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理论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启示

2013-08-15 00:49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袁 杰

(洛阳师范学院 马列理论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022)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1]。由此可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适应的语言艺术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和首要工作。

毛泽东作为我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贯重视语言艺术对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他不仅艺术性地创造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脍炙人口的名言,而且他的语言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并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加强对毛泽东的语言理论研究,对于当前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语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主题

肩负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事业领导重任的毛泽东,无意成为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但是,毛泽东深知,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走向大众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依据。而马克思主义以何种言说方式“掌握群众”,直接触及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本质问题。对此,毛泽东作出了许多高屋建瓴的理论阐释,并由此形成了见解独具的语言理论。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主题,贯穿于毛泽东语言理论的始终。

现有资料证明,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洞察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语言问题紧密关联。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534这段通常被解读为毛泽东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言,其实内隐着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除必然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之外,还必然有一个被它所“化”的对象性的“大众”,即“中国老百姓”。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要经历中国化和大众化两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形式的历史过程,大众化是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的历史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是特定时空中的一体两翼。所以,这里内隐着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废止洋八股和教条主义,少唱空洞抽象的调头,“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问题。

1942年2月,毛泽东在论述文风的过程中,再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语言问题的紧密关联。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3]841毛泽东在这里所主张的大众化,是指文风的大众化。即抛弃空话连篇、脱离群众、妨害革命的八股文风,代之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3]840,以便向广大人民群众准确、通俗而生动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使我们的革命事业获得普遍的健康发展。因此,这里也内隐着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并且,毛泽东在此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首先必须学习和使用大众的语言。

1942年5月,毛泽东又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语言问题的紧密关联寓于文艺思想的论述之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3]850-85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旨是:广大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于文艺工作的指导,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所以,这里同样内隐着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而且,毛泽东在此极为鲜明地主张,“认真学习群众语言”,既是文艺工作者具有大众思想情感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工作。

以上撷取的三个事例,只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语言问题紧密关联的一部分论述。然而,这足以说明:虽然毛泽东并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但是,他在多篇文章和演说中,内隐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和任务,而且毛泽东所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中的大众化,而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3]855的大众化。同时还表明,毛泽东在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总是强调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主题,贯穿于毛泽东语言理论的始终。因此,毛泽东的语言理论实质,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理论。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理论的基本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与理论家的毛泽东,不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毛泽东深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并加以艺术性的应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的语言理论也正是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

(一)革命文化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必须学习群众语言

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斗争在人类解放中的重要性,并把理论斗争喻为“批判的武器”,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同样,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和以它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2]708。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不只是有用枪战斗的军队,还有用笔战斗的文化军队,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我们“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3]848。

毛泽东认为,文化军队的组成不只是包括全体进步的文化工作者,还包括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所掌握的人民大众。否则,文化工作者就是“无兵司令”,其弱小的力量无法达到打倒敌人的目的。“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2]708所谓语言接近民众,就是“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3]842,从而使每个普通群众都能明白无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准确领会党的思想,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达到对任何困难和敌人战无不胜的目的。

(二)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之源,决定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群众语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展出群众史观,并正确确认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毛泽东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追根溯源,一切文学艺术均源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这个唯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原料,以朴素的自然状态存在于人民生活的矿藏之中。因此,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夏天的晚上,农夫们乘凉,坐在长凳子上,手执大芭蕉扇,讲起故事来,他们也懂得胡适之先生的八不主义,他们不用任何典故,讲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丰富,言辞又很美丽。这些农民不但是好的散文家,而且常是诗人……这里存在着一个极大的不协调,就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美丽言辞的人不能执笔写作,反之,许多能写作的人却只坐在都市的亭子间,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熟悉群众生动的语言”[5]124-125。这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原因。

当然,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而是在熟悉群众生活和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虽然我们确认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是,人民群众并不满足于这种朴素现状。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创造出能够反映“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3]861的优秀文艺作品,使其在内容上不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生搬硬套在艺术作品中,而是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情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适合时代和大众的要求;在形式上做到不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是使群众在现状中看到将来的光明和希望,激发群众对美好理想追求的热情。只有这种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提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三)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决定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群众语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所以,毛泽东指出:“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3]865-866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文艺,不仅确证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一切文艺的唯一源泉,而且也理所当然地规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因此,对于从事无产阶级文艺工作的人们来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3]853。“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3]1012。

毛泽东认为,为了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掌握艺术技巧,尤其是语言艺术技巧。“艺术技巧,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都要学的。因为没有良好的技巧,便不能有力地表现丰富的内容。艺术技巧是多方面的,并不只限于语言。但是,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掌握语言的能力确是非常重要的”[5]125。语言既可以化为无声的文字,也可以化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曲调,所以,在一切文艺技巧中,语言技巧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上述毛泽东关于文化和文艺的语言理论,似乎寻觅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踪迹。其实,毛泽东所言说的文化和文艺无不打上马克思主义的烙印。我们不要忘记,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事文艺创作,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熟悉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既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

三、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三点启示

毛泽东认为,学习语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宣传工作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3]838。有些同志甚至是专门搞宣传工作的同志,他们的宣传很乏味,他们的文章没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没人喜欢听,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注重语言的学习,不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问题。但是,语言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语言的艺术性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提高的,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为此,他为我们指明了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艺术性的三条途径。这也理应成为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三条基本途径。

(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毛泽东指出,如果一个每天只知和书本打交道,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接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单纯而又单调的“学生腔”。这种脱离人民群众的“学生腔”,对于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是极其不利的,因为我们的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如果不去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就是脱离人民群众的一种表现,也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些同志误以为,通常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粗鄙不堪,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是一种典型的剥削阶级的遗毒和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790。

况且,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勇气和精神,也是注定学不好的。就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而言,语言的大众化是其中的关键。对于那些口头上讲大众化的人来说,如果不学习大众化的语言,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其实质就是搞“小众化”。对于真正想实行大众化的人而言,那就非要脚踏实地学习人民大众的语言不可。

(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毛泽东虽无外国求学的经历,但为了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外交工作的需要,他不仅历来重视学习中国语言,而且还十分重视学习外国语言。他倡导把学习中国语言和学习外国语言、学习现代汉语和学习古代汉语结合起来。从1954年直至逝世,他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并把这种学习当做一种特殊的休息,真正做到了如他所说的“决心学习,至死方休”[6]。毛泽东主张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根据本民族语言发展的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而新鲜的因素为我所用,“不但要吸收他们进步的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3]837。在学习外国语言方面,和学习外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等一切方面的长处一样,切忌“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5]407。

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历史上,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可以拥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在走向世界历史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如果不具有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积极因素的开放功能,其生命力必将日益萎缩。反过来说,一种民族语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积极因素的能力,与该民族语言的生命力成正相关。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包的汉语言文化历来具有注重吸收借鉴外来语言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外来语言更是以现代化的速度融入我们的民族语言体系,渗透到了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不仅拉近了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极大丰富了汉语的内涵,极大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可以想象,外来语言传入中国即刻消亡的,比落地生根的数量多得多。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生命力的外来语言,都是长期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结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语言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地赋予我们民族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以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既影响着拥有这种传统文化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又是这种民族的个性体现,也是这种民族继往开来的深厚根基。因此,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语言文化的丰厚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毛泽东认为,对于这笔精神遗产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7]225,从而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这既是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分析鉴别民间的、古人的、外国的语言中积极因素的科学标准。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然而我们中国有些人却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外国文化也一样,其中有我们必须接受的、进步的好东西,而另一方面,也有我们必须摒弃的腐败的东西,如法西斯主义。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8]191-192

在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对于语言的艺术性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不但要学习和借鉴群众的、外国的、古人的一切语言的积极因素,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艺术性的语言风格,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J].读书文摘,2010(4).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