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慧寂籍贯及晚年事迹考

2013-08-15 00:44黄志辉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仁化县禅院五马

黄志辉

(韶关学院 离退休处,广东 韶关 512005)

仰山慧寂(807~883)是禅宗第十一代,南宗第六代,沩仰宗二世。他一生历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八个皇帝。

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军运不止。自宣宗末年起,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动乱时代缺少正常交流的渠道,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也容易误传,慧寂的籍贯、示寂与入塔地点及弘祖禅院的位置等问题错讹不清,本文试对此作一些考证。

一、慧寂的籍贯

(一)现当代有关慧寂籍贯的不同记载

从民国早年起,对慧寂这样一位禅宗重要的继席大师的籍贯,便众说纷纭。

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记慧寂是“韶州怀化人”。袁宾主编《禅宗词典》,记慧寂是“韶州怀化(治今广东番禺东南,现为广州的一个区)人”。易行广编著《曹溪禅人物志》,则记慧寂为“保昌(广东南雄)人”。

龙思谋校补《丹霞山志》引清仁化县知县陈世英编撰《丹霞山志》卷二言:“考仰山,仁化人也”,但没有提出任何证据。

(二)最早出现不同记载的史籍

对于慧寂籍贯的不同记载,古已有之。

最早见于宋赞宁撰 《宋高僧传》,正文记慧寂“韶州湏昌人”,校勘记补注“扬州本、大正本‘湏’作‘须’,宋本作‘浈’,陈垣《释氏疑年录》从之。《传灯录》卷十一作“韶州怀化人”。《五灯会元》卷九的记载来源于《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寂是“韶州怀化叶氏子”。“韶州怀化叶氏子”最为流行。

(三)考证

地名中“湏”、“须”、“浈”三字的混用,似由字形相似引起。“湏”是“须”的手写体,实际只有三说:“怀化”、“浈昌”、“须昌”。

先说“浈昌”及“怀化”,在韶州的历史上,从建州至今,勿说从无这两个县名,就连乡镇之名也没有。《宋高僧传》和《五灯会元》所记,“须昌”、“怀化”之前均冠以“韶州”。从地名学的角度言之,值得考证的只有“须昌”。

根据有关方志的记载,南齐至中唐之前,韶州的县级区域建置变化较多,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五次:

陈天嘉元年(560)五月,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置东衡州,治在曲江。此时南齐初年(479)析曲江县地所置的仁化县已废,安远郡只领始兴、须阳(析曲江县地置)二县[1]。

隋开皇十六年(596),废须阳县入曲江县。

唐武德四年(621),以曲江县地析置临泷、良化二县;贞观八年(634),省临泷、良化二县,复入曲江县。

垂拱四年(688),析曲江县地重置仁化县,入韶州。

由上记载可知:在韶州范围内,曲江县与仁化县并列时,不见有须阳县及良化县;良化县与须阳县,也不同时并列。这说明仁化、须阳、良化三个县的地域,基本重合。或可认定:南齐由曲江分置的仁化县,陈隋时期名为须阳县,只存在36年;初唐时期改名为良化县,仅存在13年。

这就说明:慧寂的籍贯,肯定不在“怀化”(不在韶州)、“浈昌”(不在韶州)、“须昌”(生造县名),而应在仁化县(或称须阳县与良化县),这才符合古代地方志关于韶州辖县的记载。

二、慧寂生平事迹的若干问题

慧寂是晚唐人,陆希声在《全唐文》中为慧寂写有《仰山通智大师塔铭》,《全唐诗》中有张乔赠慧寂的两首诗。

(一)陆、张二人与慧寂的关系

1.陆希声(?~895?),吴(今苏州市)人。初为岭南从事,入仕不久隐居于义兴(今江苏宜兴)。乾符初年(874)至乾宁二年(895),朝廷先召为右拾遗,后历官(安徽)歙州刺史、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记载慧寂是韶州人,生于元和二年(807)六月二十一日,示寂于中和三年(883)二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大顺二年(891)三月十日,敕号“通智大师妙光之塔”。撰著塔铭的时间,在乾宁二年(895)三月一日。

2.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安徽贵池)人。早年曾隐居九华山,时人称他为“九华四俊”与“咸通十哲”之一。大约乾符五六年(878~879),黄巢起义军经江西、浙江入福建、广州之时,张乔在广明元年(880)后再归隐九华山。《全唐诗》简介记述他“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存诗二卷,有赠慧寂的五律二首。其中第一首可能是早年首次认识慧寂,一见如故所赠。第二首题为《闻仰山禅师往曹溪因赠》,大约是张乔二次归隐之作。

三、慧寂南还的地点

《五灯会元》的《慧寂传》,有“师住东平”和“再迁东平”二语。“东平”究在何处?

北宋名臣余靖《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虽然主要不是记载慧寂的事迹,但对慧寂南还的历史背景、回乡重建寺院及其晚年的重大成就,都作了扼要的记述。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会昌之世例蒙摈毁”,所指是唐武宗845年诏令毁寺及(僧尼)还俗等情况,那时慧寂还不足40岁。咸通(860至873)中,“慧寂再肃僧仪,恢复兹地(指东平山正觉寺)。”“四方来学,缁褐千人。”至乾符二年(875),锡名“弘祖禅院”。

据余靖所记,慧寂晚年回乡所“恢复”的“弘祖禅院”,这个东平胜地,就在“湘之南”,(浈阳)“峡之北”。余靖在另一篇寺记中还说,慧寂是“曹溪之裔孙,沩山之嫡嗣”,也即陆丞相云:“龙纵于江西(者)是也”。

四、慧寂示寂与入塔的地点

关于慧寂示寂与入塔的年份,当以陆希声《塔铭》为准,即示寂在中和三年(883)二月十三日,入塔于乾宁二年(895)。

关于迁塔,《五灯会元》与《景德传灯录》所记有所不同。

《五灯会元》载:慧寂示寂后,明年迁灵骨归仰山,塔于集云峰下。

《景德传灯录》所载较为可取:于韶州东平山示寂,后迁塔于仰山。

明嘉靖本《仁化县志》,尚未有慧寂传。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开始,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本、同治十二年(1871)本与民国二十三年(1934)本,毫无例外都既有慧寂传,也有慧寂入塔的记录。

这些记载表明:从康熙到民国250年的书面记录(其实此前必有更长时期的口头传说),仁化县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慧寂为仁化人。至于澌溪塔是“福”乡塔,还是实质性的“慧寂”塔,只是有所疑问而已。

1992年新编《仁化县志》,指出仁化澌溪寺塔原名秀宝塔,相传为唐代仰山禅师塔。1979年,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结论

《五灯会元》所记的“东平”,余靖所记的“东平山”,指的是同一个地点。

余靖在《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载:“湘之南,峡之北,山莽连属,而韶居其交,东平为其望山。”又说,慧寂“兴复灵境”的“东平胜地”,“山去民居三十里,指四峰以为境”:东名“灵隐”,南曰“大雄”,西号“月轮”,北为“狮子”。

千载之下,我们现在要考证这座早已湮灭的“弘祖禅院”,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四峰”冠以佛号,有些已经失传。但寺记保留的若干信息,大体方位仍有迹可寻。

“弘祖禅院”这个东平胜地,既在“湘(汝城)之南”,“峡(浈阳)之北”,只能在曲江县或仁化县,而浈昌、保昌或南雄,则是“赣之南,峡之东北”。寺院“去民居三十里”,此山应该距州县不远。“四峰”中的“招隐”,在今曲江区;“狮子”,在今丹霞山锦石岩附近。万历《仁化县志》载:“狮子岩,锦石岩之上二里,形如狮子。”

此外,还可找到不少确实的证据。

1.慧寂涅槃多年,弘祖禅院香火不绝。南汉(917~971)时期,曾割乳源等三乡民租,供养僧众。至道(995~997)年间,此寺失火烧毁,随即重建,咸平元年(998)敕赐“正觉寺”额。余靖所写的《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所记就是弘祖禅院失火以后重建的新的正觉寺。这说明从晚唐至北宋中叶,近两百年间,慧寂兴复的寺院,一直在同一个地方。

2.慧寂所建的弘祖禅院,不是孤立存在的。余靖《游韶石》一诗,写于受贬乡居之时,尽管心情不大痛快,但是“结友探胜概”,“一径寻云上”;“放情谐素想”,还能“物外有真赏”。足见当时韶石山一带,寺院不少,是个旅游胜地。余靖还有一首《留题澄虚(慧寂赐号)亭》诗,应该也在弘祖禅院内。

3.余靖在《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与《韶州善化院记》中记载:“韶于岭外为望州,卢祖(慧能)印心之域。故寺最众,僧最多。”“生齿登黄籍也三万一千户,削发隶祠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这么多的僧众和寺院,不可能僧民杂处。

4.韶石“迤逦而东有三十六石”,又名曲红冈或东连冈,是古代用以名县、名州的标志性的名胜之地。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综考《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与《曲江县志》等史志的有关记载,《曲江县文物志》、新编《曲江县志》专题记述韶石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上称为“三十六石”的韶石山,实际是一大片石峰群体的总称,也是“丹霞地貌”的一部分,纵横面积跨曲江、仁化二县区,广达150平方公里。其中曲江县境内(这个地域2004年划入浈江区,部分划入仁化县),东起周田镇麻坑村,南至大桥镇“五马归槽”,西达犁市镇矮寨村,北抵黄坑乡人面石。

不过,明清时代的地方志,不论《曲江县志》、《仁化县志》还是《韶州府志》,都只有“平山”、“东坪”或“东山”等地名与山名,而没有“东平”及“东平山”。

康熙二年(1663)及二十六年(1687)两部《乳源县志》,先后在卷六、卷四《寺观志》同样记载:“东华寺,在白竹东坪,小释迦仰山禅师道场,山形五马归巢。”寺名、地名都不同,但记有鲜明特色的山形。只是我们知道:乳源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建县,而“五马归巢”位在韶州之东。今乳源那时虽属曲江县的范围,但因它从古至今均在韶关之西,必与慧寂所建的道场无涉。

当然,《乳源县志》的记载,引导我们靠近了慧寂传法的弘祖禅院。清志记载的“五马归巢”,尽管人们早已称为“五马归槽”,而现时所见的“五马归槽遗址”,那五座山峰必然是同一地址而且大体仍是原貌。对照现在的《韶关市地图册》,它就在韶石山南端,即水江与古洋二村之间,而且古洋村附近赫然还有一个村庄叫作“东山”。

关于“五马归槽”,新编《曲江县志》记载:“距离韶关市10公里许”,《曲江县文物志》记载:“位于韶关市东北12公里”(与古代记载的三十华里更为接近)。五座山峰似“五马夜归,临江饮水;又如五马待发,振鬃长鸣”。五山均留有山寨的遗址,其中有东山寨,附近还有丝茅寨、河唇寨、铜鼓寨等。

面对古代“东山寨”的遗存,自可想见从前处处建有寺院的盛况,只是何处是慧寂的道场就无法指认了。

总之,东平或东平山的弘祖禅院,就在“五马归槽”东山寨之内。结论是不变的:慧寂是仁化县人。早年外出游方,并在仰山传法多年。后来回东平“兴复灵境”,最终在弘祖禅院示寂,入塔在当时称为平山都的澌溪河畔。幸而仁化澌溪塔至今犹存,附近许多叶氏后人仍然生活在那里,湮没了的历史是有可能还原的。

[1]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5:4471;4396.

猜你喜欢
仁化县禅院五马
对牛弹琴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木 雕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粤北山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