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关系浅论

2013-08-15 00:49马梅英
关键词:风俗习惯兰州市人口

马梅英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研究室,甘肃 兰州 730030)

当今时代,城市化是一种全球内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是促使人类文明产生以及加速的主要动力。少数民族区域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其必须经过的途径以及关键,其成败决定了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速度。[1](P55~66)近年 来,国 家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各项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西部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周边城市,其中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数量的剧增和居住地域的扩散,与其他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城市民族关系,因此,如何搞好各民族间的关系,已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理论工作者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以兰州市为例,展开相应的探讨。

一、兰州市民族人口构成状况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省会以及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西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在城市化的促进下,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兰州市共有37个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东乡族等,其少数民族人口共125,24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99%,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共有98,362人。[2](P101~103)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共有6个,即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全市少数民族群众人口超过千人的街道、乡镇共33个。民族人口分散到兰州各区县,民族间地域交往空间很大。兰州市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占兰州市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6.16%。兰州市城市少数民族在数量上主要以穆斯林为主,非穆斯林少数民族以满族、藏族、蒙古族等为主。笔者经实地调查,了解到城关区广武门街道所辖的新华巷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情况。新华巷原是兰州少数民族世居的一个小区域,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为主,民族有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1995年因城市建设拆迁,此地除了原本居住的那些民族人口外,一是安置其他地区的拆迁户人口,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人口;二是民族单位集体购房行为导致了这一地区民族人口的增加;三是近几年在西北大开发和城市化建设中,不少外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这一地区,或买商品房,或租住,多以租住为主,围绕新关清真寺而居。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多来自兰州市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临夏、甘南、张家川、青海、平凉等地,大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低,多从事服务性行业,如餐饮业等。新华巷除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藏族、满族等。兰州少数民族集居区(以回族为例)还有城关当中的绣河沿、互助巷、徐家湾、庙摊子、西关等以及七里河区的小西湖、下西园、河北的柏道巷等。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不断增长,民族成分增多。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世居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外来民族人口的流入。在城市化作用下,走进城市的各少数民族,无论是集中居住,或是分散居住,抑或是零散的打工者,都将自己积极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和城市人口融为一体,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和城市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及联系。在这一过程当中,民族交流频繁,民族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

多民族化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率。兰州市多民族现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这几个因素:第一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第二是少数民族迁移数量增加,第三是民族成份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兰州地区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时也存在部分南方少数民族,以壮族、白族、苗族为主。多民族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间的交往几率,使各个民族交往接触的机会明显增多,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民族文化的互相学习,使得民族关系进一步稳定。少数民族在城市当中,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使城市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使得城市的经济变 得 活 跃。[3](P203~205)兰 州 少 数 民 族 成 分 的 增加,随之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出现并加强了民族文化失落感,并带来了双方由文化不适到文化适应的转化问题。不同民族的成员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各民族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认同适应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的时候,各民族之间将很少出现关系冲突,不友好等现象;相反,各民族之间将会相互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将会趋向于团结友好,使得社会能够更加稳定快速地发展下去。

居住格局的变化,打破了民族关系的地域性。兰州市在城市不断发展当中,由于民族人口变化,以及城市的拆迁改造等原因,许多少数民族以往较为集中定居的模式被破坏了,其人员都被分散到了城市当中的不同地方,外来的少数民族流动性更强,向整个城市蔓延。马戎教授在研究赤峰市蒙汉民族的社会交往以及拉萨市汉藏关系时,就把居住格局作为民族交往的一个重要层面,认为“较高程度的民族混居体现了良好的民族关系”[4]。在由聚居向杂居、散居过渡的居住格局类型中,由于少数民族群众从原先的聚居走向散杂居,在各方面的关系及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只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适应新的居住环境。从聚居到散居,虽然减少了民族内部交往的机会,但是更大程度地提供了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的范围,打破了聚居区同一民族交往的局限性。在纯粹的散居、杂居类型中,不同的民族成员之间可以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接触机会,有可能产生最直接的交往,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容易发生。居住格局的变化,减少了民族间群发性摩擦事件的出现,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发展,但是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民族关系问题将会更多地发生在这种居住格局类型中。此种情况下的民族关系比较微妙,处理不好会伤害民族感情。

民族意识的增强,引发了民族关系的敏感性。由于宗教以及经济利益两方面的因素,兰州市少数民族的民 族 意 识 逐 渐 增 强。[5](P72~73)在 这 样 一 个 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当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民族在交往互动当中,多少都会表现出其民族意识。这些民族意识都是在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在已经拥有相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和其他民族相互比较而产生的。其民族意识在和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以及碰撞当中不断增强。在兰州市内,许多少数民族人员为了使民族内部的联系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增强,组织了社团以及联谊会。他们对自我的保护和认识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其民族意识也就相对强烈,具有敏感性、易触发性的特点。

族际通婚数上升明显。族际通婚对民族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以及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并能使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固。当前,兰州市的族际通婚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在城市化中,由于居住格局的转变,工作中相互配合的必要,经济发展的不同,学习的需要等原因,民族交往的频率在逐渐加快,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了解加深,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异族之间通婚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同民族的男女双方,在情感和经济基础上都能达到彼此需求的情况下,会相对淡化异民族之间不能通婚的观念,这也是城市化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

二、族际交往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往往被看作是否尊重一个民族的衡量尺度,能否正确地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直接对民族关系的好坏产生影响。许多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摩擦,都是由于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尊重或者是不懂而导致的。各族人民在交往过程中,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评价,往往都是以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标准的。这就会引起民族关系的紧张。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符合兰州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实际的政策和规定,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民族团结,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大的地位,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节日,都是由于宗教而产生的。宗教对民族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如果民族过分依赖宗教,使得宗教和民族意识交融在一起,就很可能导致排斥其他民族,而缺少与其他先进民族交流的机会。兰州汇聚了中国五种主要的宗教。在市内,信徒的数量达到了18万,并且拥有183个宗教活动场所,其中仅城关区的宗教活动场所当中,就有基督教11处,道教3处,佛教4处,天主教1处,伊斯兰教38处。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主要信仰者为汉族,而佛教的主要信仰者以藏、汉等族为主。在兰州的历史上,出现较早的是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天主教都是在后来才出现的。在平时的活动当中,五大宗教的信徒们都能够和平相处,互不影响,鲜有宗教方面的纠纷产生,可是信徒们在宗教生活之外还有交流接触,这可能容易触发宗教问题,从而影响民族关系。

民族人口素质差异。民族素质的高低差异,对民族关系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民族素质越高的地区,民族关系就越稳定,反之民族关系将会破裂,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当地各民族群众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承受力,有着良好的思想意识水平。从现有情况来看,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大幅度提高。[6](P307~308)因此,政府要为之创造条件,个人和家庭也要积极努力,争取获得培训、学习技术或手艺的机会。

居住格局的变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当中,民族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许多有关城市民族关系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由于原居住民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够尊重与了解而导致的冲突;极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不遵守法律法规,违法犯罪;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从事营业当中,不服从执法人员的管理;部分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宗教信仰习俗不尊重;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而导致的各种问题;由于城市改造以及拆迁引起的纠纷,等等。[6](P208~20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量的增大。在不同民族当中,对他们与社会交流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流动,同时人口流动也是各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民族与民族间可以通过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影响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间的社会交往,也能够使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7]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不少民族区域的部分民族群众开始进入城市内经商,或者打工。这些自发的行为,使得城市内部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有学者将这一种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流动的现象当成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8]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大,导致民族关系的相应变化。

总之,民族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以多种新形式反映出来,并对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城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只有根据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来做工作,才能使城市民族关系适应多元复杂的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的趋势。

[1]高永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甘肃省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李德洙.城市: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场所而不是磨灭民族特点的磨坊[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4]马戎,潘乃谷.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从赤峰调查看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89(3).

[5]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7]吴奕.论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3(3).

[8]单菲,高永久.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研究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兰州市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