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良纠错态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13-08-15 00:49程馨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态度师生关系心理健康

程馨乐

(安徽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诸多实验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要严重得多。

国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早在19世纪便已开始。20世纪初,美国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设了学校心理学学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认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希望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完人”。目前,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并且每5000名至7000名学生中必须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是一致的。

纵观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能够发现,虽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对中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纠错是小学教师重要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纠错这一教育教学行为入手,考察小学教师不良纠错态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找到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有效对策,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

一、心理健康与纠错态度的含义

(一)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但说法不一。在众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中,西方有三个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

2.《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1]

3.美国健康与人力服务部(U.S.De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于1999年发表的心理健康报告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功能的成功性表现,它带来富有成果的活动,完善人际关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逆境。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家庭、人际关系、社区和社会是必不可少的。”[2]

我国学者又把心理健康的定义作了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3]。

(二)纠错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待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爱、恨)和意向(企图、谋虑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爱、恨)和意向(企图、谋虑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而纠错态度,由于没有前人给予明确的定义,根据态度的概念,笔者认为,纠错态度就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二、纠错态度的类型及其影响

(一)教师教育态度的一般类型

教师的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所具有的意识、感情和行为特点等各个侧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在课堂上,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和性格、人生观的形成等,都有赖于教师循序渐进的长期培养。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去影响学生。教师的教育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4]。

1.民主型。该类型的教师表现为平等意识强,能够正确地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允许并鼓励学生持与己相左的观点和意见,并愿意与其进行平等的探讨和沟通。通常这一类型的老师正义感较强,尊重爱护学生,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权威型。该类型的教师以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自居,认为学生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地位,希望或者要求学生对其绝对服从,不允许学生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通常这一类型的教师缺乏民主精神和意识,独断专行,推崇一个人说了算的封建家长制作风,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与学生的关系冷漠,教学过程中气氛紧张压抑。

3.热情型。该类型的教师对本职工作和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热忱,积极并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常该类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

4.冷漠型。该类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热爱和关注,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应付。该类型的教师通常缺乏责任心,与学生也不可能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5.表扬型。该类型的教师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挖掘学生潜能,肯定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学生。通常该类型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和拥护,师生关系亲密和谐。

6.指责型。该类型的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往往对学生要求苛刻而不切实际,在教学活动中习惯于批评、指责甚至贬低学生,缺乏与学生沟通的耐心和宽容。该类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呈现紧张或对峙状态。

7.尊重型。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教育态度的最基本要求。该类型的教师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把学生看作在法律上、政治上和人格上与其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基本权利。在日常教学中,该类型的教师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8.粗暴型。该类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基本的尊重和宽容,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且急功近利,在教学中经常斥责、打击甚至侮辱和体罚学生。该类型的教师通常职业道德较差,个人素养不高,被学生反感和抵触。

(二)小学生所具有的特性

1.向师性。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形象地比喻为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向师性表现在:最听的老师话,对老师很敬佩,认为老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一切都习惯听从老师的指示,觉得自己是学生,就需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5]。学生还具有希望获得教师关注的普遍心理。小学阶段,学生都有点怕老师,因为小学是其对老师最为敬畏的阶段,他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2.独立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头脑、认知和思维,拥有独立的感官和思想基础,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和习惯强加给每个学生,不应该随意的支配学生,不应该代替学生思考和学习。每位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要求,感觉自己能明白的事理,不希望别人反复啰嗦。

(三)教师良好纠错态度的积极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而教师的纠错态度则是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如语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具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的,还是生硬的、虚伪的和粗暴的,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6]。这些不良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年龄小的学生更容易受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良好的态度,不仅可以感染和教育学生,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公平公正、真诚友善、尊重平等的纠错态度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能体察到教师的良好态度,久而久之,教师良好的态度及纠错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相应性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秉持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民主的精神、探究的思想,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不良纠错态度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地位上的差异,当学生受到侮辱时一般是默默忍受,把情绪积压下来。在某个时候,这种精神高压很可能会转变为对外界的复仇冲动,从而扰乱社会秩序。“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某些孩子身上一直无法排解,向内便造成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精神病甚至自杀[7]。当教师的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时,学生会渐渐失去对自尊和认同的需要。伤害学生的尊严,可能会导致终身的灾难,摧毁学生的生活状态,使他们走向沉沦。因为教师大多时间是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面前训斥学生,其他学生很容易会受到老师的影响,造成对该同学的持续刺激。挨骂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被训斥而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如看到其他同学笑,就会认为是在嘲笑自己,由于害怕而产生孤僻感[7]。除了以上负面影响之外,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的学习和师生关系。

三、对纠错技巧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

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往往是一个重复犯错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做到不厌其烦地宽容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唯有对教师职业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才不会在教学工作中失去耐心,才会一丝不苟地帮助和培养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纠错时会不可避免的情绪化,从而影响纠错的效果。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纠错策略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和信任,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该教师在开展课堂纠错时就会比较容易。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更能够接受教师的纠错行为。

(三)教师纠错时方式要正确

直接纠错中,教师经常要指出学生错误并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表达方式,教师应使用“应该……”的语言修正错误。这种纠错方式非常直接,使学生感到和教师间没有距离,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8]。因此,教师可以试用这种比较直接的纠错方法,坦率地纠正学生错误,并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千万不要用“心理惩罚”的办法来伤害他们,应提倡赏识教育。教师在给予鼓励、奖励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加其心理承受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诱导纠错,这种方法充分肯定了教师的督导作用。学生犯错时,教师提供正确形式的“引子”让学生自己说出正确的表达。而中断式纠错是最不提倡的,因为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或羞于表达。

(四)教师纠错时态度要和蔼

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即使犯错误也不愿被教师训斥,这是可以理解的。有些教师在不耐烦时往往容易脾气暴躁,甚至讽刺、挖苦学生。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这种错误的纠错方式不仅达不到纠错的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仇视和厌学等负面情绪。因此,教师的纠错态度一定要和蔼,尊重学生,而且不应视其为“低于自己”的个体,随意加以指责[8]。

(五)教师纠错时语言要亲切

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犯错时不考虑纠错技巧,更不斟酌自己的语言,常常会有这样的纠错语言出现:“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我说过多少次了,没脑子啊!”等。这样的语言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因自信心不足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若老师出于关爱,以亲切的语言指出错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学生就会感到温暖与亲近而乐于接受和改正错误。

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正确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纠正教师不良的纠错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对儿童成长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具有重要价值。

[1]李世珍.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周志娟.初中生感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赵志浩.防止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扩大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34).

[4]谭美婵.中小学学生学习态度与教师教育态度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5]李淑兰.浅谈体育教师的性格对教学的影响[J].成才之路,2010(6).

[6]李雪.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5).

[7]语言也能杀人[J].科学大观园,2006(23).

[8]白会凌.错误分析与英语口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态度师生关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