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启示

2013-08-15 00:49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人口价值观

郭 钰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我国本土社会工作自2000年以来,受到转型期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老龄化、社会矛盾突出的影响,其重建体系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传统固有的价值倾向极大地冲击着新兴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视角狭隘,集体呈现“问题”视角,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出现问题再解决”的固有工作思路。这些困境基本上是由于人口问题的恶性循环所导致的,而马尔萨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可以为我国本土社会工作摆脱困境提供启示。

鉴于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巨大,1958年联合国国际人口统计学大会上,甚至还做出了出版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决议,也鉴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和我国人口问题关系的密切,重温马克思对于马尔萨斯理论的评价,总结我国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发展我国人口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下的社会工作理论

根据马尔萨斯的社会工作理论,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1、2、4、8、16、32)增长[1](P19)。按照他的观察,人口每25年翻一番。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增长[1](P16)。这样的人口增长特征必然会导致以下社会问题:人口过剩促使人们工资降低,进而人类食物过少,发生饥荒,导致人口减少,促使人们工资上涨,促进人口增长,并依次循环。

对于怎样改善这些社会问题,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抑制: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积极抑制是指通过各种客观途径,进行人口的自然减员。主要通过贫困、传染病、瘟疫、饥荒、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不道德因素起作用,使人口不断地自然减少[1](P22)。道德抑制是指降低出生率,即减少新人口的盲目出生。马尔萨斯主张通过晚婚、节欲甚至是独身等道德因素来控制人口的增长[1](P23)。在国家社会工作政策上,他赞成取消国家性和公共性贫民资助政策,要求取消济贫法。马尔萨斯认为,允许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结婚、生育子女,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别人身上,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

可以看出,马尔萨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呈现以下特点:从人口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呼吁社会民众关注社会问题,重点关注人口现实情况所反映的人的自然属性,将社会工作的重心从人的社会属性向自然属性转移。同时,马尔萨斯的社会工作理论从神学中获得启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自我主义,崇尚社会工作中“自助”的普世价值观,认为人不能依靠国家救济政策,而应该自我奋斗、自己创造幸福生活。

二、对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启示

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往往被定义为类似心理医生的职业,这是因为我国社会工作的范围狭小,社会工作者对于人与人口的研究往往忽视人的自然属性,脱离人的生物基础。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不应该只注重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或者只考察他们的社会属性,也要时刻关注自然属性下的人的本质。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更广阔,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我国本土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民众基于对人类自然属性的忽视,把人的生物性需求看作是低级趣味,将人性中美的东西看作是毒药而加以禁绝。不仅如此,我国本土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普遍会带着此案主有“问题”的眼光来与案主打交道。这与社会工作提倡的“优势视角”背道而驰。尤其是当案主的生理性需求无法满足时,更会被一部分社会工作者无限放大。他们带上有色眼镜,用不适合的价值观来评判案主,这不利于其开展工作。此外,人口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弱势群体会不断壮大。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如果不能很好地看待人的自然属性,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将举步维艰。盲目生育,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人口就会失控,生活资料就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过剩问题可成为本土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马尔萨斯并非“穷人的敌人”,他从弱势群体的立场出发,主张弱势群体自力更生以改善他们自身的生存境遇。穷人不仅应该把靠救济度日当成一种耻辱,更应该自强自立。在中国,弱势群体之所以被看作是弱势群体,是因为社会群众对这一群体“贴标签”,认为这一群体没有生存和自助的能力,甚至群体成员本身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而本土社会工作者并不是简单的给予者,他们应采用优势视角和增权视角,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该群体自助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以提高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整体认识还没有改变这一现实情形下,应逐渐改变社会对这类群体的认识,从而将“标签”从他们身上摘下,让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我们也应该看到,要改善人类出现的以人口为核心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困境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做好预防性社会工作。预防性社会工作是通过大量的社会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控制的主要内容是改善社会现实环境,以促进社会整体的良性互动,包括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而马尔萨斯的反社会救济政策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就一个国家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政府的作用强大而无法忽视。不仅如此,做好预防性社会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倡导社会工作的服务和发展政策。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是带有政府主导性的一项服务事业。社会工作必须做好引导,让更多有识之士奉献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

当然,马尔萨斯的社会工作理论是遵从西方宗教和神学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穷人无用论”、“劳动至上”、“自我救助”的思想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这一舶来品,从引进之初,就受到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西方宗教价值观的启蒙。我们应该反思这些西方价值观是否适合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而本土社会工作者们应该具备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的能力和动力,针对不断扩大的服务人群,建立整合社会工作预防和反思的机制,反思需要改善的服务内容和具体的行动准则。

总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构成复杂,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供了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思路,为制定我国人口政策提供了依据,使人口结构的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处理我国的人口问题很有借鉴意义,有利于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与人口两者的关系,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丁伟,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人口价值观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