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忌迷信到休闲娱乐——论清代竹枝词的民俗学价值(之二)

2013-08-15 00:54梁颖珠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竹枝词灯谜妇女

□ 梁颖珠

清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节日已经从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向休闲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演变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郑传寅先生认为:“古人重视节日的又一个原因,是节日有调节生活的重要功能……节日相对于平时,虽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对人生却是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短暂的娱乐和松弛冲淡消除了长久的紧张和疲劳,距离不等的节日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旧有平衡,使平淡无奇的生活出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兴奋的波澜,使枯燥漫长的岁月增添了许多诱人的生活情趣。”①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89页。阅读反映这些节庆活动的竹枝词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民俗、历史掌故,还可以认识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

如元日新年伊始,人们便燃放爆竹,走亲访友,尽享团圆之乐。牛树梅《正月思乡竹枝词九首》:“逐家十拌连村响,争取鸡鸣第一声。”田泰斗《竹枝词》:“乡邻元日各家门,揖拜殷勤不惮烦。”开始了一年中的节日娱乐活动。

也有因特殊原因提前过年的,如杨道雅写土家族“赶年”的习俗:“油茶顺酒赶年奇,吊脚楼高望眼迷。崖疆喜见兴隆象,借问三唐属哪期?”因族人随胡宗宪征讨倭寇时,以提前一天过年引诱倭寇大意而获胜,故承袭此俗,现亦有“赶年”之称。

元宵节的游乐活动很多,有击鼓舞狮、逛灯市、赏花灯、猜灯谜、歌舞等。灯市是热闹非凡的,不仅有花灯,而且有各种花会、杂耍、秧歌表演。陆拱斗《当湖竹枝词》:“灯火鱼龙不厌嚣,六街鼓吹庆元宵。”唐廷诏《中阳竹枝词》:“满城锣鼓响喧阗, 队队秧歌声彻天。”杨静亭原编、李静山增补《都门竹枝词》“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詹崇《元宵竹枝词》:“笙鼓元宵响沸腾,鳌山灯火照层层。”文昭《踏灯竹枝词》:“舞象搏狮各弄威,花腔红鼓唱成围。”庆余《成都月市竹枝词》:“欢声动说太平年,鼓乐花灯接晓天。”描写了元宵节喜庆热闹的气氛。各种花灯,令人应接不暇,熊荣《南州竹枝词》:“笼纱蜡凤门时兴,看罢龙灯又马灯。”杨瑛昶《都门竹枝词》:“灯市元宵百样灯,烧来火判焰腾腾。”过庭训《上元竹枝词十首》:“龙灯才过马灯来,火树星桥灿蜡煤。”陈祁《清风泾竹枝词》:“龙灯夭矫火珠探,走马回旋罄控谙。”姚光晋《临平竹枝词》:“上元灯火满街红,迎过西来又转东。”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花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

猜灯谜是上元节看灯时的趣味活动。在元宵之夜的热闹街市,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游人一面看灯一面猜谜,猜中的还可得些奖品,所以常能引起游人的莫大兴趣。《武林旧事》记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②(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372页。其实,如此灯谜并不是戏弄行人,只不过是让游人驻足留观,品评一番,增加观灯者的兴味和迎合节日气氛罢了。如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元宵灯谜妙无方,十字街前贴数张。几度费心猜得破,赢来多少好槟榔。”赵骏烈《燕城灯市竹枝词》:“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许多文人编写谜语,“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及词曲,非学问渊博者弗中”③(清)柴桑《燕京杂记》,转引自段天顺《竹枝词与北京民俗》,《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第120页。,所以灯谜又称作“雅谜”,所得奖品,也都是纸墨笔砚等文房用品。熊荣《南州竹枝词》描写了这种情形:“如洞重门扃未曾,大家前去打商灯。不贪几束红绫采,只要人前个个称。”注云:“元夕,城中文士,三五敛资,预买纸笔等项,以为给赏,布席街头,隐括字谜,或成语,或四书,列写灯窗。分为三等,采亦如之,令人猜射,谓之‘打商灯’。中者领采,称谢而云。是固文人之乐趣,而亦太平之盛事也。”可见,人们在元宵佳节时对猜灯谜活动非常喜爱。

节日游乐活动,妇女在许多方面也同样平等参与。此外,妇女还有自己的节日活动,如各种庙会、神诞日等。她们往往结伴去庙里烧香,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或是因自身的原因,祈求神灵保佑。元宵节或正月十六,一些地方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因见桥必过,又称“走桥”,江南一带则称为“走三桥”。如高士奇《灯市竹枝词》:“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蒋诗《沽河杂咏》:“上元节夜一宵游,百病消除走未休。”袁祖志《南北竹枝词》:“上元灯节月华新,走罢三桥接灶神。”杨燮《锦城竹枝词百首》:“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注云:“正月十六,城上城下,妇女遍游,谓可除一年疾病,号曰‘游百病’。”除了“走百病”的活动,元宵节妇女也有“偷青”、“偷灯带”等有生子兆头的活动。如胡曦《兴宁竹枝杂咏一百首》:“偷青十五怕人窥,阿妈当前婢后随。最苦凤头鞋子窄,四更踏月话归迟。”注云:“元夜妇女出摘花,曰‘偷青’。亦取生子兆也。”梁廉夫《城厢竹枝词》:“元宵佳景约同俦,社稷坛中喜共游。灯带已稀无觅处,不知还有几人偷。”注云:“社坛所挂花灯俱有带。元夜,妇人多潜到摘取,谓之‘偷灯带’。或自收存,或送亲友,以为得子之兆。”在台湾,还有未婚女子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以祈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如刘家谋《台海竹枝词》:“台牛澎女总芳躬,八罩何须羡妈宫。至竟好公谁嫁得,年年元夜学偷葱。”

在三月上巳日,人们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龚志清《潮州澄海四时竹枝词》有一首《上巳》:“三月三日天气新,正是兰亭祓禊晨。澄海由来春色早,郊游唤作踏青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

但如果出现春旱,这种活动又要加上求雨的内容。谢天枢《龙水竹枝词》有云:“人人裹饭趁墟还,乱发低垂到鼻间。口嚼槟榔红唾血,夸侬历齿久成斑。阗阗蛮鼓急西畴,短戟如林斗水头。五日相逢天不雨,苦牵太守到龙湫。”词中所咏“龙水”在广西庆远府宜山、思恩、安化三县,现为毛南族、仡佬族自治县。此词内容丰富,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嚼槟榔俗和祈雨俗。邓汉仪评选《诗观初集》卷五批语云:“蛮中风景与中土大别,星垣历历描写,可谱《竹枝》。”

寒食这一天,人们禁火、吃冷食、祭祖洒扫等,然而正是这个看似阴冷、凄清的节日,也有出游的娱乐活动。如梁焕休《新州竹枝词》:“寒食东风二月春,踏青半是景中人。簪花带草前溪认,都话龙山景色新。”

清明扫墓、思念亡故的亲人,应该说是件严肃的事情。但实际上清人在清明诗里,踏青赏春、放风筝等活动频频出现,已少有悲悲切切的扫墓场面。如洪良品《巴渝竹枝词》:“清明陌上草初薰,半是游春半上坟。”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泉隆巷口人争渡,半是看花半上坟。”杨甲秀《徙阳竹枝词》:“煖锅大小沸腾开,上塚家家出郭来。一例风光忙稚子,纸鸢次第起城隈。”儿童的天真烂漫,把清明人们对先人的感伤怀念冲淡不少。

端午节的竞渡是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场面既激烈,气氛又活跃,深受人们的欢迎。如谢阶树《宜黄竹枝词》:“几部笙歌闻沸水,彩灯齐斗夜龙船。”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田泰斗《五峰竹枝词》写土家族过端午节的情景:“满天梅雨近端阳,竹叶隔宵裹粽忙。一朵榴花两枝艾,大家儿女学新妆。”家家忙着包粽子、挂艾蒿、插石榴花。土家族过端午节,妇女、儿童竞以榴花、艾叶插头,谓可避虫蛇邪孽。

描绘中秋节庆活动的,如田泰斗《五峰竹枝词》:“金轮捧出碧山头,坐看月花果现否?豆架瓜棚频眺望,须防有客夜摸秋。”在土家族地区,中秋节时彻夜不寝,谓之“守月花”,这天晚上摘人瓜果叫“摸秋”,虽被主人发现亦不见怪。

还有重阳节,家人或朋友一起登高。如郑桂东《西安竹枝词》:“九日登高词客集,赋诗同吊赵姬坟。”朱庆萱《晋宁竹枝词十二首》:“饭后登高呼女伴,山头拾得锦香囊。”

清代妇女在七夕节要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因此又称为“乞巧节”。《荆楚岁时记》云:“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①(南朝梁)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页。这天,妇女捣凤仙花染指甲,夜晚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乞求心灵手巧、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外,一些地方还有七夕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如陆拱斗《当湖竹枝词》:“送巧尼庵巧制同,针穿七夕月庭中。凤仙满地金盘捣,纤指争看一掐红。”叶玉森《镇江西门竹枝词》:“瓜果庭陈七夕同,针穿月下女儿工。剧怜纤指弯长甲,汁染凤仙猩血红。”湖北新州妇女有七夕“走福寿”的习俗。如袁俞枌《新州竹枝词》:“碧洗银河雨乍过,一弯新月照双蛾。如何乞得天孙寿,笑比人间乞巧多。”注云:“俗逢七夕,以米书‘福’、‘寿’二字于桌,妇女环绕行走,曰‘走福寿’。亦乞巧之遗也。”陈廷淦《新州竹枝词》:“纷纷瓜果设前庭,环听尼僧夜诵经。要乞人间增福寿,笑呼儿女拜双星。”注云:“新俗七夕延女僧讽经,少女环绕行走,谓之‘走福寿’。”

清代竹枝词所记的节俗资料,丰富多彩,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各地风俗的特色,而且可以看出各地社会文化的积久沉淀,是一笔难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著名学者丁家桐先生曾评价说:“熟读一个地方的竹枝词,实在可以抵得上读一部地方志。”竹枝词具有“陈风俗、表土物、概习尚”等记事补史功能,从清代节庆竹枝词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竹枝词灯谜妇女
猜灯谜,过新年
元宵猜灯谜
书法《竹枝词》
猜灯谜
《竹枝词两首》其一
当代妇女的工作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