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沿革考

2013-08-15 00:47史俊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函谷关政区桃林

史俊超

(西北大学 西北历史研究所,西安 710069)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前期重要的关隘,由函谷关所串联的崤函古道成为汉唐盛世时沟通东西两京即长安与洛阳的交通要道。弘农县即秦之函谷关城,其发展与崤函古道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唐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崤函古道的地位下降,弘农县的命运几经周折,最终在历史上消失。

弘农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是在西汉。《汉志》云:“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1]而周振鹤先生认为弘农郡之置当在元鼎三年[2],今从其说。弘农县为弘农郡郡治所在,按《汉书·地理志》载:“弘农,故秦函谷关。”[1]可见汉弘农县即秦函谷关城。关于函谷关为何迁至新安,辛德勇先生曾有精辟的叙述,此处不加详论[3]。东汉末年曾有一段时间为避灵帝刘宏讳而改为恒农,不久即改回原名[4]。此后历三国不改,到十六国北朝时期始有变化。

西晋时,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京兆郡和弘农郡中析出上洛郡。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孙氏,凡增置郡国二十有三。”其中就有上洛郡。但同书上洛郡条曰:“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5]颇疑晋武帝增置二十三郡国并非在太康元年一次完成,只是是年平吴成功,故均记于此年,而上洛郡建于泰始二年可信。但认为上洛郡乃分京兆南部置,不确。今查其属县有三,上洛、商二县固析自京兆郡,但卢氏县显然是从弘农郡析出。另一变化即新安县从弘农郡划出,别属河南郡,只是具体时间不确[6]。

十六国时期县级政区变化不大,弘农县的建置未变。但值得注意的是统县政区变化较大。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苻坚时……洛州刺史镇陕城。”[5]又始光三年(426年),北魏出兵大夏弘农郡(治陕城)[7],可见这一时期陕城(即陕县)地位的上升,曾一度成为州治或弘农郡郡治。

北魏以后,弘农县的地位进一步被陕县所取代。据《太平寰宇记》载:

虢州,弘农郡。今理弘农县……后魏避献文讳,改为恒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陕城。永熙三年,分恒农西界,又为西恒农郡。后周明帝废西郡,并入元郡,仍改恒农为弘农[8]。

可见,在北魏孝武帝至北周明帝之间曾短暂地设置过西恒农郡,恒农县(即弘农县)为郡治[9]。北周明帝时废西恒农郡,并入元郡。按此处对“并入元郡”的理解是解释这句话的关键。王仲荤引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隋河南郡陕县,后魏之恒农郡也。宏农(按应为弘农)郡所治之宏农县,后魏西恒农郡也。”认为弘农郡已改崤郡,故西恒农郡亦除西字称弘农郡矣[10],误也。殊不知隋之弘农郡与之前并非一地(详见下文),而且王氏似乎没有注意到西恒农郡的废置在弘农郡之前,周武帝时才改弘农为崤郡[8]。因西恒农郡是从恒农郡分出,故并入元郡即是指并入恒农郡。笔者窃以为“改恒农为弘农”应为弘农县,而不是弘农郡。武帝时改弘农郡为崤郡,而以其西部即原西恒农郡为弘农郡,治弘农县,这才能解释“并入元郡”之说。由于期间时间很短,故各书语焉不详。

隋唐时代是弘农县历史上的重大转变时期,《太平寰宇记》对隋唐弘农县以及弘农郡的沿革作了详细的记载:

隋开皇三年废郡(按即弘农郡),以所领县并属陕。大业二年废陕州,又以弘农县废立郡,即理于今州西古城;其年冬又移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德元年改虢郡为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弘农移理阌乡县。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县移虢州于今理,属河南道[8]。

可见在隋唐时无论是弘农郡还是弘农县,其范围和地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元和郡县图志》载:“弘农县,本汉旧县,隋大业二年省,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置,寻移就郡理。其年,移郡于鸿胪川,县亦随徙,即今县是也。”[11]隋唐弘农郡的范围大大缩小,并失去了黄河沿岸一带,虽然隋炀帝与唐玄宗一度改州为郡,但是弘农郡作为地名最终还是被虢州所取代。至于弘农县则移至鸿胪川(今河南灵宝市区),废弃了自汉代以来一直未变的弘农县城(即故函谷关城)。对于此次变化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详载,笔者亦不拟深究。

隋唐时期另一重要的变化即灵宝县的设置。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本秦桃林县,汉为弘农县地。按汉县在今县西南二十里函谷故关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今所置桃林县,属陕州,取古桃林塞为名。唐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天宝,兼改此县为灵宝焉。”[8]《读史方舆纪要》恒农城下又曰:“春秋时虢国地,晋灭虢,其地属晋。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属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置弘农县,故函谷关城是也……秦曰桃林县,汉曰弘农,后或曰恒农,州郡皆治此。”[6]

关于秦是否置桃林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弘农郡下领有十一县,而并无桃林县,可见汉代无桃林县或已省并[1]。后晓荣先生在《秦代政区地理》中内史条下并未提及桃林县[12],但据《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中却有“桃林丞印”,该文中解释说:“桃林丞当为桃林塞之丞,其地在秦属内史,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港口镇。”[13]如按其所说,则秦确有桃林县,可能旋即被废。而秦之桃林县与后世隋唐之桃林县相去甚远。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唐桃林县在故弘农县以北十里[11]。

宋代时灵宝仍为陕州属县,而弘农为虢州州治不改,虢州和陕州均属陕西永兴军路。建隆三年(962年)为避庙讳而改为恒农[8],至道三年(967年)改为虢略,从此弘农作为地名在历史上消失了。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属虢州的阌乡、湖城二县划属陕州,虢州境域更小。金代虢州属京兆府路,而陕州属南京路,其余变化不大。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虢州被废,州治虢略县改隶陕州。旋即虢略县亦被并入灵宝,在虢略设巡检司,至此虢略作为县名也不复存在,地位已降至一镇[14]。明清时除陕州由河南府属州变为直隶州外,几无变化。

这里顺带提及一下弘农县与灵宝县的关系。从上文可知,灵宝县前身即桃林县设县时弘农县已经改徙,而桃林县亦非原弘农老城,而在其北。从地名学的角度上说,新弘农县治才是旧县城的当然继承者,这也是本文的叙述基础。新弘农县之后改名和被废,可以看作弘农作为地名的历史沿革。虽然灵宝县城应建国后修三门峡水库的原因改徙虢略镇(即原新弘农县治),但这只能看作灵宝县的沿革,而不能被当做弘农沿革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弘农县的地位经历了从郡治,到属县,县治的转移再到被废的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从十六国北朝时开始,先是弘农郡郡治改徙陕县,然后隋代时郡与县的空间均发生重大变动,宋元时县名的变化以及最终被废。可以说弘农县的沿革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古县由兴到废的全过程,其原因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

[4]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

[8][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王仲荤.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周晓陆,陈晓捷,汤超.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4][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猜你喜欢
函谷关政区桃林
江苏省政区图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江苏省政区图
十里桃林平东路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
桃林村(外一首)
隋唐之际王世充郑国政区管窥
汉函谷关遗址考古 千年古关露真容
论清季民元之际政区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