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研究

2013-08-15 00:49陈晶晶程红帅
关键词:道德素质道德大学

陈晶晶 程红帅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大学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指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反映大学风格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昭示着大学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的大学精神的总和。大学文化包括三大要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就是体现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观念等观念形态的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1]而“环境文化是关于大学环境的价值理念、存在形态、心理认知等文化要素的总和”[2]。大学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其在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德上责无旁贷。大学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份责任,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满足其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大学精神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思想引领功能。2007年4月14日,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大学精神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大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大学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深深印刻在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指引与教育其中的大学人,以逐步形成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实现对个人精神、人格和心灵的塑造,以此达到充实自身精神世界和升华个人价值追求的目的。

心灵陶冶功能。大学生美好心灵的形成,既是学生不断自我提升的表现,也是大学精神文化教化的结果。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品质和灵魂的集中体现,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特定环境,覆盖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长期处于大学精神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情操得以陶冶,道德得以洗礼,人格得以塑造,从而达到了通过大学精神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心灵的教育成效。

集体凝聚功能。大学精神文化是全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诉求,这些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一旦被群体成员所共同认同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力,从而在各个方面把所有大学人团结起来,激发其潜在能量,使其保持积极的进取心,以获取成功的动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进取。

(二)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认识导向功能。大学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创设公平、公正、有序的校园环境,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大学整体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制度文化通过对大学文化传统、师生集体舆论以及师生言行的评价,从中传递出隐含的有关教育及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特定信息。这些信息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发挥其认识导向功能。大学制度文化各个方面的约束作用,都会对大学生态度和认识的形成,起着导向作用。

情感陶冶功能。“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气氛的影响,人与这种情景相互作用,会使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大学制度文化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取向,在大学日常生活的现实情景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对这种制度文化的心理定势,并体现为较稳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3]大学生通常会依大学制度行事,他们会对大学制度从情感上表示赞同,从而达到陶冶其自身情感的目的。

行为规范功能。大学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规范,把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以条例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大学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大学制度文化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理性行为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感知、记忆大学制度文化对自身理性行为的要求,进而认同内化它们,并通过亲身实践,使之成为其道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三)大学环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文化教育功能。大学环境文化的独特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每一所大学特有的环境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他们置身其中,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氛围、艺术韵律、科技脉搏以及大学精神。大学校园中富有个性特点的建筑特色越鲜明,就越能产生强烈的文化感染力,越能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发挥育人功用。

引导激励功能。大学环境文化展示着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能使人们明显地感觉到它的气质。在大学环境文化中,大学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各类建筑是其主要载体。每一所大学所特有的自然景观、建筑、雕塑、校训等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标识,均能够激励每一个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努力报效祖国。

二、以大学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建议

(一)培育大学精神文化

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引导学生道德认知。大学精神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我国现在的大学精神文化须做到求同存异:同就是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于精神文化中;异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发展历史融入自己的特色。首先,特色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要体现在办学思想中,要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在思考和制定大学的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精神文化支撑大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大学精神文化在办学各个方面的渗透,可以让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受到其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接受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其次,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的主要活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应开设相关的大学精神文化课,通过生动的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以促进大学生正确道德认知的形成。

培育良好校风,陶冶学生道德情感。校风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和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凝聚。大学良好校风的形成,需要我们树立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需要有标新立异的校训、激人奋进的校歌、形象的校徽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首先,确立自身独特的校训。校训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将办学理念、道德要求、学习生活态度等概述为警示格言的简洁规定,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师生遵循之道。校训应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到首位。其次,谱写具有感染力的校歌。校歌是将校训的内容用旋律、节奏等表达出来,使之形象化,艺术化,更易走进师生的生活和心中。校歌必能唤起师生同心同德振兴中华的激情,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完善大学制度文化

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坚定学生道德意志。“中国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对大学制度文化的培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积淀,没有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没有公民内心的价值判断、认知标准、行为选择等作为外在大学制度文化的支持,大学制度文化是不能长久的。”[4]首先,大学制度文化的完善,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要求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得到强化,道德意志得以坚定;其次,大学制度文化的完善,应该做到坚持民主的原则,只有民主、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大学生才会去遵守和维护,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坚定其道德意志。

规范大学制度文化,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首先,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要灵活,要更多地考虑现实的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据此不断做出调整,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还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规范这些制度的过程中,只有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各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增强他们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道德行为的目的。

(三)建设大学环境文化

美化大学环境,指引学生道德行为。我国古代的书院大多设在依山傍水之地,山林僻静之所。“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岳麓书院在岳麓山抱黄洞下,背陵山壑,木茂而泉洁;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石鼓书院在回雁峰下。创设如此幽深的学校环境,其重要原因是想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5]因此,应该注意大学环境的营造。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应该爱护维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做到不随手乱扔乱丢垃圾,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放进垃圾桶。良好的大学环境,会使大学生产生主动维护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置身其中的同时,逐渐纠正自己不良的道德行为。

增强环境人文气息,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涵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发挥着育人功用。“蕴含着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就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就是培育栋梁的第二讲台;浓缩着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就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和延续……通过这一切,环境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特色的大学环境文化跃然展现,美观大方、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色,就成为大学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6]大学校园应该多些花草树木,让大学生沉浸其中而受之感染,使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得其道德受到陶冶和熏陶,以促进他们正确道德行为的养成。

建设特色环境文化,坚定学生道德信念。“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曾经指出,大学校园里那些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7]这说明,大学环境文化可以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们的道德信念,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增强其感染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一个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个性的环境文化,给大学生一种崇高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感觉,使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我们的大学要勇于承担起“社会之良心”、“社会道德之典范”的责任,从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到大学制度文化的完善,从大学精神文化的丰富到大学环境文化的美化,不断提升发展自己的大学文化,让身临其境的大学生们无时无刻地受着熏陶和感染,让他们在丰富充实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真谛,使他们的道德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以更好更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那份重任,真正成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1]万健.文化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肖福贇.论大学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J].学术纵横,2011(4).

[4]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5]罗到全.谈高校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2).

[6]秦红岭.试论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隐喻教育功能[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7]陈坚良.关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道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