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3-08-15 00:53郝文清孟凡平杨广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身份公民

郝文清 ,孟凡平,杨广君

(淮北师范大学 a.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b.政法学院;c.国有资产管理处,安徽 淮北 235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公民意识(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水平,我国的公民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也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有无公民意识及这种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公民意识及其核心

公民的形态以古希腊城邦作为起点,历经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我们现在所指称的“公民”是指拥有某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这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是现代公民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这个概念所揭示的是,公民首先是一种身份或者资格,它揭示了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公民所享受的权利与履行义务之间的平衡。

现代公民意识是随着17、18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启蒙思想家们擎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研究,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以“平等与自由”的价值理念为核心,创立了近代民主政治理念。这种理念呼唤对“公民个体的尊重”,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公民身份意识。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大陆及美国等国家率先提出了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并进行了建立民主与法治政体的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来保证、监督和约束公共权力的行使。

我们所理解的公民意识是基于对道德、法律赋予的权利义务的理解而形成的社会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根据公民意识所反映的内容、范围从两个维度对其加以阐释。其一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主要包括公民的身份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法治与责任意识;其二从宏观的层面来说,主要包括公民的民族意识、公民的国家意识、公民的全球意识、公民的公共意识。

公民意识所凸显的公民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公民个人对其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其中,公民的身份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也是公民树立其他公民意识的基础。公民身份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对其公民身份——即公民社会平等一员——的自觉反映和积极认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人们所形成的“臣民身份”意识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依然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人们的意识中,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各种观念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臣民身份”意识甚至在一部分人中还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把公民身份意识的确立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公民意识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不断建构和培育出来的。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与人格类型的人,只有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社会才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公民意识教育应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重点之一,因为增强全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具备现代公民意识是对其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在爱国、自主、平等、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义务和人生责任。而且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还担负着宣传、普及公民意识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公民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省市在学校教育中明确设置了公民教育的课程,但在高等学校中至今明确的公民教育依然是一片空白。高等学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入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自觉承担起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重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代大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十分关注,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观念中已经渗透了诸如平等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不过,不少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还是很模糊的,是很不成熟的公民意识,他们往往在权益与义务责任之间,偏重公民权利,轻视、甚至忽略了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薄弱,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极端个人主义也存在于个别大学生身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自觉承担起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历史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础课程。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补充和突出了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分为5个教学模块,由绪论、三个主题模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结束语组成。根据这5个模块的功能与内容,我们把公民意识的不同内容贯穿和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从绪论的“公民身份意识”培育入手,通过思想教育中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全球意识的凸显,通过道德教育中责任意识、公共意识的进一步强调,通过法治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强化,到结束语的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公民)为落脚点,把完整的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始终。

其一,在“绪论”模块教学中突出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公民身份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对其公民身份——即社会平等一员——的理性反映和积极认同,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每个人都归属于不同的种族、民族以及群体,从而形成对其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身份意识。一个人的身份随其人生成长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的身份却伴随其始终。帮助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活适应、完成角色转变、树立新的形象与目标等是绪论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环境适应的重要任务。环境适应的核心是大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新的形象与目标,确立明确的身份意识。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由于意识的滞后性,新的身份意识与旧的身份意识交织在一起,在显意识中,新的身份意识往往比较强烈,而在无意识中旧的身份意识则非常突出。新旧身份意识往往交织在一起,常常出现矛盾与冲突。大学生身份意识的矛盾与复杂为公民身份意识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大学生新的身份意识比较强烈的有利条件,强化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恒常身份以及这种公民身份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突出的是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社会基本单元的公民身份,使大学新生更加明确一个人正确的身份意识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特别是伴随其一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强化其在中学时代所获得的公民知识,使其能够牢记自己的公民身份,明确其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享受和履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全部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与社会的进步。

其二,在“思想教育”模块教学中,突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全球意识。思想教育模块的内容由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教育构成。在这一模块中,我们把理想、人生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把个人树立崇高理想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了公民意识中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及全球意识。首先,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数据与实例使大学生懂得,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全球化是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应当能够很好地与其他国家的公民沟通、合作,能够懂得和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能够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能够站在全球、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我们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使大学生懂得,全球化这一引人注目的发展潮流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利益单元,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依然神圣不可侵犯。作为现代公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体系中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以及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其三,在“道德教育”模块教学中,突出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公民的公共责任体现在公民与国家、政府、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民社会以及与其他公民的关系之中。公共意识是公民对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秩序表达出来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关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社会和人类进步的积极态度。道德教育模块由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及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构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以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突出强调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公民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三大生活领域内的道德规范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中。[1]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把道德以及公民道德对社会、国家、人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通过感悟与觉察身边的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加深对道德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的基础上,使大学生首先能够体验到在大学校园里的社会责任与公共精神的实质,通过个人亲身体验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公共意识产生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认同,并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践行对社会的责任。

其四,在“法治教育”模块教学中突出正确的权利意识、特别是义务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并通过权利义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再次凸显出公民身份意识所包含的平等与民主意识。法治教育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养成法治意识和培育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教育模块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最直接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公民意识中的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在突出强调公民身份意识的同时,着重强调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以及权利与义务平衡的意识;强调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一方面针对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依然存在的权利意识相对淡漠的现象,激活他们的权利意识,引导他们树立通过法律程序和途径去维护和实现个人所享有的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法律义务的意识;另一方面针对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激活他们的义务意识,认识到自己只是公民社会中与其他公民具有平等地位的一分子。引导他们合理地享受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避免权利的滥用;通过课堂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身边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法律思维对于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智慧,能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培育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质。

其五,在结束语部分,以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落脚点,努力成长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胸怀世界的现代公民。结束语是本课程的最后落脚点,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最终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社会公民,把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中国灵魂、胸怀世界的现代公民作为自觉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让他们真正理解,只有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郝文清.回归道德的本源——对当前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身份公民
论公民美育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研究及外化对策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