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2013-08-15 00:49陈美华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陈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因此,在当前,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深刻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在自然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以及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把人类的活动限制在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既要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顺应自然,这要求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时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必须从保护自然立足点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并且能够循环再利用,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这符合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这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基本的方针和政策。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脚步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不少,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人均占有水平。加之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问题更为突出。在全球产业调整中,一些高耗能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缓解资源压力就显得尤为紧迫。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降低消耗、缓解资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迈进生态文明时代的有效途径。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追求产业结构之间数量比例的变化,而是以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增强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从根本上解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理念正符合结构调整的原则。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低消耗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现代消费观,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理念,是带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消费活动,这种理念所带来的消费模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体现出高品质、高层次、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新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人类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因此,要始终坚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纠正以前在发展思路上的误区,如重速度、重开发、重外延发展,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忽略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利益为根本,改善环境,改变生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确循环发展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向、服务目标都是人。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从最广大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注重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注重平等机会的创造和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优势,从而提高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认识和自觉性,从而形成“循环发展依靠人,循环发展为了人”的经济发展理念。

(二)加快政策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政策指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必须重视政府在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上所起的作用。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首先,要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贸易、金融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其次,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受益者付费、生态使用者付费、生态税、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方筹集补偿基金,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制定规范化的排污收费标准,使垃圾处理单位和污水处理厂能够达盈利经营的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指导的作用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科技领域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力度,稳定科技队伍研究方向,争取长期的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产业的科技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化水平。要继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试点工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断促进循环式的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无害化,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争取取得创新性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以带动其他技术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建立市场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进入环保科技领域,解决环保领域投入不足和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过大的生产规模和过多的低端产业也导致了国内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约束不断加剧,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要把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循环经济大产业领域,不仅要提高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而且要全方位增强其竞争能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