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3-08-15 00:53张利蕊兰国帅
关键词:交流大学生

张利蕊,兰国帅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近几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看电视、听广播的传统模式,极大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而大学生网民又是所有网民中最具活力、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一支队伍。目前,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电子信箱、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平台账号。与传统媒体相比,大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展现自我。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书信逐渐被电子邮件所取代,传统的图书出版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被网络聊天、电话或者短信交流所取代……与可能现实中永远不能碰到的人进行视频或音频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1]。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很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手机、电子邮件、BBS、博客、播客、QQ、微博、SNS社交网站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人际交往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以其开放性、跨地域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广泛

新媒体以其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生活圈等障碍进行人际交往。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仅可以实时关注老友动态,还可以通过虚拟角色认识更多同一兴趣圈的人。大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音乐、绘画、写作等群组。博友、播友们都有自己的“圈子”,文学爱好、职业等相似的博友们会链接各自的博客地址。钟情于摄像、摄影的播友们乐于共享彼此的视频文件、照片……随着SNS社交网站、微博和聊天工具(QQ、MSN)的普及,网上各类思想的交锋、碰撞,人们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由此,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泛化,互动更加频繁。

(二)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去权威化、多元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相互沟通更加无障碍

大学生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自我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与新媒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去权威化”等特点相适应。新媒体时代下,人际交往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中社会、文化、心理等障碍。在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拥有充分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词语,可以避免交往发起者被拒绝的尴尬,为交往双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再加上新媒体所具有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一些内向害羞、不善交际的大学生也乐于使用新媒体实现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方便、快捷等特点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近年来,人际交往中,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技术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书信、电话。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的相互问候,不能像书信那样“见字如人”,更不能像电话那样让对方听到富有变化的语调和声音里面的喜怒哀乐。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而且都是转发,没有了朋友间的真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2]。若长期置身于虚拟世界,就会缺乏亲身与人及自然的接触,也就无法满足与人真实对话的欲望,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无法适应,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加剧孤立心理的形成,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二)新媒体“虚拟化”的特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缺失

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依托于网络,手机短信、博客、社交网站、QQ、MSN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很多人往往以匿名的方式、多重身份进行交流,存在着言行失范、真实缺位等情况。“虚拟性”的交流取代面对面的活生生的交流,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出现的非真实身份交流导致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因而遇到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大学生就容易被网上一些错误观点、言论影响而误入歧途[3]。此外,网络和手机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谎言充斥着整个网络,因此大学生对网络上的虚拟的感情或者承诺往往不相信。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信任缺失,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新媒体时代下,我们用手指获得了信息,用电子符号取代了书信沟通,用个人的博客取代了日记,用网络语言代替了部分传统语言……凡此种种快速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原本朴素的东西、原本慢节奏的生活、原本充满意义的思考正在被这些最新的网络工具颠覆。很多人满足于虚拟社会中的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会中的互动,仅停留在图像和符号的表层,而不做深入的了解和交往,使得现实交往能力退化,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三、合理引导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一)充分了解新媒体特性,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社会交往的理性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便捷、灵活、多元,交流的方式也更加自我和具有个性。由于网络社交身份的隐匿性和模糊性,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所发布的言论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有的信息甚至带有欺诈性和虚假性[4]。所以,作为新媒体使用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应当明白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虚拟的网络社交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也不能浪费所有的时间沉溺其中,迷失自我,应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网络防范意识

发达的网络技术已经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两种角色可以随意切换。这在打破传统媒体传播者的单向性同时,也带来传播权的滥用。这种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使信息的发布更为迅速和随意,造成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甚而会导致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是必要的和迫在眉睫的。

由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因而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从而使价值取向偏离主导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同时,应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三)网上网下结合,引导大学生提高现实交往能力

在确保大学生将网络交往作为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和补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网下活动,同时及时宣传和反馈活动效果,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锻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表达和交际能力,避免出现“网上滔滔不绝,网下支支吾吾”现象,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水平[5]。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宣传教育、网上心理辅导等方式传播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技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此,使大学生能在网上平等交流、网下和谐共处。

四、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但同时也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政府和高校要正向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利弊,使大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这个工具,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

[1]邱刚,刘洁纯.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新特点[J].北京教育,2010(5).

[2]郑懿,王丽.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4).

[3]何志坚.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J].文化万象,2009(7).

[4]孙晓彦.新媒体:人际交往中的“立交桥”[J].青年记者,2008(1).

[5]周俊.探析新型人际传播方式下的人际关系——以网络、手机人际传播为例[J].今传媒,2010(5).

猜你喜欢
交流大学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