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研究

2013-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商业受众传统

刘 洋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01)

电影这种大众文化消费品从诞生之日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受追捧。近年来我国商业电影发展突飞猛进,票房一路飙高。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 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电影票房更是创下170.73 亿元的历史新高,并有多部国产商业片上演逆袭好戏,结束了欧美商业片对国内票房排行榜的割据。截至2013年2月数据,占据国内票房前十位的电影中,国产商业片占据六席,分别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画皮2》、《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西游·降魔篇》。[1]《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直逼《阿凡达》,创下12.54 亿元的惊人票房。良好的票房势头表明电影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已经到来。经历了短暂浮躁的中国电影人逐渐意识到为影片融入思想内涵对提升影片质量和思想深度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商业电影也正朝着培养自身思想文化特征的道路摸索前行。然而,如何把握机遇,立足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拍摄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大片,提升我国商业电影的整体水平已然成为电影人和受众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美商业电影思想内涵对比

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制作团队的事,最终要为影片买单的人是受众,因此电影制作带有一定的群众性,并且需要适应每个受众潜意识当中都认同的一些观念或者一种倾向,以满足众多受众口味上的不统一,达到对电影的普遍认同。电影是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2],当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在银幕上伸张正义拯救万民于水火之时,好莱坞商业电影所传递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自由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却只有300 多年历史的国度当中,美国的文化思想也正处在积淀的过程中。伴随着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宣扬自身维护正义,崇尚英雄主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渐渐形成,在其作用下,一批带有鲜明英雄主义色彩的漫画、文学作品逐渐走俏,为好莱坞电影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建构起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独特的思想内涵体系。

反观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即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3]。纵观中国商业电影成长的轨迹,一般认为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电影的纪元。从高昂的成本、宏大的场面、强大的演员阵容来看的确如此。但笔者并不认为这部名叫“英雄”的电影有丝毫欧美英雄主义类型片的影子。可以说张艺谋是一个发展者更是一个创始人,他在中国本土发展了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的同时创造了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商业大片。《英雄》之中无名受三位高手性命之托肩负刺杀秦王的使命,与其说刺秦的无名是英雄不如说为了刺秦计划甘愿牺牲小我的三位勇士是英雄。电影情节的设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宣扬为理想信念的达成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然而影片却并没有对三位勇士的义举进行连篇累牍的描写来烘托其伟大,这是对美式英雄主义的有力回击。影片逻辑高潮和形式高潮的不统一仍旧是这部商业片成功的一大亮点,残剑、飞雪大战数万秦兵的场面将影片推至一个大制作商业片惯有的形式高潮,而影片最后无名虽身负重托却始终不能完成刺秦的任务,道出了不能刺秦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才是整部影片逻辑上的高潮,而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解决社会问题中和中庸的思想,像是劝诫人们应当以大局为重,珍惜虽然仍旧存在问题却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摒弃暴力的冲动博得大局的和谐统一。然而遗憾的是,正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开始却反而是这个时代的结束。《英雄》其贯穿影片始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也并没有深度触及中国电影人,尤其是商业电影人的神经,随后的中国电影界出现了《无极》、《黄金甲》等一批引领“景观化”与叙事缺乏[4]的商业电影。

2008年以来大多数国产商业电影从投资到选材再到具体的拍摄以及演员选拔都回归理性。以《梅兰芳》、《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国产商业电影走过了浮躁的岁月以清新优雅的姿态重新赢得了受众的认同。在中国电影界汲取了经验回归电影本身之后,随即而来的另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商业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肩负的为何种文化传播使命。笔者认为,不同于西方商业电影标榜自由、个性与英雄主义,中国商业电影应守住底线,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我国特有的文化思想相融合。

二、中国商业电影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具有普世价值,同时符合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对于影片本身传播效果还是对于社会所呼吁的传播效果都有积极的影响。将这些思想内容融入我国商业电影符合我国商业电影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将提升我国商业电影的水平。

1.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有助于丰富商业电影的思想内涵。

由于商业电影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市场的作用下,商业电影制作容易出现泛娱乐化倾向,主要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这时的电影往往会以血腥、暴力、色情等情节以及反智识、反逻辑的桥段使受众达到感官上的刺激,满足其猎奇心理。而中华传统文化富有中庸和谐的特质,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电影将不容泛娱乐化因素的存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片文化层次,丰富商业电影的思想内涵。电影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仅仅见于表象,以电影《越光宝盒》为例,电影的故事背景虽然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但所展现的却是一场后现代无厘头的大众消遣电影,让受众除了能从一些颠覆的印象中找到笑点外别无收获。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电影的融合并不是摒弃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再以1995年刘镇伟导演作品《大话西游》为例,这部电影算是纯粹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电影,影片保留《西游记》原著中对人性的反思,在影片最后至尊宝附身夕阳武士促成了其与紫霞的团聚,自己却离开了心爱的人,至尊宝这个喜剧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受人生使命束缚而对个人感情只能一味隐忍克制,主人公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让受众从中得到感悟。当一部电影富有了思想内涵便会让人思考,难怪有人说看第一遍《大话西游》会笑,看第二遍会哭。

2.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有助于国产商业电影的国际化。

认同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索绪尔认为“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意义的根本,没有它,意义就不存在。由此可见缺乏民族个性的电影就没有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因此中国商业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决定了其必须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青睐,这源自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电影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也将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思想的认同将满足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需要。以《卧虎藏龙》为例,影片在表现中国出神入化的武术和江南风土人情的同时将李慕白这个具有典型东方气质的侠义形象展示在外国受众眼前,受众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的传统礼教观念,玉娇龙这张东方面孔所蕴含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李慕白的传统礼教观念的碰撞引发了西方受众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感受到了中西文化在银幕上的鲜明差异,同时也接受了这一差异。

3.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有助于影片主旨思想的传播。

商业电影受众范围广,观影需求量大。各类学历层次、知识背景的受众对于商业电影所传播思想的认识及思考往往大相径庭。传统文化思想对人民日常生活、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影响深远,各类思想文化观念在受众脑海中已占据一定位置。集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片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将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好地领会。如电影《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因此即便程婴救下赵孤这种义举在其特殊身份的掩盖下其道德光辉就会有所减小,而在陈凯歌电影中程婴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成为与赵家没有太多关系并且身份低微的草泽医生。“民做了士该做的事”这样一来程婴救孤就会博得更多受众的肯定与钦佩,导演要传播的影片思想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受众的认同。这种认同背后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或侠义精神是导演依据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挖掘出来的。试想如果影片按照传统戏剧来安排人物角色,在当今社会难免会有一部分受众认为程婴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别有所图。影片对人物的重塑放大了中华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力度,也消除了受众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显然受众对于影视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但在涉及价值观判断理应遵循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含义,否则电影的传播效果就将大受影响。

三、中国商业电影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途径

1.应注重影片的商业属性与艺术属性的整合。

电影是艺术,商业电影是富有艺术属性的商品。商业电影不能只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电影艺术本身,也不能割裂艺术创作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曲高和寡就意味着失去受众,也就失去了商业电影发展的动力。注重影片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的整合就是要在保留电影艺术感的基础上迎合受众,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不能颠倒。中国商业电影在追求商业与艺术统一的道路上可以尝试将电影影像表达,与电影思想内涵表达细分处理的方法。在商业利益追求方面综合运用镜头语言、特技特效、故事建构等营造满足受众猎奇需求和感官刺激的场面和剧情;在追求艺术性方面更多地挖掘中国文化思想,使思想和剧情相得益彰。达到既有内涵又刺激的效果,应该是中国商业电影整合电影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所要追求的目标。

2.应注重传播规律与传播意图的整合。

注重电影的传播规律就应当尊重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满足受众对有内涵有看点的电影的需求。传播意图则应该是影片制作者在影片拍摄筹划之前就事先考虑到的一个深层问题,必须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何种思想。在这点上我国第六代导演似乎思考得更为透彻,但其缺乏与传播规律的整合却也制约了他们获得高票房,呈现了第六代导演初期小众电影的局面。传播意图往往在商业片追求高票房的动机驱使下变得可有可无,这无疑造成了商业电影思想性的缺乏。讲好故事固然难能可贵,但中国商业电影的继续发展更需要电影人在讲故事的同时或者讲完故事后让受众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如果说两个故事讲得一样好,情节一样引人入胜,那故事背后蕴藏的哲理就将是判断两个故事孰更胜一筹的标准。在受众口味随着国内外大批优秀电影的影响而水涨船高之时,影片中透露出有营养的思想情感就更能让一些真正热爱电影的受众细细玩味。

3.应注重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策略的整合。

2005年前后是我国商业大片大量涌现的一段时期。受西方商业大片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商业电影在票房的作用下制作上出现同质化倾向,过分吸收借鉴西方商业电影大制作、高投入、强阵容的制作模式,一时间拍“大片”蔚然成风。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追求视觉上的震撼,虽然都是古装片,却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呈现给受众的是一部部华而不实,缺乏思想内涵的快餐式电影。对于西方电影的借鉴,笔者认为应当“中体西用”,即保有拍摄好莱坞式大片,力争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际化视野,此外还应在将西方电影制作先进成果加以利用的同时坚持中国受众所认同的中华文化,贯彻本土化策略。在中国商业电影国际化的进程中重“术”而轻“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中国商业电影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影片思想内涵的建构而仅从方式方法上学习西方电影的制作是行不通的。

卡努杜认为,艺术并不意味着展示某些真实事件,他是去表现围绕着这些事件的各种思想感情的。在电影中,就像在其他精神产品中一样,艺术的作用在于激发情绪而不是叙述事件。中国商业电影在兼修并蓄博采众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要实现中国商业电影进一步提升,就不得不需要深层触及电影的思想层面。融入中华文化思想,培养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文化思想内涵将成为中国商业电影屹立世界电影之林的必由之路。

[1]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历史排行[EB/OL].时光网http://group.mtime.com/12781/discussion/253526,2013-02-17.

[2]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N].光明日报,2006-11-02.

[4]陈晓伟.论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J].新闻爱好者,2009,(24).

[5]饶曙光.国产电影“突围”与升级换代[J].当代电影,2012,(09).

猜你喜欢
商业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商业前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商业前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