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与学的理解

2013-08-15 00:44嘉荫县第三中学张建冰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与学情景师生

嘉荫县第三中学张建冰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离开其一都不能称之为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是课改所需,更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广大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几年来,我从听到、观到的上千个课例中看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变幻着不同的版本,经过分析与研究,对教学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一、教与学的差异

听过两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5 Doyou like soccer ball?一课,前者是教师教词,领读对话,然后做练习。后者的流程:先用动画片Do you have money?I don’t have money.I have a gun.激发兴趣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简笔画,几个学生分别教单词并介绍单词的学习及记忆方法,然后师生、生生互动,通过游戏猜,小组列表调查成员是否有球,创设借物、购物等情景学习及训练Do you like soccer ball?的听与说,整堂课是在学生主动学和学生活动中展开。两者比较,前者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识并学习语言;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交流,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先输入再输出的规律。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打个比方,前者就好像大人领着孩子来到了海边,孩子急切想跳进海里游泳,而家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放,孩子不能挣脱家长的束缚,只能沮丧无趣地被家长牵着。后者孩子能尽情地在海里畅游,感受大海的亲肤与广阔。一个是教中心,一个是学中心,着力点是教师还是学生,一目了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归宿,这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这是方式的差异,教师角色的差异,更是观念的差异。

二、教与学的要义

课堂是教与学的途径,如何实现效率的最高化,效果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其实质是什么?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根据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本质的认识,把教的要义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我的理解:激发愿望,就是关注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提升能力就是分类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方法策略分类、分别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型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就是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尽其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激励者。听过的伊春六中李科老师借班上的七年级下Unit9的综合任务一节课,李老师是这样激励引领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

这是一节复习课,李老师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读译等任务后质疑,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李老师从师生问好开始,使学生情绪马上调整到高昂状态,在基本训练环节,老师能巧妙地把上一单元的外貌描写与让学生介绍老师外貌特征及口语训练融为一体,并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问法降低难度,拉近距离,消除紧张情绪和陌生感,不时用幽默语言点拨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学生立即进入状态,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阅读训练时,一是词在句篇中学,二是创设听、做等情景激发学生乐学,从而达到会学。如Enjoy doing的学习,师问生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an English song?同时播放手机中的英文歌曲,创设听的情景;问Doyou like makinga paper plane?于是师生一起叠纸飞机,并让飞机在教室飞翔,创设了做的情景;又问Doyou like playinggames?师生一起捉迷藏,创设了说和玩的情景。老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enjoydoing的结构以及用法,强化记忆,但通过游戏的形式一下子使课堂活跃起来,虽然游戏简单,但学生做得兴致盎然,看似随意但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符合七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游戏轻松地理解了一个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玩中学,乐中学,并引起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达到有意学习的目的。综观整堂课,既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既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又有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节枯燥的复习课,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的要义——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根据教的要义,我是这样理解学的要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学为有意学,并获得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听了《陈太丘与友期》一节古文的讲读课,教师通过导学案导学,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字词,疏通文意等基础后,还对课外古文进行了拓展学习,教师只起到了点拨作用,整节课讲少学多,尤其对“入门不顾”的研讨,学生各持己见,讨论热烈,有的认为有礼,因为不足7岁,年龄尚小;有的认为无礼,虽7岁,但诚信礼貌要从小做起,这是先有礼,后无礼。答案已远远超过了教材对初中孩子可理解的解释。这时教师对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观点给予了激励,同时又鼓励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先做人,再做事。

三、教与学的层次

我把教与学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教师的讲。虽然教师的教离不开讲,但这个讲是教师一讲到底,满堂课的讲。一是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一讲到底;一是观念老旧的中老年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认为讲都不会,不讲更不会了,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讲了学生会了。相对应的就是学生被动地听,开始还能注意听,超过20分钟,教师反复的、不厌其烦的、不生动的讲,就不仅不吸引学生,而且学生还产生了厌听的行为,表现为趴桌子、睡觉、溜号或做别的小动作等,长此以往学生这样被动接受,厌学就顺其自然,不难理解了。第二层次是师问生答。这个“问”好像是师生的互动,但这是机械的、一问到底、满堂课的问。这个“问”虽然比讲高了一个层次,即内容问题化,学生略有思考,但问题没有层次,不论是对学习有关还是无关的问题,包括“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的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不到位,抓不住重点、要点、考点,所以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良好地运用教材了。相对应,学生就是机械地应和着教师,表面有了师生的交流,但实质只是停留在肤浅问答的层面上,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个层次就是师生对话。这是师生之间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我就是教材中的一员,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从而一分为二地评价教材的人与事。如英语购物话题的情景、数学销售的问题设计情景等,这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教师以语言、情景为抓手,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情景品析逐步进入情感层面,再从情感的体验基础上垂直进入思想层面。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这是比较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师既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骨干教师为多数。相对应的学生不仅能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能沉浸在问题的研讨之中,深挖教材的思想智力因素,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第四个层面就是学生的讲。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展示陈述讲解,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汇报。对教师来说,不仅教会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口头、书面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层面;对学生来说,不仅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要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深化和提升。这是讲的更高层次及境界,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积极主动地学,并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四、教与学的结合

要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教师角色要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引领者上,尤其引领者是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了教师的引领,就谈不上学生的学习。其次要明确讲什么、学什么,如何做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基于以下几点:一要看课型和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课型,如预习课、练习课、反馈课、会话课等,侧重能力培养的课型如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还以学生的学为主;侧重较难知识点的课,教材上没有的补充内容如新授课、讲评课、拓展训练课等,要以教师的讲为主。二要看学生的程度。学生不会,就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如学生一点英语的基础都没有,字母都不认识,这就要发挥教师的讲的主导作用了;教材没有的,又比较抽象的知识,光靠自学学不会的,也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导;学生的基础很差,又没有方法的,也要先以教师的讲为主,逐步达到学会会学。经过学习与实践,我校运用“先学后导、导学结合”模式,采取了导学案方式,规定了“三讲六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的学生不讲之前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就明确了讲与不讲、怎样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懂得了教与学的差异,理解了教与学的要义,明确了教与学的层次,才能做好教与学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教与学情景师生
情景交际
楷书的教与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麻辣师生
把美留在心里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