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水环境分析及启示

2013-08-15 00:51苗健丰
山西建筑 2013年3期
关键词:环境建设文化

苗健丰

((加拿大)HAC·喜城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1 水环境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历代古城都十分讲究对水体的亲近,多傍水而建,或依江河,或带湖海。水不仅解决了市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有美化城市景观,增加意象效果等精神文化层次的作用。中国人爱水,更善于表现水,而水环境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它与人的和谐相处,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共存共亡。

1.1 城市起源与水的关系

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依江傍河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中国的黄河文明,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等,并且还在两岸培育出大批的城市群,城市文明也较为发达之地。

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与水的关系,据考证:“城”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时代,先民们为了生存,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最初的办法就是用泥土石块在氏族成员居住地周围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

之后历朝历代的著名都城中,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群山环绕,北依邙山,南对龙门,伊、洛、涧水蜿蜒其间。北宋汴京城地处河南省东部的黄、淮二水之间,为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等河道的交汇处。北京城附近有永定河、潮白河以及温榆河、高梁河等,隋朝南北大运河的永济渠北端起于邻近北京的涿郡,元代定都北京后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更可直达北京城中。

1.2 水环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水体本身是城市形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体对城市的形态、结构、布局有重要影响。比如,水体往往是组团型城市的自然界线,水体直接影响城市的布局。拿江南水乡来说,城内都是河渠纵横、别具风貌。以水系而言,每个城由于水系形状的不同仍各具特色:苏州呈棋盘格子状;南通的护城河呈葫芦形等,城市形态各不相同。

1.3 水环境对城市发展和繁荣的影响

水环境是城市产生、发展、演化的重要自然力,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其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3.1 增强城市稳定性

中国古代北方的许多城市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曾多次拆建,最终没落,如安阳城等。而城址较稳定的城市,多数具有稳定的水系,如水城苏州、绍兴已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成都自战国筑城,其历史也已有2300年,即使历经战乱,城市遭受多重破坏,只要水系骨架犹存,稍加修缮,城市又能逐渐恢复生机。可见,城市河流在增强城市稳定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3.2 促进工商业发展

城市河流使城市内外交通十分发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唐代扬州,因处于长江、大运河交叉转折点,商旅群集,十分繁华。宋东京的汴河沿岸,从城内到城外七八里,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市,最繁荣的相国寺市场就在汴河北岸。

同时,清洁的城市用源水,使许多手工业得到发展,例如,杭州因西湖水质甘美,宋代就成为全国酿酒业发达的城市之一;苏州等水乡城市发达的丝织、印染等手工业均与供水充足、便利有关。

1.3.3 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交通的便利、工商业的发达、市场的繁荣,使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证。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众多风景园林,这些风景园林的修建使城市环境宜人,有效改善了人类居住环境,唐长安、汉洛阳、宋东京都是利用水系来美化城市环境的例子。有的城市还根据高密度低层建筑的特点,把水引入城中,沿水系布置滨水绿化带,如元大都,既有依水而建的皇家园林,也有供居民游憩的滨水林荫道等,使城市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1.3.4 有利于城市安全防卫

中国历代城市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泊之滨,除了考虑用水之便,江灌溉与舟楫之便外,作为防御屏障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如宋东京在筑城时考虑到地处平原,不利于安全防卫的问题,修筑三道护城河,以弥补城市自身防御上的缺陷。

2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城市水环境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古代农业的命脉。对水的依赖,使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对水有特殊的偏爱,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如此重视城市水环境塑造的原因。

2.1 水有厚德载物之品格

中国人讲究知恩善报,推崇忠孝礼义,自然而然对于“水”厚德载物的品质倍感亲切和颂赞。歌颂“水”的例子很多,《管子》中提到:“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而水也许是最无私的。它永远扮演着“吐新纳旧”的角色,永远都愿意给人们是最好的一面,就算是被人类污染的,也依旧默默的流淌,继续承载生命的延续。

2.2 水有君子之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将自然物赋予表现的特性,赋予道德审美的意义。水的透明让人想到圣洁;水的随物赋形让人联想其变通;水的平静让人体会其柔美;水的汹涌广阔让人惊叹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让人折服于它的坚韧。似乎水具有君子的德、仁、义、智、勇的所有品格,这也许也就是孔子为什么倡导的“智者乐水”的原因了。

2.3 水有财源之意象

水里有鱼虾之财,灌溉使土地生财,舟楫往来流通生财。水到之处,财源滚滚,所以在风水中将水比附为财。所以古人也常常通过某个城市和水的关系来判断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所谓水多之地为富庶之乡也。

3 古代城市水环境建设的启示

从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史上就可以看到古代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大环境条件的顺应、对小环境条件的组织与设计改造。适应人类不可能改变的大环境条件,如地质、风向条件等,通过城市选址来趋利避害,避免对人类有威胁的环境因素。而对小尺度上的环境条件,却在不违背生态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造与利用,将自然要素纳入城市景观的再造,创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些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论是相符的,也是非常值得现代城市建设借鉴的。

3.1 自然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对城市自然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水环境建设的的主要内容,包括:

1)尽量恢复城市河道的自然形状;

2)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水工建筑;

3)积极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最终效果将是城市水安全功能的加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生态功能的恢复、水景观功能的重塑。

3.2 重视城市水体的保护、开发、利用

《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中国历代古城,在城市水体的保护、开发、利用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汉魏洛阳城的环城水系和园林,唐长安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杭州、惠州之西湖,北京之三海及金水河,南京之秦淮河,苏州以及众多江南水乡城市的河道和园林等,都是古代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城市水环境以维护和美化城市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佳例。

3.3 水文化和水环境有机相融

良好的水边空间,常常成为人们集会、娱乐之处,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水文化。对水文化的保护也是水环境建设的一个亮点,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江南的“吴越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等都是客观的自然地理和文化优势,这些优势又与城市的繁荣相互辉映,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在具体的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中,如何展露这些地域特色,是城市水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中应该充分汲取古代的经验,更应与城市规划、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相协调。良好的水环境应充分体现地理特征,并尽可能地恢复河流的自然本色,挖掘城市与水有关的历史文化等内涵,让市民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

3.4 打造特色滨水景观

水体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构成要素,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少不了对水景的塑造,体现地方、地貌特色的水环境才更能引发使用者的共鸣。

首先要保证水系的贯通、循环,基本保证城市拥有完善、自然的河网水系;其次,减少人工硬化的河滨驳岸,恢复促进生态和谐的生态型驳岸,并通过植物的、生物的多样性来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最后,可以把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和开放的滨水景观相结合,使水环境真正“活”起来,创造更有价值的综合城市空间。

4 结语

古代城市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现代城市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城市水环境,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更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保护、吸取其积极的方面,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并提高城市的品味。

[1]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9-167.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60-278.

[3]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龙 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5):85-88.

[5]林文棋.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及启示[J].规划师论坛,2002(5):5-7.

猜你喜欢
环境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