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

2013-08-15 00:54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血压病人高血压

黄 群

(罗定市人民医院东病区 广东 罗定 527200)

高血压病是指原因不明,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也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化的加速,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上升[1]。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控制血压仍以长期口服药物为主。因此,要重视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6-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患者中,符合高血压诊断的患者98例,其中,男80例,女1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86岁。

1.2 方法:住院后24~48h检测高血压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家族史、生活习惯及饮食、精神心理因素及职业以及各种社会因素。

采集病史:把患者发病 时出现的最高血压及治疗用药记录下来,包括现在和以前控制血压时应用的药物及其效果,确立影响高血压的后天因素(肥胖、精神因素、剧烈运动、生活习惯、饮食、嗜烟酒)。体位采用卧位或坐位,需测3次,间隔3~4min,取平均数。对于可疑对象应逐日多次测血压,然后讨论、总结。对有疑问的患者,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作出定断。

1.3 诊断标准:根据WHO高血压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 Hg(1mm Hg=0.133kPa),正常血压为130/85mm Hg以下,130~139/85~89mm Hg为临界高血压;140~159/90~99mm Hg为高血压Ⅰ期;160~179/100~109mm Hg为高血压Ⅱ期;180/110 mm 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

2 治疗及护理

2.1 治疗:使用降压药物。药物使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尤其对老年病人;某些降压药物有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预防便秘;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

2.2 护理措施

2.2.1 加强心理疏导: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积极寻找问题根源,努力化解患者思想疙瘩。可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平常心态,提高自控能力,避免正面冲突。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设法释放,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积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常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2.2.2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引导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是使患者血压保持稳定的有效途径。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六字缄言”,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思想,引导患者逐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加强患者心理疏导的同时,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但固醇、优质蛋白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2.2.3 树立长期药物治疗的正确观念: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需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因此要帮助患者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鼓励患者提出问题,以便了解并解除患者的错误观念。对于害怕药物副作用而中断治疗的患者,应向其说明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危害性,并告诉患者在严密监测下用药一般不会产生副作用。

2.2.4 增强高血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制定随访计划,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患者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形成医疗意向才能具备良好的遵医行为,患者对防治知识了解越充分,与医务人员的配合就越好,治疗依从性和效果就越好,从而形成高血压病防治的良性循环。[2]

3 结果

98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无近期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①肥胖症者血容量增加、内分泌失调,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减少每天摄入热量,为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增加运动来控制血压。②食盐的摄入与血压呈正比。血压对盐的敏感性通常涉及种族、精神状况、社会因素、肾脏功能和饮食等方面。食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高血压病患者。低盐饮食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还促进其他降压药的效果。③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需求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仅要求得到疾病的治疗,更希望得到相关的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病人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3]。为老年病人提供有关社区活动的计划,促发病人活动的兴趣,使其相信这些活动能有助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方法,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0

[2]姚菊峰,张亚靖,孙静,等.高血压病人干预前后知识、行为态度差异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1

[3]刘玲琳,程雯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56

猜你喜欢
血压病人高血压
谁是病人
全国高血压日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