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以“了”(liao)充“了”(le)现象研究

2013-08-15 00:49黄立诗
关键词:句末读法华语

黄立诗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了”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有“le”和“liao”两个读音。前者在现代汉语里可以充当两个不同的语法成分,出现在动词之后的被视为动态助词,习惯上称为“了1”,而出现在句尾的则被视为语气助词,习惯上称为“了2”。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了1”用在动词之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若动词之后带宾语,“了1”必须用在宾语之前;“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若动词之后带宾语,“了2”得用在宾语之后。“了”的另外一个读音是“liao”,它和“le”的语法意义完全不一样。[1](P351~358)根据吕叔湘的说法:“liao”是动词,它表示完毕、结束,可带名词宾语;作动结式的第二成分时必须带“得、不”,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对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做出估计,用在形容词之后则表示对性状的变化或程度做出估计[1](P361~368)。在普通话里“le”和“liao”清晰易辨,用法分明。不过,马来西亚华语里却有以“liao”充“le”的用法。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做出考察。

一、以“了”(liao)充“了”(le)的分析

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了1”可以读成“le”,也可以读成“liao”,在口语里有不少人都会把它读成“liao”。例如:

(1)他才刚吃了(liao)饭,哪会饿呀!

(2)今天一口气做了(liao)三份报告。

当“了1”(le)被读作“liao”的时候是语音上出现了变化,语义上并没有改变,表示的还是“了1”的语法意义,即说明动作的完成。同样的,当句中出现的“了”为“了2”的时候,马来西亚华人也会习惯把“了2”读作“liao”,表示对当前的事态的肯定。例如:

(3)我终于看到了(liao)!

(4)下雨了(liao)!

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当句中单独出现“了1”或“了2”时,这个“了”可以读作“liao”,但是当句中同时出现“了1”和“了2”时,多数人会把其中一个“了”读作“liao”,另外一个“了”读作“le”。40位18~50岁的受访者对“水流了五分钟了”这句话的读法显示,80%的人会把“了1”或“了2”读作“liao”,另外20%的人认为两个“了”都应该读成“le”。有趣的是,剩下的20%由曾经在中国留学的人、目前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以及中文系学生或毕业生组成。显然,只有中文水平较高的人才不会发生这种偏误。在把“了1”或“了2”读作“liao”的人当中,75%的人认为“了1”是“le”,“了2”是“liao”;18%的人认为“了1”是“liao”,“了2”是“le”;7%的人认为“了1”和“了2”都读作“liao”。这些把“了1”或“了2”读作“liao”的人士都是在马来西亚从小受华文教育长大的,他们都可以说流利的华语,和另外20%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不曾在高校学习过专业华语或到中国留学过。笔者认为,这群人是反映了马来西亚华语真实面貌的一群。从普通话的角度来看,把“了1”或“了2”读作“liao”是一种偏误,可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这种读法不是偏误,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种读法合乎语感,也不会引起语义误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不会把“liao”读作“le”,他们清楚地了解“liao”是表示“完毕”或“结束”。比如马来西亚华人不会把“没完没了”、“尘缘未了”这两个成语中的“了”读成“le”。可是大部分人却把“了2”读作“liao”,我们通过下列的分析来探讨这种读法的成因。

二、以“了”(liao)充“了”(le)的成因

张谊生指出,现代汉语“了”源自动词“了”(liao),原义是“完结”。[2](P18~19)“了”的虚化大约始于八九世纪,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已经与动词分化,完成了它的虚化历程。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功能上已经完成了由自由向粘着的转变,只能用于后附;在语义上已经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仅保留了语法意义;在读音上已经弱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了轻声,而且主要元音已经弱化,声母则趋向浊化[2](P18~19)。从马来西亚华语以“了”(liao)充“了”(le)的现象来看,当地的华人似乎更习惯“了”在虚化之前的发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来西亚华语出现这种特殊的读法?笔者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受到当地方言福建话的影响所致。

在东南亚一带流行的福建话里“了”(liao)是个常用词,在语义应用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表示动作完成;二是表示事态出现变化;三是表示结束、完毕;四是作为状态补语标记;五是引申为“浪费”义。以下的例句分别说明福建话“了”所表示的五种语法意义:

(5)行了两点钟,休息着。(走了两个小时,休息一会儿。)

(6)伊转来了!(他回来了!)

(7)饭食无了。(饭没吃完。)

(8)伊洗了恰清气。(他洗得很干净。)

(9)了钱!(浪费钱!)

例(5)中的“了”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例(6)中的“了”作句末语气词,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有成句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例(7)是个否定句,句中的“了”表示“完毕”之义,受“无”修饰构成否定义“没吃完”;例(8)里的“了”作引进状态补语的介词;例(9)中的“了”作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引申义,即“浪费”之义。在福建话里,表示完成或完毕都可以用“liao”。不仅如此,在普通话里作句末语气助词的“了2”在福建话里也读作“liao”。换言之,普通话的“了1、了2、了(liao)”在福建话里都是“liao”。这或许就是马来西亚华语出现以“liao”充“le”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过,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了1”和“了2”同现,如“水流了五分钟了”这样的句子出现时,多数人会把其中一个“了”读作“le”,另外一个则读作“liao”,而不是把两个“了”都读作“liao”。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在福建话里,一般不会出现两个“了”(liao)的用法。比如“水流了五分钟了”用福建话讲,是“水流五分钟了咯”,也就是说,“了2”会被句末语气词“咯”代替,因为福建话里的“咯”具有“了2”的功能,一般用来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此,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在“了1”和“了2”同现的句子里,把其中一个“了”读作“liao”,另外一个读作“le”会比较合乎语感。至于为什么多数人都认为“了1”是“le”,而“了2”是“liao”,我们通过录音的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考察。录音所得的语料显示,马来西亚华人尤其是福建籍华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把“liao”当成句末语气词。例如:

(10)阿国已经转来了。(阿国已经回来了。)

(11)伊厝我已经去过三拜了。(他家我已经去过三次了。)

(12)汝已经做着诚好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上述例句显示,福建话里表完成义或实现义的句子一般都习惯在句尾加上“了”(liao),如果不加,句子便显得不通顺。这种习惯影响了马来西亚华语的使用。在当地华人看来,只要是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实现的句子,出现在句末的“了”都应该读作“liao”。因此这极有可能是大部分的马来西亚华人把“水流了五分钟了”这句话中的“了1”读作“le”,“了2”读作“liao”的主要原因。

从语言变异的理论来看,马来西亚华人会把华语的“了”(le)读成“liao”是因为他们的脑海里存有福建方言和华语两个语言系统。在说话时,这两个系统之间就会出现相互竞争的现象。最后,一个系统可能进入另一个系统而成为变异成分,形成一种变异的语言现象。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句末读法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0”的读法和要领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概念性知识对维、汉语小数读法的影响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