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的叙事风格①

2013-08-15 00:49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所罗门莫里森

刘 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所罗门之歌》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突破了女性题材,走上了塑造男性的道路。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的“所罗门之歌”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描写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代际冲突,以及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了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之旅,描绘了他们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莫里森在叙述《所罗门之歌》时,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巧妙利用叙事角度的变化、叙述层次的交叉和叙事时序的交错,展开叙述。莫里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她高超、娴熟的叙事技巧。

一、叙事时间

叙事文本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它包括两种时间,一是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或编年时间,二是文本中的叙事时间。

《所罗门之歌》的叙事时间大体呈线性发展。整部小说共15章,前9章写奶娃32岁之前在医生街的生活,后6章描述奶娃南下的经历。作家根据奶娃日趋成熟、逐步认识自身、回归黑人文化的成长经历来确定小说的时间走向。但是,作为一部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旨在探寻黑人文化的史诗,仅仅使用线性叙事是无法体现其魅力的,莫里森遵循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文学创作原则:“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把许多别的部分作为穿插”[1](P97)。小说中逆时序的穿插填补了空白,造成了悬念,使整部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式的索然无味,叙述时间在线性基础上呈跳跃式流动。

小说叙事时间的魅力还表现在莫里森对时限的控制上,对叙述时限的控制,造成情节发展的跌宕交错。小说对奶娃成长经历的叙述详略得当,麦肯·戴德的家族史因此得以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2](P25)作者在叙述一些对奶娃成长影响较大的事件时,故意延长叙事时间,详细、深刻地描写事件发生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和理解奶娃的心理转变。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带给奶娃强烈的震撼,突然又真相大白,再次震撼奶娃的心灵,扩述能够彰显这种震撼的作用。“扩述具有推迟情节发展的作用,它在突出人物、事件的同时,也改变了结构的比例,造成了节奏的延宕。”[2](P80)叙述者将重点放在奶娃22岁之后,扩述了一些对奶娃思想影响较大的事情,比如,他和外甥女哈格尔的乱伦;麦肯回忆过去和妹妹派拉特、父亲老麦肯在一起生活的时光;奶娃的朋友吉他参加针对白人的杀害社团“七日”的活动……奶娃经历了各种冲突,这引发了奶娃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

此外,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还体现为她对叙述频率的运用,叙述者并未直接叙述老麦肯在世时的生活,以及麦肯和派拉特少年时期的生活,而是通过麦肯和派拉特的多个回忆片段,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中,麦肯对父亲和妹妹派拉特的回忆多达4 次,这属于“多次叙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2](P81)。“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在 这反复 叙述中,叙述者的情感逐步发生着变化。”[2](P86)叙述者将外表冷漠、自私的麦肯软化成了内心怀恋黑人民族之根,且被白人化了的黑人。除了这种重复叙述,还有麦肯、库柏牧师、瑟丝和派拉特对于父辈以及自己年轻时的回忆,这属于“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2](P87)。

二、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者通过视角来表现作品,向读者传递他对客观世界的个体感受;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跟随作品的视角来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非聚焦型视角模式也叫做全聚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它可以纵观前后,环顾四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总之,它仿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因此非聚焦型视角又称‘上帝的眼睛’。”[2](P182)

《所罗门之歌》主要是在非聚焦型的叙述中展开的,叙述者无所不晓、无处不在,可以洞察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尼·莫里森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非聚焦型叙述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叙述者能够看到人物在每个角落的活动,其视野凌驾于整个社会群体之上,社会现象、人物内心面面俱到,使读者对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了如指掌,但这种视角的承担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游离在情节以外,对情节、事件和人物做客观的叙述和介绍”[3]。由于视角来自局外,叙述者既可以隐身去跟踪人物来表现人物,也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去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这种视角既能够在宏观上展现广阔的场景,也能够在微观上表现隐秘的意识流动。例如,在小说开头,史密斯准备飞翔时,“史密斯先生吸引来的人群……在场的只不过四五十人……而且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他才张贴出他的通告……有些人则正巧在那当口走到了医生街靠近湖边的这一头。”[4](P5)“上帝之眼”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描绘了此地居民的众生相,间接揭露了社区中人们的冷酷、麻木,因而不难理解奶娃前期自私行为形成的原因。

外聚焦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5](P71)叙述者只描写人物的外部形象与行为;非聚焦型视角能够包容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虽然会使故事情节显得松散,但却赋予作品以变化的特征。这两种视角的自由转换使得小说构思缜密,“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5](P98)。莫里森把不同的声音结合起来,仿佛音乐中的混响,构筑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她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真正地融入小说,同她一起体验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挣扎。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小说《所罗门之歌》不仅描写了非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通过对小说叙事技巧的分析,还可以发现托尼·莫里森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通过叙事视角的变换和对叙事时间的控制,展现了主人公们复杂的人生经历。对叙事时间的宏观把握,使得小说层次重叠、条理分明、张弛有度;叙述角度的变换使得人物形象清晰真实,故事复杂多变,情节曲折跌宕。叙事技巧的运用,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所罗门之歌》的审美价值经久不衰。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林明玉.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双重功能[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美)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所罗门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胆小的巨人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