料显示51.8%的MP感染患儿合并肺外损害。MP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多样,包括消化道、心血管、神经、血液、皮肤等。本组以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表现为无症状的CK、CK-MB等指标升高为主,可能是由于心肌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当喘、憋等引起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受损、心肌酶逸出,造成血清中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升高。而神经系统损害是较严重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抽搐、呕吐等,诊断为脑炎2例,预后较好。

3.5 由于MP为无细胞壁的原生物,对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不敏感,目前主要治疗药物为作用于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疗效较好,本组患儿确诊后主要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MP感染常并发肝损害,而在使用红霉素等药物时,常顾及红霉素的肝损害不良反应而延误治疗,本组7例肝损害患儿,在积极护肝的同时使用阿奇霉素,患儿的肝功能均随肺部炎症的痊愈而恢复正常,并无加重肝功能的损害。阿奇霉素因其副作用小、半衰期较长等优点而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支原体药物,该药物经口服吸收被吞噬细胞胞饮潴留,伴随趋化作用而移至严重局部缓慢释放,作用较强而持久,被作为轻中症患儿及出院之后的首选维持治疗药物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尹飞,岳少杰.临床儿科新理论和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7-368

[3]徐慧香,张慧燕,车大钿,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51-52

猜你喜欢
阿奇霉素支原体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阿奇,出发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鸡败血支原体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核糖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