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周易》之“童”——兼与廖名春、吴辛丑两位先生商榷

2013-08-15 00:49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系辞童蒙爻辞

雷 宝

(厦门大学 经济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廖名春先生在《周易研究》发表了《释〈周易〉之“童”》(以下简称“廖文”)[1]20-23,认为除《旅》卦二“童仆”之“童”外,其余的五处“童”字,都当解为“去尽”或“脱”、“脱尽”之义。吴辛丑先生则撰文《〈周易〉“童牛”之童表“去尽”义说商榷》(以下简称“吴文”)[2]26-29提出反驳。然而仔细研读下来,感觉商榷双方观点、论据均有偏颇之处。廖文释“童”为“去尽”或“脱”、“脱尽”之义,或可略备一说,但嫌证据不足;吴文的辩驳则偏离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笔者认为,《周易》解读应遵循训诂与象数互参的方法,二者不可偏废;而只有熟悉并自觉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到“以象解经”。

“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3]3本着学问求真的原则,现不揣浅陋,略陈己见,以就教于两位先生及诸位专家读者。

一、廖文释“童”为“去尽”或“脱”、“脱尽”之说证据不足

廖文提出《观》卦初六的“童观”就是“尽去观仰、废止观仰”的意思,并引“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和“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认为“小人”尽去观仰,自然“无咎”。而《观》卦《彖传》则明确提出了“中正以观天下”,“下观而化之”,“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大象传》也有“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不仅看不到廖文所主张的“小人废止观仰自然无咎”的依据,而且廖文的说法明显有违《彖传》与《大象传》所倡导的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而使天下万民教化顺服的本义。《小象传》所说的“初六童观,小人道也”,《周易集解》引王弼的解释为“处大观之时,而童观趣顺而已。小人为之,无可咎责;君子为之,鄙吝之道”[4]8。类似的用法同样可见于《观》卦六二爻辞“窥观,利女贞”,《小象传》释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周易尚氏学》中尚秉和先生也认为,“窥观乃妾妇之行,故利女占。若在丈夫,则可丑矣”[5]109。比照观卦初六、六二爻辞解释,不难看出,“童观”之“童”虽未必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然童观乃为小人之行,童观之行为小人之道,故曰小人无咎;若为君子而效法小人之行,则为有吝。

廖文还将《蒙》卦六五爻辞“童蒙,吉”之“童”解为脱去。认为从义理上讲,《小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是指脱去蒙昧,柔顺而服从,理由是“如果仅从儿童而言,就很难说,因为儿童也有顽劣的”。该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脱去蒙昧的人也有桀骜不驯甚至犯上作乱的;其二,从爻辞句式上看,《蒙》卦初六称“发蒙”、九二称“包蒙”、六四称“困蒙”、上九称“击蒙”皆为动宾结构,而六五独异,颇为不类。然而卦爻辞的这种“不类”现象在《周易》其他卦中亦有出现,如《遁》卦初九称“遁尾”,而九三称“系遁”、九四称“好遁”、九五称“嘉遁”、上九称“肥遁”,既有初九与其他爻辞句式结构的不协,也有词义的不协。因此,将这种“不协”的现象作为确证,理由并不充分。此外,廖文将“童蒙”或释为“脱蒙的人”,或释为“想脱蒙的人”,一字之差,意思迥异:“脱蒙的人”若理解为“已经脱蒙的人”,则“童蒙求我”或“我求童蒙”显然属于多余之举;若理解为“想脱蒙的人”又难免有增字解经之嫌。

此外,《旅》卦二“童仆”之“童”为什么不能解释为“去尽”或“脱”、“脱尽”之义?何以《观》卦之“童”文义独异?对于“童”字用法的这种不类现象,廖文并未给出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

综上所述,廖先生将《周易》之“童”解释为“去尽”或可略备一说,但理由则显不足。

二、吴文的辩驳偏离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特征

吴辛丑先生在答复文章中,从经传释读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廖名春先生对《大畜》卦“童牛之梏”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认为廖名春先生对该卦爻辞的理解是“站在牛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而“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把牛圈养起来,就能防止它走失,或防止它牴人,因而对人来说就是吉事,就是喜事”。

众所周知,《周易》采用取象比类、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下传》)《系辞上传》明确提出“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则体现出很强的象征性,即通过卦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类比推理,进而对所询问事情的吉凶祸福做出判断。例如,《中孚》卦上九爻辞“翰音登于天,贞凶。”《周易集解》引虞翻的解释:“礼荐牲鸡称翰音也”,侯果亦认为:“巽为鸡,鸡曰翰音。”另据刘大钧先生考证,以“翰音”为鸡,本之《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刘大钧先生也同意虞氏的说法,认为“翰音”又能“登于天”,显系以鸡祭宗庙之用,故《小象传》称:“‘翰音登于天’,何可常也”[5]195。如果按照吴辛丑先生的思路理解,“从人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以鸡祭祀宗庙,对人来说应该“贞吉”才更合乎道理,而该爻辞曰“贞凶”显然是从鸡的角度看问题,正因为鸡马上要被作为祭祀宗庙的祭品之用,所以小象才发出了“何可常也”的慨叹。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物象而明人事者,若诗之比喻也。”黑格尔认为,意义与形象“就不是一种绝对必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的关联就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一种由主体造成的”[5]108。“天垂象,见吉凶。”做出吉凶判断的主体为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体现为“从人的角度看问题”。而由“翰音”的“贞凶”而推人事的吉凶,正是《周易》富有特色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三、从《周易》取象角度看“童”字释义

尚秉和先生在解释《坎》卦之九五爻辞时,提出“按易字不能定者,当定之以象”[3]146。尽管尚秉和先生“凡易辞无不从象生”[3]310之说过于绝对,然而尚先生所提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可靠的解经途径。我们也不妨从《周易》取象的角度考察“童”字之义。

《周易》经文“童”字七见。虽然历史上注家解释各异,然“童”或“僮”多取象于艮卦。虞翻、陆绩均取“童”象为艮卦。如《蒙》卦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陆绩曰:六五阴爻,在蒙暗。蒙又体艮,少男,故曰“童蒙”。《观》卦虞翻曰:艮为童[4]8。《大畜》卦六四:童牛之梏,元吉。虞翻曰:艮为童[3]7。《旅》卦六二与九三,虞翻曰:艮为僮仆[3]9。

另据尚秉和先生考证,《焦氏易林》凡所言“童”或“僮”,亦多取象于艮卦(尚氏于“童女”取象兑卦,而兑卦的伏象则为艮卦)[4]827。《焦氏易诂》“大畜六四童牛之牿说”于艮卦取象分析至为精微:“大畜上艮,艮为童,坤为牛,乃坤上变刚,则牛之童者已角矣。是易亦以艮上刚为角也。四为艮初而柔,故曰童牛之角。”[4]150而细查《周易》或《左传》、《国语》易象释,并未见以艮为“去尽”或“脱”、“脱尽”之用法。因此,廖先生所提新说若能成立,除了从词义角度解说通畅之外,还需要有符合《周易》取象规律的证据支持,而廖先生仅从文字训诂角度解经并另立新说,论据明显不足而失之于偏颇。

四、也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周易》之“童”的释读

对于卦爻辞的来源,系辞明确提出“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刘大钧先生在《周易概论》中也认为,“周易卦爻之辞乃当初作《易》者‘观象系辞’而来”,“只是这些取象之法后来已经亡佚,故今天讲解《周易》经文时,应当仍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5]25-26。不难看出,刘大钧先生认为,以训诂方法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取象方法的亡佚。

虽然今天我们谈论的“以象解经”的路数并不一定完全等同当初作《易》者“观象系辞”的取象方法,而且易学史上“以象解经”也不乏支离破碎、穿凿附会的弊端,但是一些明显的取象规律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周易》之本义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象解经”是建立在对卦象的种种分析甚至于逻辑推衍的基础之上,而只有熟悉并自觉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到“以象解经”。《周易》思想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和主要构成是其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直接与卜筮有关,并且成为后世象数易学的发端。

“西汉书之讹误,莫甚于《易林》也。原其故,皆由于不求《林》词也。今以卦象为权为衡,凡《林》字不知属谁是者,则以卦象衡之,其于卦象无涉者,非也;于卦象皆有关,则择其尤切,并于上下文最适者,从之,庶乎其误较寡矣。”[4]卷11《周易》之讹误难读于《易林》有过之而无不及,尚秉和先生所提出的解读《易林》的体例原则用之于《周易》亦至为确当。

刘大钧先生也强调,我们今天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对古人‘观象系辞’的说法既不可全弃,然而又不可全取”。同时也反对“在训释《周易》经文时,干脆全盘否定古人以象解经的传统路子,纯以训诂解经”,“因古时字少,遂借通假之便随意训释,使训诂学成为一支点木成金的魔术棒,我们认为,这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5]25。

现观廖、吴两位先生的文章多从字义训诂、语法特点等角度立论辩驳,也许尚有从卦象角度研讨的文章我们未及见到,而这也正是更为我们所期待的。

[1]廖名春.释《周易》之“童”[J].周易研究,2007(1).

[2]吴辛丑.《周易》“童牛”之童表“去尽”义说商榷[J].周易研究,2007(5).

[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国书店,1984.

[5]刘大钧.周易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4.

猜你喜欢
系辞童蒙爻辞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童蒙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童蒙养正
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