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上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13-08-15 00:43罗永忠夏宽忠
关键词:文化村协会村民

罗永忠 杨 梅 夏宽忠

(1.遵义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遵义563002;2.贵州省石阡县人大常委会,贵州 铜仁554300)

“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被誉为“中国仡佬第一村”,它位于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住户51户,人口219人,耕地面积278亩。2003年以来,“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在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迅速从一个以伐木、烧炭、打野猪、捕蛇、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贫困、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发展成为一个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和谐、生态、可持续综合发展的文化新村。该村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到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多元。其实,最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村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是它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现象:其一是该村外出打工的村民非常少。2006年以后,该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开始陆续返乡,还在县城招聘了1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到该村工作;其二是该村随时都能够正常召开村民大会。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性普遍减弱,村委会对村民的行政控制力也随之弱化,绝大多数地区都不能正常召开村民大会。但2006年以后,该村不但能够正常召开村民大会,而且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到会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发生如此凤凰涅槃般的变化呢?我们在深入调查过程中发现:导致该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它探索出了一个成功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尧上发展模式”。

一、“尧上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2003年,石阡县县委、县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把“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进行打造。对该村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2006年,“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尧上旅游开发协会”,协会选举了11人组成了“尧上旅游开发协会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组织管理旅游开发。协会在政府的引导下把个体自发经营的发展模式改变为由协会管理的股份制经营发展模式。我们把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称为“尧上发展模式”。

(一)“尧上发展模式”的内涵

“尧上发展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村民参股与协会管理”。

1.政府引导。“政府引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发展目标引导。县、乡两级政府制定了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向共同富裕、和谐、生态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二是项目资金引导。政府积极引导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对民族文化村进行帮扶打造,使项目资金产生了“1+1>2”的整体效应。2003年以来,政府共投入8千多万元对该村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是管理人才的成长引导。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协会董事会成员的思想引导,积极鼓励董事会成员申请入党。到目前为止,协会会长和副会长已经加入了党组织,协会会长还担任了村支部书记。这一举措不但提高了协会董事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协会的领导,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协会的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其四是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引导。石阡县旅游局、乡党委政府成立了旅游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对村民进行礼仪、接待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散发宣传材料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文明、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村民全部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家家户户不仅实现了“一池三改”,还实施了人畜分离工程,拆迁了猪舍,修建了50间圈舍集中养猪。旅游管理领导小组在引导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仡佬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挖掘、传承和创新。通过挖掘包装仡佬族的傩戏、上刀梯、木偶戏、毛龙等传统表演项目,使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与优秀文化传统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也按照规划有序推进,第一个“候鸟人”聚居区正在建设,第二个“候鸟人”聚居区也开始征地。“候鸟人”聚居区主要是供村民和外地人购买居住,所有房屋都按照传统的仡佬族建筑修建。“候鸟人”聚居区的修建不仅有效避免了村民在景区随意建房屋的乱象,同时完整地传承了仡佬族的优秀建筑文化。

2.村民参股与协会管理。村民参股是指旅游协会由该村的58家农户入股组成。每户认购的股份不能够超过2股。协会理事认购的股份不能够超过8股,协会会长认购的股份不能够超过16股。每户安排一个人到旅游协会工作,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协会管理是指旅游协会对“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的旅游开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不干涉协会的内部管理。协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将景区内的所有经营权集中。协会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分配的原则是“全民统管,单独列支,季度清算,年终分红”,协会经营产生的利润80%用于发展,20%用于当年分配,实现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

(二)“尧上发展模式”的特点

1.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尧上发展模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仡佬民族文化村的中长期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土地资源的征用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生态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村民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共识和行为,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成功地实现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同时,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村民之间的和谐、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和谐、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和谐,使和谐社会从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

2.政府科学引导与群众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尧上发展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在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尧上发展模式”的形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拉郎配”似的强迫推销,更没有直接主导开发,而是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激励群众,激活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在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这是地方党委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引导与群众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

二、“尧上发展模式”的启示

“尧上发展模式”是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它还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完美。如果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指标而言,当下的“尧上发展模式”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追求共同富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它具有自主创新与实事求是有机结合的鲜活张力,因此,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了十分宝贵的启发价值,就特别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

众所周知,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尧上发展模式”这样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也可能挫伤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P24-25)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产生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因此,政府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

1.关于发展模式的选择,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当下,许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好的发展模式,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做法是通过补助农民一定的资金,要求他们把房子的外观改造成统一的样式,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事实上,这样的新农村除了房子的外面是新的,仍然是“空心化”的乡村。从其他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以一定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载体才能够实现。[2]目前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或者多种模式的组合型等。从“尧上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启示:每个村应该选择哪种产业发展模式或者进行模式的创新性改组,都应充分尊重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上,政府的角色是引导者。其一,对于有旅游资源等独特资源的乡村,政府应引导全体村民入股成立集体股份制企业进行集体开发。如果集体股份制企业需要与其他外来公司合作成立开发公司进行联合开发,集体股份制企业必须绝对控股。集体股份制企业的最低控股是51%,最高控股99.9%。事实上,只有集体股份制企业在开发公司中保持绝对控股,才能够保障乡村资源不被掠夺式开发,才能保障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的目标;[3](P128)其二,对没有资源优势的乡村,政府应引导村民改革传统“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改组为“公司+(由全体农户组成的)集体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模式。因为单个农户在与公司的合作中往往是弱势群体,其权利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不利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也不利于城镇化的有效推进。事实上,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的过程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完成,更不可能依靠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单打独斗来实现,只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规模化的公司制运作才能够实现。

2.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的角色是主持者和主干者。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方面政府必须是主持者。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是盲目的建设。但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不是村民或者村民组织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组织各个方面的专家和村民代表进行反复的研究、论证才能够完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也必须是主干者。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政府发挥主干作用,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其城镇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干角色主要体现在建设资金的筹集和基建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管等方面。

3.在村民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党员发展和干部培养方面,政府的角色是主导者。“尧上发展模式”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乡党委和乡政府十分重视在“尧上旅游协会”中发展党员,并把他们培养成为该村委员的干部,使政府对村民的管理能够通过协会这个中介组织顺利实现了“软着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党员的发展与干部的培养,政府的角色是主导者。主导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2个主”:其一是主动。主动是指乡党委要积极地发现和培养村民协会或者其它组织中有影响力的人才,动员他们入党,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其二,主抓。是指对村民协会或者其它组织党员的发展工作应该由乡镇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抓,这样才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应从“危险管理”向“危机管理”与“和谐管理”转变

当下,农村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危险管理。所谓危险管理是指当社会出现危险时才进行“抢救式”的管理,即事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造成了政府对农村地区行政控制力的弱化,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必然会产生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重大利益诉求等敏感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危险管理在这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必须进行改革。关于怎样进行改革,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明确提出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这就要求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应从危险管理向“危机管理”与“和谐管理”转变。所谓“危机管理”是指政府有各种解决危机的预案,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得到解决。而“和谐管理”则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它是指政府与村民之间、村民之间、村民与群众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十分畅通、关系融洽,政府在处理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时,往能能够通过群众组织作为中介使管理目标实现“软着陆”,能够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尧上发展模式”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管理方式是“危机管理”与“和谐管理”的统一。

[1]聂华林.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朱文兴.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3]牟岱.民生问题哲学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村协会村民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河北三地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我省又增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文化村的治理悖论:文化传统与现实行为的冲突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