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探

2013-08-15 00:51齐素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核心能力

□齐素芳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一个国家的企业规模和实力,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实力。

1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解释

关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1.1.1 技术学派的观点

1990年,技术观的代表人美国普拉汉拉德和英国哈梅尔合著了《哈佛商业评论》,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普拉汉拉德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他认为,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份、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

1.1.2 资源学派的观点

1991年,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J.B.Barney。资源学派强调资源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其中资源包括了企业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应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模仿性的特点,强调核心资源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1.1.3 结构学派的观点

1997年,结构学的代表人物Michael E Porter。结构学派强调,企业要想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工作:降低成本和加强差异化经营,通过这两方面的组合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2.1 黄继刚与魏大鹏的观点

强调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而非静态能力。如: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的倒闭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就是M 系列产品。该系列的产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然而这样的企业由于管理的问题出现失误,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倒闭,其中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有:一是责、权、利不配套;二是货款管理混乱;三是抓管理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事实上面面俱到的管理,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导致巨人的管理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巨人集团最终陷入危机。

1.2.2 张维迎教授的观点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五个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偷不去”指其他企业难以模仿这种核心竞争力;“买不来”指在市场上无法通过购买而获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拆不开”指各种资源和能力组合成一个整体;“带不走”指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无法分拆带走;“溜不掉”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可持续性。张维迎教授的这些观点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例如:海尔核心竞争力有品牌核心竞争力,战略创新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与服务核心竞争力。这四大核心竞争力对于其他企业都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这些核心竞争力造就了海尔的奇迹。

1.2.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的观点

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例如:春兰集团的创新型矩阵管理“16 字方针”,主要内容是“横向立法、纵向运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春兰创新型矩阵管理在“第八届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大会上,夺得建国以来我国企业管理领域评选的唯一特等奖。再如华为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视为华为的生命。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无论何种观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对企业的资源、管理、知识与技术协调整合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在特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使自身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它通过组织的内生变量产生,通过外生变量实现,在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相互相作用下不断更新和发展。

我国企业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有许多企业发生了经营危机。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较弱,主要是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

2 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整体水平还较薄弱,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我国企业与世界上的企业相比仍然还很虚弱。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分布的《世界国家竞争力年鉴》公布的数据,对参评的46 个国家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进行评价,我国企业的治理竞争力排第40 位,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文化竞争力和公司绩效竞争力严重不足;总体竞争力排第38 位;内在竞争力排第33位,究其原因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营销策略运用不当,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匮乏;环境竞争力排第40位。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水平极低。

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规模、研发能力、管理水平等等方面,尚处于低水平状态。例如:在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59 个国家的微观竞争力世界排名中,我国列第44 位,尤其表现在产品竞争力差,从企业的开发、生产到经营整条价值链上都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因而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转化而来,多数企业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思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造就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低下。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3.1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过来的,而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须自由竞争,一切按计划进行,企业根据国家计划组织生产,不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特征,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虽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改造成法人实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产权不明晰,这样企业就丧失了所有制基础优势,经济效率很难提高,权责不明确,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组织和管理制度还不太科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不能把企业的资源形成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组合,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2 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战略眼光

战略是建立在整体性、长期性视野基础上的,是对一个系统未来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所进行的展望、思考和构造,指明组织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实质是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地位,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如韩国的三星手机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就能位居世界前三名,究其原因是它把自己定位于高科技,真正发展的高科技,并把这种高科技实用化、商业化在它的商品中。

通过对优秀或成功企业的考察,发现他们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战略意识和战略能力,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与时俱进的正确发展战略。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明确战略的重要性,很难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如巨人的倒闭,飞龙的停滞等等都是因为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造成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战略就是其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方向。乔尔·罗斯曾说过:“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一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哈佛经典理念是:“能够战胜竞争对手的公司有两个共同特点,高级经理人员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层管理班子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没有战略的指导,企业就会盲目、盲从、盲干,必然导致失败。因此,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树立战略意识,重视战略规划,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

3.3 我国企业大多管理水平落后

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将有效的资源进行组织,保障企业各项业务投入产出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然而到现在为此,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组织生产和相关的经营活动,现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要,因此大多数企业反应迟缓,不知外部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有就是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团队能救活一个企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群卓越的管理人员。

3.4 我国企业大多数创新不足

“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创新、产品及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这些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我国的企业大多创新意识不足,总体经费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由此可看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而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弱。

4 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我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取得其核心竞争力。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4.1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及管理科学,这就要求政府要给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产权清晰是指在产权上所有权属于国家,法人财产权属于企业,企业享有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政企分开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政府依靠政策、法律、法规、财政税收等宏观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经营而非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其经济效益;管理科学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应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更高效,让员工快乐的在本企业工作,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政府应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国家要通过加强经济立法,强化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以法律保护的形式刺激企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4.2 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强,还和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相关,针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全球著名管理顾问公司Hay(合益)集团发布的《中国卓越企业领导人素质研究报告》等资料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加强修养。

高素质和能力的企业管理者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如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作风素质、道德素质及人格素质;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善于谋划新思路的谋略能力、善于驾驭全局的统御能力、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及奋发有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企业管理者对宏观市场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培养企业管理者战略思维,使管理者能着眼与企业的未来,从长远的发展考虑企业的现状,并掌握企业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3 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运行的核心问题。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培育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4.3.1 战略创新

发展战略是行动指南,是追求目标,正如巴特利特·戈沙尔所指出的,“一旦观念变了,制定战略就不再是难事”。发展战略创新是对原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变革,是为了制定出更高水平的发展战略,核心问题是对现有业务与运营体系的优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战略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PEST 分析法、SWOT 分析法、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波士顿矩阵法等等一系列的方法,制定正确而不断校准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培育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4.3.2 技术创新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技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研发能力。因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人员,造就一支强有力的技术研发工作队伍,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研发,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力度,恰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然后再在本企业内消化吸收。所以,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用于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资金——技术——资金”的良性循环过程中,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飞利浦公司的“创新不止”精神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我国企业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就必须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4.3.3 管理创新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的企业就会停止运行,因此企业应在管理上进行创新,且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哈默尔·普拉汉拉德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于管理能力。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的管理能力不断变革,进行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在管理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的是要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所以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育人才、留着人才,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之一,重视员工的培训,通过对员工及管理层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积极打造人力资本,通过人才的竞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4.4 进一步强化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并普遍被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就如同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气氛,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风格。良性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人才、积攒人气、凝聚人心,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对员工的培育,使其理念共识化、行为规范化、视觉一体化。哈伯曾说:“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公司的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最后达到以文化人、以人为本、文化主导的企业独特体系,并要与时俱进,提炼富有特色的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的强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员工的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使企业不断做强、壮大。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除需要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长期不懈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胡恩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识别[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8).

[2]张 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12).

[3]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周叔莲,王伟光.中国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J].经济管理,2002(21).

[5]张维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初探[J].企业技术进步,2002(6).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张 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竞争力核心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