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9刘天明
关键词:心理压力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刘天明

(湛江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逐年上升。2010 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2012年则达到680万。尽管每年全国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但每年仍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而且已就业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仍不容乐观。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1]基于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就业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如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从2002年的62000 多人增长到2012年的13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从2002年的1∶13提高到2012年的1∶53。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达到1∶1000。在社会上各层次人才共同竞争的大环境下,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主动放下身段,争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就愈发突出。在人才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用人单位也纷纷提高门槛。很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的教育背景要求是“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毕业生,或者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非重点院校的本科生甚至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这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心理。如果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做法,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尝试,学生无法从学校得到关心、支持和帮助,心理压力增大,就业焦虑情绪就会产生。

家庭的影响会让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就业地点、就业单位性质、薪资和福利都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就业提出限制条件,有的家长甚至会不顾孩子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他们安排工作。这些都会增加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情绪。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求学时的心理压力就比其他学生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更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辜负父母的希望,无法报答父母,就业焦虑情绪更严重[2]。

学生个人的原因也会造成就业焦虑。首先,缺乏职业规划。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经历多次求职挫折之后,会更加迷茫,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在求职过程中定位不准。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过分挑剔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求职必然碰壁,从而产生就业焦虑。再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对其造成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果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会对就业前景产生担忧。最后,专业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疏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参加求职考试时,无法顺利通过。屡次失败后,就业信心受到打击,就业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劳动保障部门应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严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性别歧视和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媒体也应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宣传就业新政策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新导向,积极报道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案例。社会媒体要对就业形势做客观的宣传报道,要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就业竞争压力,倡导整个社会不要给大学生增添就业心理压力。

其次,学校应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第一,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培养对口人才,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学校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闭门办学,主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第二,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理论与技能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举办成功就业案例报告会,求职简历撰写、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讲座,全方位、多层面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第三,加强毕业生心理辅导[4]。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迷茫和焦虑,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多关心毕业生,通过走访学生宿舍、与毕业生交谈等,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对就业“双困生”,更要重点关注,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使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第四,学校应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实习和就业的平台。同时,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每年积极开展毕业生推介工作。积极联系各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未来发展早规划、早准备。第一,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求职时缺乏方向性,不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导致迷茫和焦虑。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目前很多高校都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课,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但这门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有的学生虽然做出职业规划,但很少付诸实际行动,漫无目的地度过大学四年,导致就业时的迷茫焦虑。第二,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而大部分学校集中安排毕业专业实习和实践的时间大概为3~6个月,最多1年。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如果平时只注重课堂和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少,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实习之初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适应,真正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仅仅依靠学校的集中实践,并不能使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有大幅度提高[5]。学生更应注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实践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

[1]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3]龚信华.大学生就业焦虑特征研究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5]安东岩.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问题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