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一个正派的女人》①

2013-08-15 00:49
关键词:人格结构正派交锋

胡 悦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凯特·肖邦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是美国从事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代作家。创作于1894年的《一个正派的女人》是一篇短篇小说,巴罗达先生邀请朋友古文内尔到家中小住,引起巴罗达夫人内心世界一系列的动荡及挣扎。在一次月下闲谈时,巴罗达夫人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甚至有想伸出手触摸他的冲动,但强烈的道德束缚及时制止了这种非分之想,第二天她就匆匆离开家进城。第二年夏天,她强烈反对古文内尔来家小住,但不久她认为自己能克服心中的欲望,主动提出邀请古文内尔再来。小说最后一句:“我克服了一切”[1](P166),使小说达到了高潮。

小说中充斥着本我与超我的激烈碰撞,巴罗达夫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及挣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本我与超我斗争的过程,这与弗洛伊德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为三结构的人格结构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用人格结构理论解读《一个正派的女人》,巴罗达夫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是一条最为明显的线索。小说中,本我与超我进行了两次激烈的交锋,但每次都是以超我的胜利而告终。

一、本我与超我的第一次交锋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其主要功能是寻求快乐和躲避痛苦;自我以现实为原则,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在社会伦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意识观念。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归结为“唯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2]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本我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也就是所谓的“唯乐原则”[3](P18)。巴罗达夫人在古文内尔第一次出现时就“有点喜欢他”[1](P162),而面对古文内尔的“默默无语”、“彬彬有礼”[1](P162),她明显地表现出了不满足。古文内尔不博取她赞赏的行为,让她捉摸不透,几天后就感到愤愤然。这种情绪状态其实是本我在得不到满足时无限膨胀,最终使得人格结构失衡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本我的驱使下,巴罗达夫人邀请古文内尔悠闲地逛磨坊,在浅滩下漫步。她“硬是要穿透他无意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的那层含蓄”[3](P163),以寻求本我得到满足的快乐。

如果说前文所述是这次交锋的序幕,那么,巴罗达夫人与丈夫的谈话可以说是此次本我与超我交锋的高潮。针对丈夫的疑问:“我不明白,他又没有给你添什么麻烦”,她直言道:“我倒宁愿他给我添点儿麻烦”[1](P164)。显然,巴罗达夫人渴望得到古文内尔的欣赏,这种渴望是人类原始欲求的体现,代表的是要求获得快乐的本我。本我在随后的谈话中被压制下来,丈夫充满醋意的谈话激起了她的强烈反应:“一场风波!”她急急回道:“什么话!亏你说得出!一场风波,真是!”[1](P164)巴罗达夫人据理力争,语言激烈,处处反驳丈夫。此时,超我发挥了监督、批判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避免痛苦的要求以及维持家庭稳定的渴望,远远超过了想要获得快乐的欲望。巴罗达夫人的本我对于古文内尔的渴望,在家庭伦理道德面前显得脆弱无比,她决定要与古文内尔保持距离。“……明天一早,我要进城去试我的春装。古文内尔先生几时走,通知我一声。我就住在奥克塔维姑姑家。”[1](P164)根深蒂固的社会伦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使得个体重新反思、纠正自己的言行,遏制无限膨胀的本我,使本我、自我、超我恢复一种动态的平衡。

二、本我与超我的第二次交锋

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是人出生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心理积淀物,是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力、内驱力、冲动和欲望等心理能力。本我所遵循的“唯乐原则”,目的就是消除或者减轻人在受到机体内部和外部刺激时所产生的紧张或兴奋,紧张或兴奋的消除能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因此,“唯乐原则”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避苦趋乐。[3](P15)而超我是人格系统中的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3](P23),分为“理想”和“良心”两个层次,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和高尚道德的代表。巴罗达夫人的本我与超我的第二次交锋就是消除紧张、得到满足与遵循道德、忠于家庭的内心斗争。

巴罗达夫人和古文内尔在橡树下的独处,激起了她内心的激烈斗争,是小说中本我与超我的第二次交锋。古文内尔“谈得随意而亲切,嗓音低沉、缓慢,不大流畅,听起来颇为悦耳”,这再次激发了巴罗达夫人的本我,本我再次萌动,以强势的姿态在巴罗达夫人的心中出现了。“此刻,主宰一切的是她的生理存在。”本我不能忍受因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本我无视价值、善恶和道德的存在,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满足和快乐。[3](P18)当心中渴望的对象与眼前的实体合而为一时,巴罗达夫人变得有些飘飘然,“她多么想紧紧依偎着他,贴着他的脸喁喁私语”。[1](P165)此时,古文内尔成为巴罗达夫人减轻紧张感的事物意象,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愿望满足”。[3](P18)本我在“唯乐原则”的导向下将自己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味追求快乐的本我仿佛就要冲破束缚,得到自由的释放。然而,由于受到世俗以及道德的约束,个体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而这些都是超我对个体产生影响的表现。巴罗达夫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即她对一个正派女人的自我衡量,抑制了本我的盲目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违背了超我,人就会产生耻辱、恐惧和罪恶感等情绪。”对于违反道德的人,超我可能说:“你已经变坏,现在你得承受一些痛苦作为惩罚。”[3](P25)超我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严格指导着巴罗达夫人的行为,并不断地对她进行提醒、监督和限制,一旦本我得以满足,便会遭到社会的严厉责难。一个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面对不同的对象,就有不同的身份。巴罗达夫人作为妻子的身份及这种身份背后所赋予的各种道德及责任,是超我与本我斗争的重要武器。巴罗达夫人在这种本我与超我的激烈斗争中经受了考验,最终本我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原始的欲望被压制,“一等有机会不显得太唐突无礼,她就站起来,留下他独自一人”。[1](P165)巴罗达夫人克制了对婚外恋的向往,抵制了诱惑,更加忠于婚姻和家庭,正所谓“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在这次交锋中,人类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在个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巩固,超我不断借犯罪感和内疚来惩罚个体不合理的本能行为。

凯特·肖邦的写作深受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影响,她认为:“这是生活,不是小说。在情节设计、老式手法和舞台套路中,哪能找到我一直喜好的这种模糊的不假思索的叙事艺术?”因而,《一个正派的女人》尽管短小精悍,结局却留有空白,给读者提供想象和判断的空间。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巴罗达夫人的心路历程,巴罗达夫人抑制了本我的盲目冲动,从妻子的道德和责任角度出发,理性地顺应超我的约束和要求,真正做到了“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也就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1](美)凯特·肖邦.一个正派的女人[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倪海.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其贡献[J].学术论坛,2002(10).

[3](美)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陈维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正派交锋
十分钟读懂坦克史之交锋
海宝小队护城记之交锋失败
学生“告密”现象剖析及“正派”班级文化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首次交锋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