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主线

2013-08-15 00:49杨殿毅刘晓黎
关键词:理论体系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杨殿毅 刘晓黎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义与物质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是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键性的重要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P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实现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靠实事求是。”[1](P126)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始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不断深化着其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化的诠释。正是这一思想和路线的确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有效地继承、发展、创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要义。

任何理论都是植根于一定的生产力之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能否正确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评判一种理论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形态之所以一个比一个更高级、更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着较以往更为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与所处时代相适宜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2](P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是在现代生产力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最具变革性的因素,它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肌体中不适应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理论被淘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做出调整,准确地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革除了其自身理论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宜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能充分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充实其理论的完整性、科学性、延续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动力支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跨越式发展。尊重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地位,绝不逾越生产力而空谈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共识。承认生产力的客观历史推动作用,并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得到长足发展的保障。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价值追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替代的理论支撑点。社会矛盾理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一方面,基本矛盾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创造性地运用了基本矛盾理论,二者交互作用,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对基本矛盾理论的全面应用,科学地分析出我国社会建设各个阶段中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社会矛盾的状况,正确地把握了基本矛盾的走向,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中国社会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基本的矛盾走向,自然就无法精确地判断社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进步,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诠释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便更契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因此,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理论支撑点和生长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自我完善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的重要因素。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主体。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群众的实践活动,注重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他所提出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他所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的总结。”[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主体力量。无论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群众路线始终都是我党不能动摇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民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4](P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本理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实践中,一直突出对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在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都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为迈向共产主义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始终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目的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价值追求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把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实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实现了人自身的进步,同时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淀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肖前.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邓剑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J].江汉论坛,2002(7).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