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利益考察

2013-08-15 00:49马英芹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信仰利益马克思主义

马英芹

(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贵州 贵阳 550001)

信仰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们对于宇宙、人生抱有总体上的信赖感,经过知、情、意等复杂的心理过程所形成的,是最高层次的情感、占统摄地位的信念。

科学的信仰对人们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而非科学的信仰则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或其理论认识的错误,对人们造成误导。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科学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把政治合格放在大学生教育的首位,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信仰从总体上来看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对党和政府信任,拥护党的纲领、方针、路线、政策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的信仰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信仰的多元化倾向。信仰多元化是人们对信仰选择、体验和追求的结果,它打破了信仰一元化的局面。大学生信仰多元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基础上的信仰多元化。具体如:一些大学生有西方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信仰倾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心不足,对我党的领导、执政能力等产生了困惑和不信任的情绪;或信仰模糊、盲目跟风,对未来人生没有规划,随意性强、自律性差;或信仰不坚定,对学习、生活、未来没信心;一些学生精神颓废,或有宗教信仰或无信仰等。

二是信仰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趋于现实性,价值选择时偏重其利益和发展。大学生信仰功利化倾向表现为功利主义、权利主义、金钱主义等。一些学生对金钱、权力的迷信,社会使命与责任意识淡薄等。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价值取向扭曲,其信仰出现功利化。如一些学生入党动机明显带有功利目的,认为入党有助于就业;他们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更加注重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地域因素等等。

三是信仰的个人主义倾向。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根本对立的思潮。个人主义强调一切从个人出发,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都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大学生信仰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为:他们不能清晰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一切只为自己,一切不受限制,崇尚享乐,为所欲为的脱离社会的极端理想主义倾向。他们一旦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或者不惜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极端个人主义。

二、基于利益视角的信仰分析

1.信仰与利益关系的哲学分析

利益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肯定、认可,反映客体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关系。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不同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1]。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相应有多种多样的利益,而物质利益最为基础和根本,其他利益在物质利益基础上延伸出来。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利益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利益的思想表现,二者有机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透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利益关系,指出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利益对思想信仰的重要意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利益结构呈现多样化,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突显,呈现思想多元化的趋势。新时期如何科学处理利益关系,调和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公平,对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极为重要。

2.大学生信仰的利益根源

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与他们对其生活体验、理想追求和利益实现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新时期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信仰多元化、信仰的功利化以及信仰的个人主义倾向。究其根本,有着客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从历史方面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低潮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对维护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一大挑战;而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的利己思想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给人生阅历不足、思想根基不牢固的青年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带来不利影响。

从现实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和不断发展,西方的和平演变不断渗透,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竞相角逐,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利益结构呈现多样化,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突显,社会分配中的收入差距问题,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带来社会上的唯利是图、利己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从大学生的个人实际看,大学生常从最直观的感受、最关切的利益出发形成观念和主张。当前大学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体验落差问题、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就业压力问题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3.重视利益以增强大众信仰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而且须“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5]列宁认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6]。我国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进而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使农民成为大革命的主体力量。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党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实施精兵简政,改善民生,在实现群众利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果赢得了农民认同,取得了全国政权,也赢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以增强国力,继续实现民生福祉。这是大众信仰马克思主义、党执政始终拥有最广阔最牢固群众基础的根本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关系亿万老百姓切生利益的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实践证明,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和解决大众的现实问题,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实际,彰显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才能战胜其他思潮,赢得民众认同、信仰。

三、重视利益以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新形势下,从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利益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为大学生信仰提供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即利益决定思想、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性、基础性观念,其宗旨是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下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途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利益观,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校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使其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促进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利益环境,为大学生信仰提供环境支持。执政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逐步缩小区域、城乡、行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利益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打击、惩治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树立党和政府在利益面前的正义之剑。坚决纠正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公款吃喝的奢靡之风,反对炫富、仇富行为。加强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利益协调,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及共识,促进学生和谐共处。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社会、学校公平、合理的利益环境,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环境支持。

第三,保障大学生的学习利益,增强其信仰的物质基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重视其信仰的物质基础。高校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关心学生的利益诉求,增强大学生信仰的物质基础。高校须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学习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益,让大学生安心学习。高校须重视打造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考核的制定应立足社会、学生现实、统筹规划,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保障学习的关键,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人格行为,增强其抵御挫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组建一些高校优秀网站,保障学生的网络利益等。通过保障大学生的学习利益,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第四,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为其信仰提供现实根据。就业关系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影响。党和政府须立足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出台有效的就业政策、规范就业宣传、改革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推进大学生有效就业。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消除就业障碍;给予大学生资金、技术、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残疾生、贫困生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利益。政府应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效与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作为高校,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让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激发创业灵感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保障环境,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切实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利益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为民谋利的思想深入大学生之心。

立足大学生利益诉求,既是推动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切入点,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竭动力。作为应对之策,党和政府、高校、家庭相互协调、积极合作,切实维护、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通过利益激励与驱动机制,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由认知、认同向信仰的转变和提升。

本文为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利益分化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QN009)的研究成果。

[1] 韩庆祥,王海斌.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N].北京日报,2009-12-0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2.

猜你喜欢
信仰利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