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改的几点体会

2013-08-15 00:45文/马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题量本学科路线图

文/马 敏

高效课改的几点体会

文/马 敏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路线图”,是“方向盘”。但我在实践活动中觉得它不仅仅是“路线图”和“方向盘”,更像是“路线图加车票”,“方向盘加轮胎”,比单纯的“路线图”和“方向盘”更重要,因为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中都少不了它,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和学后反馈中,离开它寸步难行,可以夸大点说:导学案是知识学习的一切。导学案的编制在课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编制好导学案是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问,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贴近高考,为高考服务”,还是注重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新知入门?有人说,贴近高考与注重双基并行不悖,把高考贴紧了,双基自然掌握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况且对学校来说,高考便意味着一切,那些课改搞出名堂来的,都是因为高考搞出名堂来了才被人知道是在搞课改的,如果高考没搞上去,即使被人知道了,也会说不好听的话。我想,高考对每一个学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考因为有着明显的选拔功能,因此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置的问题综合性强,问题多设置在学科内知识点交汇之处。但我觉得,对初次接触新知的高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以高考要求作为学习的标尺,是不是高了点?如果真能“一口吃成个知识胖子”那也罢了,问题是实际情况吃不出那样的“胖子”,即使有个别“胖子”,也不是“一口”吃出来的。因此,我想,在哪个阶段就做好哪个阶段的活,不强求跨越;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后面综合复习阶段(高三)再提高。

关于导学案题量的问题。因为世上本来就没有题量绝对“适中”的情况,因此只能说说题量比较“适中”的问题。但一想,这是个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比如,你说某个导学案题量“适中”,大概没有人计较;但若说,这题量“不适中”,就会有人立刻反对,并能说出种种正是“适中”的理由。无意义的争论没必要,只能等实践来检验。导学案的编制,不单纯是本学科内的问题,它与同级其他学科之间还有关联,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体会。

二、各学科之间的教学用时如何分配

现在的竞争机制,让各学科之间没有合作关系。试想,一个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门学科上用时多了,自然会被其他学科老师认为“挤占”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因此,把本学科的导学案编制的量小,让学生把学习时间都花在其他量大的导学案上去,编写者就似乎成了本学科众教师的“罪人”。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导学案的量就宜大不宜小,要想法设法把导学案编得让学生学得难以释手。各科如此“竞相奔走”,结果之一是年级学习成绩居前一二名者,在深夜有时学得痛哭流涕,因为到明天收导学案的时候,导学案是做不上去的。我想这部分同学是一方面太相信自己的老师了,以为编的导学案对自己正好“适中”;另一方面也是太自信了,从小直学到现在,大概没遇到过解不完、做不了的时候,现在突然碰到,就只能以泪洗面,哽咽着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在这方面,倒没有听说年级文化成绩倒数的同学哭过,他们心理素质好,屡败屡战,顽强不脆弱,虽不知道导学案对他们是否“适宜”,但知道他们能对这些情况应付自如。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过去教师只要“会讲在手,上课无忧”。现在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会讲,更重要更突出的则是要会培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培训他怎样合作探究,要培训他如何展示点评,要培训他成为能培训其他同学的“小老师”。 要求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育手段要先进,教育知识要升级,教育情感投入要加大,总之问题新,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近有点累……

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个人、某个部门单独能胜任的工作,教改的测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学校各有关部门在教改新形势下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的转变与改进等,都是这系统工程之一,而且是急需解决的关乎改革成败的大问题。

以上就是我的课改感受和体会,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战战兢兢与负重远行的疲惫,以及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但无论如何,当我看到学生自学的多了,睡觉的少了甚至没了,提问题的多了,展示、点评、质疑的思想和方法出乎教师预料的闪光点多了,也觉得心里甜甜的,有渐渐适应后的轻松,有初次收获般的喜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陕西省靖边中学外语组

猜你喜欢
题量本学科路线图
路线图,作用大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体育单招考试数学试卷命题特点分析与展望
描述路线图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课练习的布置及讲评
汉语测试
分号的基本用法
中国防痨杂志2002—2008年期刊检索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