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转环描尽百态人生:《红楼梦》的细节塑人艺术

2013-08-15 00:49郭德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黛玉宝玉红楼梦

郭德民

(商丘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除了以引人入胜的情节、深厚的主题意蕴、鲜明的人物形象取胜外,决定小说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细节描写。可以说细节描写的高明与否,很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力。所谓细节,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繁琐的细节,往往会淹没作品的主体,模糊主题思想。”[1]1160《红楼梦》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与其俯拾皆是的细腻、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不无关系,《红楼梦》高出其他古代同类作品之处,除了它作为人情小说的世俗精神,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细节描写的真实、高超、恰到好处;而《红楼梦》的世俗精神底蕴,也借由它的独到的细节描写来蕴含。细节描写是托起《红楼梦》这部巨著的坚厚基石。《红楼梦》细节描写之于主题的表达与暗示、情节的构筑与展开、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交代与描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角度略陈浅见。

一、环境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红楼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且人物众多,个性鲜明。“自名闺士媛以至卜巫仆媪之流,数百馀人莫不有其特长,一人之事断不能易为他人所作,此真千古小说中之大观”;“人间万事莫不具备,自宫闱阀阅至闾阎蓬荜,以及医巫星相、花木农佃、博徒蔑片之流,皆跃然纸上。”[2]594-595《红楼梦》写人所以能描摹尽致,是由于它采用了多样手法,多角度、多侧面点画、皴染,环境描写即是其方法之一。

(一)自然环境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人与自然界有异质同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人相应观念深入人心,作家往往将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居所及其植物与人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为孕育、映射人物性情的手段,借以刻画人物。例如,在元春省亲之后,赐命众姊弟搬进大观园,以封建妇德自持的薛宝钗住了蘅芜苑,自恋多泪有湘妃风致的林黛玉住了潇湘馆,懦弱温顺的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才貌俱佳的探春住了秋爽斋,年幼纯倔的惜春住了蓼风轩,心如槁木死灰、一心教子的李纨住了稻香村,多情、爱红成癖的宝玉住了怡红院,这些住所建筑各有特点,植物各异,自然环境与人物身份、性格吻合无间,可谓人得其所,所得其人。仅举潇湘馆一处: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3]228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3]254-255

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3]321

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3]546

其竹、其水幽静脱俗,难怪贾政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富有潇湘遗韵的潇湘馆作为林黛玉的居所,很切合林黛玉孤独的身世、孤高喜静的性格。

不但如此,在《红楼梦》中作者还利用对物象的变化的反应来刻画人物。例如贾宝玉认为,自然之物征兆着人事,植物的荣枯象征着人事的盛衰。晴雯被撵后,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宝玉叹道:“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3]1105-1106

《红楼梦》第94 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写怡红院海棠花异季突然绽放,探春心内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只有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便高兴说道:“可知草木也随人的。”贾赦说:“据我的主意,把他砍去,必是花妖作怪。”贾母喝止不吉利的话头,说有什么不好独自承担。各有各的看法,显示不同的个性、修养和对自然人生的认识。

(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人是社会的动物,相比于自然,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更有决定意义。尽管《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的“雍乾盛世”[4]419,书中也多次声称小说人物生活的时代是太平之世,国度是隆盛之邦。那不过是作者出于避祸心态采取的无奈之举。从小说情节内容的具体描写来看,小说中人物显然生活于季世和大厦将倾之危境。朝廷赏罚不明,官场黑暗,百姓含冤负屈,社会贫富不均,不公正现象普遍存在。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按照曹雪芹的设计,王熙凤结局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这纵然有她骄纵、贪婪、寡恩、狠毒的个人因素,但时代社会的大环境是促成她悲惨结局的最终原因。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政治砝码造成了她婚姻天平的倾斜。两位女中豪杰的不幸结局都有社会的因素、见出末世的影子。《红楼梦》第4 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递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谚俗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门子介绍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很简单几句口碑谚语和门子的话就把整部小说主要人物的社会关系做了交代,为以后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行为的发生,做了规约和铺垫。

二、语言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5]515。比起外貌行为,人物的言辞更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我国小说史上,小说情节经历一个由粗陈梗概到逐渐完备的发展过程;小说的语言,也经历了由粗略化逐渐向细密化发展的过程。“被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为‘作者之笔实极细致’,其描写‘市井小人之状态,毕肖如真,曲尽人情,微细机巧之极’者,却不能不首推《金瓶梅》。”[6]316《金瓶梅》的语言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影响[6]338。而《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从简洁、纯洁、丰富、精准、含蓄和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又“青出于蓝,蝉脱于秽”[6]296,《金瓶梅》绝难望其项背。《红楼梦》作者描写人物,仅凭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就能做到“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6]156。如史湘云的一词“爱哥哥”,柳湘莲的一句“剩王八”,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的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我来晚了”,把史湘云言语的口音特征、柳湘莲的率直无忌,王熙凤的目中无人活现了出来。

再如《红楼梦》第33 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写的是贾宝玉因私交芳官等事被贾政暴打后众人看望慰问。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黛玉来看他时,正值宝玉处于朦胧的似醒似睡之间,黛玉哽哽咽咽,及至宝玉醒来,她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出口,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上面三个跟宝玉最亲密的外姓年轻女性,看宝玉被打的惨状,都心疼,都出于关心,说的都是心里话;但话语的用词、语气和说话时的神态不同,反映了角色不同,性格各异,其间的分际读者自会会心莞尔。

第8 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写宝钗患病,黛玉探视,见宝玉在宝钗处便说道:

“嗳哟,来得不巧了!”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 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3]126

黛玉虽是振振有词,巧妙地堵回了宝钗的追问,但是言不由衷[4]125,明眼的读者肯定神会黛玉话中的半含酣意和话外之音。

另外,作为语言表现的另一种形式,作诗填词,制谜行令等,也成为作者刻画人物,塑造性格的一种手段。在这方面曹雪芹的才能更是值得称道。如第37、38 回描写在大观园中探春、李纨、宝玉、黛玉、宝钗等结诗社,吟咏海棠、菊花等,因各自的才情和气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黛玉、宝钗各擅胜场,从宝玉、探春、李纨所作也能看出各自天分的高低和襟抱内涵的不同。

三、事件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事件细节能显呈人物的本色。《红楼梦》第26回写贾母带领众人中秋赏月之时,史湘云与林黛玉跑至静幽的凹晶馆联诗,二人互相激发诗兴、展露诗才,联至最后,得鹤月之助,分别以“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花魂”结束联句。寒塘鹤影、冷月花魂孤颓的诗境和绝佳的诗句,既表现了二人的诗才,又暗合了二人的孤独身世和孤高心性;当然,看似诗谶的鹤影和花魂诗,湘云之名士风范和黛玉之幽怨佳人形象的分野依然是清晰的。再看:

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 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 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宝玉瞅了他一眼,也不答话。[3]540-541《红楼梦》第39 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写刘姥姥编故事取悦贾母及贾府众人。刘姥姥描述抽柴的故事因南院马棚失火而戛然中断,故事中标致的小姑娘也因故事中断而不知所终,宝玉因而闷闷不乐。紧接着探春要邀社赏菊,可宝玉仍沉浸在刘姥姥讲的雪天抽柴的故事语境里,因此说等雪天再开社赏雪作诗才更有兴味,林黛玉遂有上述言辞。此一细节把因宝玉听见女性就感兴趣,黛玉微含醋意打趣宝玉,宝玉不敢、不愿忤逆黛玉的神情自然地表露出来。

第1 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写甄士隐中秋节设宴款待落魄穷儒贾雨村,雨村得甄士隐衣物银两后,为尽快进京求取功名,不顾甄士隐席间所说让其八月十九黄道吉日启程,甩下一句“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五鼓不辞而别,急不可待上路,以致甄士隐次日欲修荐书让其带至京都做引荐之用,遣佣人邀约,佣人扑空而返。席间饮酒和接受赠银之际,其神色、言语都并没有流露出半点急欲启程的打算,可见其隐藏之深。此一细节暴露了他把他人只是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目的手段的自私自利本质,难怪袭人骂他是“饿不死的野杂种”。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贾雨村仕途屡起屡栽,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此得以说明。

第4 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贾雨村判案,“正气凛然”地正要发签拿人,以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见门子使眼色儿,雨村心中甚是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来至密室。门子告知案情和护官府之事,贾雨村慑于案犯家族淫威,昧着良心,置大恩人之女生死于不顾,胡乱判了此案。这一察言观色、突然改变事件进程的细节,有力地刻画了贾雨村见风使舵的官场心理和伎俩。

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儿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呢?”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呢。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一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 我也瞧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3]401-402

宝玉被宝钗的妩媚风流惊呆,只顾呆呆地看宝钗,甚至连他要看宝钗从胳膊上褪下的红麝串也忘了,黛玉恰逢此际到来,见问,便半含酸意地借机编造了一个呆雁的噱头,趁宝钗要看“呆雁”,一不留神将帕子甩向宝玉脸,打个正着。此一细节,描画了黛玉的机灵和心中早有的“悒郁不忿”之意。

第57 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紫鹃为试探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分量和地位,编造林家要接林妹妹回苏州家去,正打点收拾东西,要还小时候互赠之物。岂料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他只不作声。……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这一细节成功刻画了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之深,紫鹃侍林黛玉之忠,心灵之聪慧,但紫鹃没想到黛玉之于宝玉如此重要,险些让宝玉折了性命,酿出大祸。

再看下面一段描写:

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哪里着了魔来,也不便多问,因向他说道:“我才在舅母跟前听的明儿是薛姨妈的生日,叫我顺便来问你出去不出去。你打发人前头说一声去。”宝玉道:“上回连大老爷的生日我也没去,这会子我又去,倘或碰见了人呢? 我一概都不去。这么怪热的,又穿衣裳,我不去姨妈也未必恼。”袭人忙道:“这是什么话? 他比不得大老爷。这里又住的近,又是亲戚,你不去岂不叫他思量。你怕热,只清早起到那里磕个头,吃钟茶再来,岂不好看。”宝玉未说话,黛玉便先笑道:“你看着人家赶蚊子的分上,也该去走走。”宝玉不解,忙问:“怎么赶蚊子?”[3]496

这是黛玉拿之前袭人出去的空当,宝钗代袭人在兜肚上刺花、看护宝玉,旁边放着蝇帚子这一细节取笑宝玉。如此,凡是跟宝玉有关的女性的行为,宝玉的与女性有关的行为,她是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总是不放心,真是心细如发。正如宝玉所说,“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再看下面一段:

正说着,忽见史湘云穿的齐齐整整的走来辞说家里打发人来接他。宝玉林黛玉听说,忙站起来让坐。史湘云也不坐,宝林两个只得送他至前面。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少时薛宝钗赶来,愈觉缱绻难舍。还是宝钗心内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3]496

史湘云自幼而孤,跟着叔叔婶娘成人,虽生于富贵之家,但要看婶娘脸色行事,没有自由。纵然贾母对娘家孙女很疼爱,贾府众姊妹很喜欢她,这位少女难得到此小住,但依然不敢稍微多逗留,强忍委屈,含泪而别。通过这一事件细节,刻画了史湘云性格中与豪爽、快言快语相对的另一面。这使人物的内涵更加充盈,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第36 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写一日宝玉想起《牡丹亭》曲来,自己看了两遍,犹不惬怀,因闻得梨香院中小旦龄官唱得最好,来找她时:

只见宝官玉官都在院内,见宝玉来了,都笑嘻嘻的让坐。宝玉因问“龄官在那里?”众人都告诉他说:“在他房里呢。”宝玉忙至他房内,只见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文风不动。宝玉素习与别的女孩子玩惯了的,只当龄官也同别人一样,因进前来身旁坐下,又陪笑央他起来唱“袅晴丝”一套。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宝玉见他坐正了,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那一个。又见如此景况,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宝官等不解何故,因问其所以。宝玉便说了,遂出来。宝官便说道:“只略等一等,蔷二爷来了叫他唱,是必唱的。”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因问:“蔷哥儿哪去了?”宝官道:“才出去了,一定还是龄官要什么,他去变弄去了。”[3]494-495

宝玉听了,以为奇特。少站片时,果见贾蔷从外头来了,手里又提着个雀儿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并一个雀儿,兴兴头头的往里走着找龄官。……龄官说:“……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叫大夫来瞧,不说替我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说着又哭起来。贾蔷忙道:“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他说不相干。他说吃两剂药,后儿再瞧。谁知今儿又吐了。这会子请他去。”说着,便要请去。龄官又叫“站住! 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听如此说,只得又站住。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这才领会了划“蔷”深意。[3]494-495

这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位对贾宝玉不理不睬、却对贾蔷一往情深的女性,她使贾宝玉改变了自我膨胀的价值估量。之前贾宝玉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周围的女子皆为他存在、他也为她们存在,这位地位卑下但却有灵有性的唱戏的女优,对爱情的执着、痴迷、专一,在爱的人面前的不亢不卑,冷面面对贾母的心肝宝玉,甚至敢违逆元妃的传唤点唱,终使宝玉痛切地“情悟”了缘分自有分定。通过宝玉来到梨香院后众人都热心奉迎,龄官却纹丝不动;待宝玉主动靠近,陪笑央求,她却起身避让,并断然拒绝;见到贾蔷先因买雀生气,后则出于体贴,喝止贾蔷请医生等几个细节来刻画龄官这一形象。这是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着力刻画的一个很成功的形象,可以说这一形象是《红楼梦》中的另类,它丰富、深化了《红楼梦》对爱情主题的表现和对人类情感的探索。

四、行为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行为能展露人物的心性,作家借以刻画人物,能使之更具体可感。《红楼梦》第74 回写因傻大姐拾香囊引发抄检大观园事件。在此事件中贾府的丫鬟们和姑娘们的表现各有特点。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探春秉烛而待但只许搜她自己的箱子,不许动丫鬟的。王善宝家的想趁机买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她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啪”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它做什么!”探春的丫鬟待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在惜春房处,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原来是珍大爷赏给入画的哥哥,而哥哥存他那里的。尽管入画没有什么大错误,且再三恳求,凤姐、尤氏尽力讲情,惜春却不依不饶,定要逐出入画。

同是姑娘和丫鬟在同一事件上的反应截然不同,探春的威烈、惜春的倔直,丫鬟晴雯之刚烈、待书之大胆、入画之温软,都从她们在抄检这件事中的行为细节上表现出来。再看下面的描写: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3]38

此简单的细节描绘,展示了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的矜持多心、细心和家庭教养。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 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3]112-113

薛姨妈本是一番好意,分配宫花时,黛玉与贾家三位姑娘享受同样的待遇——每人两枝,事先安排,并没有先后和好坏之分,等到送达黛玉时,却得了黛玉这样一个反应。宝玉作为此事的局外人,一听是送给林黛玉的花,便亟不可待地抢先接过;而黛玉则仅就宝玉手中看了看,连接都没接,不但态度冷淡,不领情,还说出了这样令人心寒的话。通过这一行为细节的描绘,刻画了林黛玉长期寄人篱下的自卑多疑心理和宝玉好奇无猜的童稚之心。

且看凤姐与鸳鸯合谋捉弄刘姥姥一段所描写的众位的笑态: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3]550-551

这段描写画面感很强,人物活灵活现。史湘云笑得喷饭,林黛玉扶桌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非其人不会有其态,非其态不足以表其人。

再看一面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的龄官画“蔷”的行为:

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3]425-426

这一行为细节映射了龄官对贾蔷恋情之痴迷和想念之深切。

五、心理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红楼梦》是带有自叙传性质的现实主义作品,但从情节到人物、事件又有许多想象虚构的成分。正如夏志清所言,“曹雪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心理学家”[7]275,“他的小说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想象之作”[7]268。“如果说脂砚斋内心深处实际上是要一个往事的忠实的记录而不是要一部小说的话,曹雪芹则一定感觉到那么一种难以抗拒的冲动,情不自禁地要去表现他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世界。”[7]266“《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最能体现悲剧经验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7]258。这道出了《红楼梦》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特色和卓越成就。相较于其他细节,心理细节描写更是直入人物灵府。

紫鹃在贾母处听鸳鸯说傅家婆子给宝玉提亲,待回到园里时:

一头走,一头想道:“……我们家的那一位,越发痴心起来了。看他的那个神情儿,是一定在宝玉身上的了。三番五次的病,可不是为着这个是什么! 这家里金的银的还闹不清,若添了一个什么傅姑娘,更了不得了。我看宝玉的心也在我们那一位的身上,听着鸳鸯的说话竟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这不是我们姑娘白操了心了吗?”紫鹃本是想着黛玉,往下一想,连自己也不得主意了,不免掉下泪来。要想叫黛玉不用瞎操心呢,又恐怕他烦恼;若是看着他这样,又可怜见儿的。左思右想,一时烦躁起来,自己啐自己道:“你替人耽什么忧! 就是林姑娘真配了宝玉,他的那性情儿也是难伏侍的。宝玉性情虽好,又是贪多嚼不烂的。我倒劝人不必瞎操心,我自己才是瞎操心呢。从今以后,我尽我的心伏侍姑娘,其余的事全不管!”这么一想,心里倒觉清净。[3]1329

这是一段对紫鹃心理活动的描写。紫鹃虽然不是黛玉家带的丫鬟,却尽心尽力服侍黛玉,比起家带的雪雁来更忠心、更体贴、更善解人意。此段描写她偶然听到别人要给宝玉提亲,而她认定自己所服侍的姑娘的心是铁定在宝玉身上了,宝玉的心也在林姑娘身上。“金”的“银”的还闹不清,半路突然又杀出个傅姑娘,令这位痴心服侍黛玉的丫鬟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百味杂陈,难以言表。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精细刻画了紫鹃当时复杂矛盾的情绪波动,见情见性,丰满了人物形象。

宝玉挨打后,黛玉探视,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闻凤姐到来,匆匆从后院离开,宝玉不放心,令晴雯送自己用过的旧帕给林黛玉。黛玉始则纳闷,继而细心搜求,思忖半日,恍然大悟。下面是悟到送帕真意后的心理描写: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3]469

这段黛玉了悟宝玉深意后的心理描写连同接下来走笔疾书的《题帕三绝》,读后令人心胸畅快,如痴如醉,它把黛玉感到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可感、可怜、可惜的心理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红楼梦》第2 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写雨村闲居无聊,一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村野风光,信步至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智通寺”,看到寺门所书破旧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时的心理活动。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剎,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3]25

此是描写贾雨村被革职后被林如海聘为西宾,因黛玉之母病逝,本来怯弱多病的林黛玉因哀伤过度,触犯旧症,连日不曾上学,雨村借机远足郊野的情形。此段描写恰切地反映了贾雨村的心境及对官场、世情的认知。雨村自得士隐赠银入都科考,十分得意,一路升至知府。但不上一年,即被革职。虽然被革职,但毕竟年轻,青山未老、心情未灰,权且视为张弛之道,待机复出。因此他交代过公事,安顿好家眷,便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当他看到对联时想起了自己栽跟头,所以心有所动,引起一阵灵魂震颤,诱发了想进去看一看的兴致;但当进去,看到一位既聋且昏的龙钟老僧答非所问,遂不耐烦退出。此寺名“智通”者,是有寓意的,作者安排雨村到此一游,应该是提醒雨村醒悟一下,反观自身,思考为官为人之正道,无奈雨村的仕途和人事经历还没达到对此彻悟的地步,便轻易离开。没有自省,且执迷不悟,为他重新启用后再栽跟头埋下伏笔。

六、外貌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先秦以来观相术的影响,人们相信,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对其内在禀赋、道德品质、行为能力的有力暗示,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8]328。作者利用这种古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心理,将外貌描写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穷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3]11-12

通过丫头眼中的贾雨村长相这一细节的描写,作者预示了贾雨村这位野心家的政治前景。贾雨村是典型的投机型人物,仕途一波三折,但“宠辱不惊”,过河拆桥,六亲不认,在封建官场有很强的代表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3]51

此为从外貌方面描写林黛玉风姿的神来之笔,清秀娇媚、风流婉转、狷傲多心,既具洛神之飘逸、湘妃之遗韵,又具西子捧心之美,为后文展开林黛玉形象性格描写和内涵刻画奠定了基调。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眼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3]49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3]50

如此的描写贾宝玉,仅从直观上,一个资质绝佳、风流飘逸、绰约多情的情痴情种形象便呼之欲出。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3]41

简洁的几句经典描写,王熙凤风骚又干练的“辣子’形象跃然纸上。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3]69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3]123

这是端庄大方、温文尔雅、宽厚内敛,一脸“福相”的宝钗,所以深得贾母及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从世俗角度,在当时贾府,此种面相有助于宝钗日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宝二奶奶,尽管这种结局对宝玉来说是匪夷所思。

再看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的贾蔷,“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如此不凡的外貌与性情,难怪龄官对之迷到骨髓。

七、梦境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按照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白日梦。而梦是人的意识在特定情境下的展开和流露,是人的压抑的欲望在潜意识中的达成,因此往往更能反映人的真实思想和心理远景。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儿,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3]492

这是宝钗趁袭人出去代她给宝玉刺兜肚上的花,做活的过程中听得宝玉此梦话,不觉一怔。因之前她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尽管宝钗听了这话之后总是远着宝玉,但那是出于矜持,金玉良缘的观念已无意识地烙在了她内心深处,所以闻听此话,不觉一怔;而之于宝玉,则表露了他寄心于黛玉、拒绝宝钗的心理倾向。

《红楼梦》第1 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甄士隐于白昼午间恍惚入梦,梦至一处,不辨何方,梦中跟听一僧一道讲木石前缘和还泪酬报的故事,一不小心“搭顺风车”忽来至太虚幻境大门,甄士隐举步欲进时被有若山崩地陷的一声霹雳惊醒的情境。此梦境的细节描写,虽是一鳞半爪,但之于《红楼梦》除有情节结构建构功能外,令他惊醒的最后一瞬寓目的“太虚幻境”牌坊和牌坊两侧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甄士隐在接下来面对无辜受到丢女、家破、人格受辱的生存处境,决定下半生的人生路径时无疑起到了催化、点醒作用。

《红楼梦》第5 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贾宝玉随贾母等在东府赏梅倦怠,入秦可卿卧房休憩时梦入“太虚幻境”,看判词、啜仙茗、饮仙醪、听仙曲等情境。这是曹雪芹出于结构安排需要,统领全书情节的一回。但不难看出,其对贾宝玉的梦游描写,符合心理学。首先,贾宝玉入梦前,对正室中励志劝学的《燃藜图》和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极为反感,所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他断不肯在此歇息。因这与他平时的行为和操守相抵触。及至秦可卿卧房,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甜香袭来,宝玉顿时觉得眼饧骨软。室内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秦太虚的对子“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房间摆设亦俱是历史贵妃名媛用品,如此香艳的气氛很容易催人入睡,所以“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其次,入睡前秦可卿将之引至房间,“且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所以入梦之际,“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太虚幻境,是再自然不过,这是潜意识里的思维顺延。再次,宝玉这时年龄应该青春意识已经觉醒,又是由“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的秦氏展纱移枕安顿他卧息,因此,梦遇“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幻境中的可卿非常合乎情理。这符合宝玉的心理和他对女性美的期待,《红楼梦》第28 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对宝钗投以艳羡的目光的描写可以与此互参。

再看王熙凤梦见秦可卿的情形:

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 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 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日后可保永全了。……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3]174-175

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于王熙凤梦中对其分析贾府的家族史和当今的情势,预言赫赫百年望族,将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跌重,盛筵必散,筹划安排贾府四时祭祀及日常用度,为贾家指出出路。这也很有艺术真实性,秦可卿生前,凤姐和秦氏是东西府才貌卓越的大红人,都深得贾母及众人喜爱,虽然一个温婉,一个泼辣,但论辈分又是婶侄、长幼关系,可卿尊长爱幼,所以二人有惺惺相惜之意,关系极其密切,作为贾母器重的孙辈和重孙辈媳妇,在一处自然多谈论贾家事情,且有共同语言,因此梦中所托之事有客观现实基础。秦可卿病重之日,“凤姐儿不时亲自来看秦氏”,好言劝慰,“说了许多衷肠话儿”,秦氏也很喜欢凤姐看她,说“闲了时候还求婶子常过来瞧瞧我,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遭话儿”。病危时,贾母、王夫人、凤姐“日日差人”看视,贾母安排凤姐“你们娘儿两个也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去看一看她去。你细细的瞧瞧她那光景,倘或好些儿,你回来告诉我,我也喜欢喜欢”。据书中描述,到腊月初二王熙凤最后一次看见秦氏的光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凤姐到可卿的婆婆处,尤氏问怎么样,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凤姐在可卿病重之日里,多次探视,眼看着可卿病情一日日加重,已无可挽回,可卿的病容印在其脑海里,时时都可能做出可卿死去的梦,所以托梦有心理现实基础。此梦细节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两位贾府晚辈掌门媳妇的亲密情谊和理家才略以及对贾府大厦将倾的深深忧虑。

总之,作者通过环境、言语、事件、行为、心理、外貌、梦境等细节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须眉毕现、声口宛然,使得《红楼梦》的人物真实、细腻、鲜活、丰满。正如戚本第19 回开头的总批:“彩笔辉光若转环,心情魔态几千般,写成浓淡兼深浅,活现痴人恋恋间。”[5]236《红楼梦》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方面,相较于之前的小说,实现了质的飞跃,对我国世情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眷秋.小说杂评[M]//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周中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7][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胡益民,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刘成纪.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黛玉宝玉红楼梦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论宝玉之泪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