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探索实践——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5陈晓庆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科校园文化校园

陈晓庆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以工科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应用知识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强化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常州工学院是长三角地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 大学生艺术教育现状

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简称《指导方案》)等相关法规的颁布,各省逐步开展了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情况的评估考核,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理工类高校已形成自己的艺术教育模式,而新建本科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工科高校文科专业较少,学生文理比例差距大,其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应萎缩,不能形成规模;②学校尚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期,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③认识不到位,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娱乐活动,是学生学习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艺术教育层次和水平不高。

高校是传承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殿堂。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人才艺术素养、人的精神滋养、素质教育、审美素质养成、智力养护的问题。[1]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实践证明,以工科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更应加强艺术教育建设,探索开展符合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借助艺术教育的强大助推作用,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艺术教育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由讲求逻辑、循序性的信息时代转变为重视创新、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观念——创意时代,信息发展的“左脑能力”在今天仍不可或缺,但激发具有创新、玩乐、生命意义的“右脑特质”已成为职场顺逆的关键[2],而了解并开发右脑的创造力及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艺术,通过学习艺术,促进全脑思维的完整性,这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尤显重要。

2.1 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脑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性任务的完成,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艺术活动有助于调节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使潜在于内心的焦虑、抑郁、愤怒、悲哀等不良情绪充分释放,消除心理创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声乐教育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可以提升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舞蹈教育能增强学生协调性和身体感觉,矫正大学生的不良姿势;艺术作品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向上、向美的审美趋向,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故有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之说。

2.3 艺术教育能促进工科大学生克服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培养其创造力

工科学生往往擅长严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不擅长形象思维,创造力与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工程技术涉及的面越来越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思维也能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全面、更透彻。

3 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建设的途径

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缺乏,为了确保艺术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工科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教育建设。常州工学院结合近年来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建设一个体系、完善两个保障、主抓三个阵地”的艺术教育模式,成为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建设一个体系: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体系

常州工学院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文化素质教育相关工作。

为推进学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学校成立文化艺术与素质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依据各二级学院的优势,成立了公共艺术教学部和人文教育教学部,配备教学部主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具体负责公共艺术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的规划、设置和日常教学管理。

3.2 完善两个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

有了完备的工作体系的组织保证,在艺术教育实施中还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保障,即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

3.2.1 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和物质投入,为艺术教育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常州工学院逐年增加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工作量单独核发课酬,设立了艺术类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参加省市艺术展演、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扶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并划拨专项经费。同时学校还加强艺术教育活动场馆、教学设备、器材、图书影像资料和艺术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成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需要的琴房、画室、舞蹈房、剧场、排练室、体操房、艺术社团活动中心等,建有与音乐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系统,设立了独立的艺术书库,艺术书籍共4万余册,建有文化艺术与素质教育中心主页和相关艺术课程网络资源。

3.2.2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和培养力度,为艺术教育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常州工学院承担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分布在公共艺术教学部和人文教育教学部,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满足了艺术教学需求。学校对指导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比赛的教师给予工作补贴,并每年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艺术教育教学研讨会,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将艺术教育师资统一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程。

3.3 主抓三个阵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3.3.1 课堂教学成为艺术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常州工学院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且取得相应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学校艺术课程教学主要注重以下环节:

1)建立“两课一讲座”的公共艺术教学特色课程群。学校依据《指导方案》,坚持以经典为主体、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设置适合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重点建设《指导方案》要求的8门公共艺术基础课,以校重点建设课程群对该类课程立项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反响。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开设公共艺术任意选修课程,已开设80多门该类课程,包含艺术总论、造型艺术、演出艺术、影像艺术和语言艺术等课程群。

此外,学校依据学科建设、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优势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系列艺术专题讲座,近3年来举办讲座百余场。“两课一讲座”的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既有涉及一定深度和内涵的艺术理论课程,也有包含艺术实践和技巧的普适性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2)建立自编教材与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机制。学校自编和出版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和“高等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同时选用国家精品艺术课程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建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统一规范和评价体系。采用统一格式的“教师备课教案”,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定期教学资料检查机制,确保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规范课程考核模式,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规范;建立“一级评估,三级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增加学生网络评教机制,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4)建立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互促机制。学校在加强艺术教学与实践的同时,注重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在教育教学成果、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

3.3.2 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

常州工学院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对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积极补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效能,开展特色鲜明的艺术实践活动。

1)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学校每年上半年举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组织各类歌咏、辩论、朗诵、书画摄影作品、戏剧比赛,坚持健康、积极、高雅、优美的原则,每年举办各类晚会、体育竞赛、周末舞会等活动,办好校园广播。校、院两级学生会也积极组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学校还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走进校园,让大学生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

2)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搭建艺术教育实践新平台。学校提出“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服务、行政支撑”的社团建设理念,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已有合唱、舞蹈、话剧、广播、器乐、摄影、DV、礼仪、文学等21个艺术社团,成立了2个省级大学生艺术团,1个全国百强人文社团。艺术社团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实践,组织特色社团活动,参加校内各类文艺晚会和比赛,在活跃校园文化、展示大学生风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文艺才能展示和培养提供新平台。

3)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和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艺术展演,并划拨专项经费,选拔优秀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且在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2件学生作品获全国美术一等奖,学生社团在民乐比赛、舞蹈比赛、合唱比赛中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2008年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中,学校原创校园合唱《大树下语林旁》获优秀演员、编导(指导)等3个一等奖。2009年阳湖剧社获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暨第二届江苏省校园戏剧节剧目一等奖等7项大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各类奖项计41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4项。

4)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文化对地方的辐射作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文化活动,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学生艺术社团参加了2010年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2009年常州市红歌会、常州市青年广场首场文艺演出、常州市环保系统国庆文艺演出和钟楼区庆祝国庆60周年晚会等,将校园文化活动延伸到地方建设,产生高校校园文化带动地方精神文化的辐射作用,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

3.3.3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

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还需要有校园文化环境这个“家巢”的营造,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自由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1)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体系。学校已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标和校园精神,并在学生中进行全面宣传,使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相统一,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情感。

2)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合理设计校园建筑、雕塑、园林等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建造了“院士语林”、“秋白园”、“赵元任先生塑像”等校园人文景点;将瞿秋白故居、东坡公园、刘海粟美术馆、春秋淹城等作为校外人文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解析校园景观蕴涵的意义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校园认同感,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以深厚、高尚的校园文化特色陶冶人、凝聚人、培养人。

[1]周星.中国艺术与传媒教育当下文化思考[C]//高等学校戏剧、影视、广播专业教育学术研讨论文集.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郭晓,包筱玲.艺术教育 走向和谐——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综述[J].艺术教育,2007(11):6-8,13.

猜你喜欢
工科校园文化校园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