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要求的匹配性研究

2013-08-15 03:50王莉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匹配大学生就业

王莉

摘 要:随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及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影响,就业市场迎来低谷,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屡屡碰壁而用人单位未必能够招聘到合适人才。这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的不匹配成为就业难问题的主因。为此提出以下解决途径: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知识体系;在注重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实践能力;在专注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打造职业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用人标准;匹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80-02

一、背景概述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相比较于2009年的611万增长19万,再加上2009年未就业的80万人,2010年的就业人数为700多万,如此高的增长率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喊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不满意程度也越趋明显。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矛盾出现。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用人标准探讨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是获得盈利,因此企业必然对于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并总结出一套企业用人的基本规则和标准。具体来说,企业用人标准是指所需人才能够达到企业提供岗位的基本职责要求,即求职者的基本素质与提供岗位相匹配同时企业的回馈也与任职者的付出成正比,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该岗位的效用,从而实现帮助企业盈利的目标。具体来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础知识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否进行有效培养继而使其成为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应聘者的基础知识很差,则会大大增加人才培养的难度和风险。在这些基础知识中,除专业知识外,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处理事务时一般会比较严谨和细致。

2.出色的行动力

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必然是一个对效率非常看中的组织。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企业要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做到各个岗位上的人能够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100%完成工作目标。因此企业要求内部的员工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行动力。当企业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通过政策的推行,每个层级的员工迅速做出调整,进入工作状态,为新的目标奋斗。

3.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会打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眼,是否必须选择“专”而业?针对“非专”而业的状况,经数据统计显示,20%的企业表示不会考虑非该专业的应聘者,但高达80%的企业愿意根据非该专业应聘者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做出适当考虑。企业往往更愿意选择能够迅速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快速融入团队并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岗位知识技能的应聘者。温家宝针对就业“专”还是“非专”的问题上说过:“总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可能要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完全相符的工作,但是这是暂时的现象,我们不希望这样做,因为岗位很紧,所以你们先找到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然后,随着我们经济复苏再调整工作。”①

4.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几乎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逞能的土壤,成功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个缺乏团队精神的人,表现为自私、利己,很难与别人合作,也很难认可别人的贡献。这样的人才,将会与团队格格不入,即使有“一技之长”,也很难有机会施展,最终无法为团队创造出应有的绩效。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剖析

大学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企业乐于培养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进入职场的新人,预期其逐步成长为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和长期人才。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3以上的企业每年都需要通过招聘应届毕业生来补充企业内部的岗位空缺;与此同时,经过调查统计,这些企业对于大学生的满意度只有区区12%,远远低于社会招聘人员。这些企业给出的最通常的结论是应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所掌握的和工作相关的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岗位的最低要求,而应届生对薪资和发展空间的期望值高于企业能够提供的标准。因此出现了企业用人现实需求的巨大差距。

1.岗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岗位专业知识的定义是为了完成该岗位赋予的工作要求而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的综合。知识储备的不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专业的不对口,即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属于同一个领域。据数据统计,“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比率在应届生当中占据将近30%,这意味着1/3的毕业生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一样,不同的专业方向自然导致知识储备的困难。二是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衔接不够紧密,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和岗位举例,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扁平和框架化,从计算机的历史沿革开始研究,对于具体的实操性知识研究不够深入,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技能方面更加偏向,对编程软件的操作或动画设计等需要有较强的功底。

2.实践经验匮乏

大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业当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即使在读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只是课余实践参与简单的实习工作,与毕业后就任岗位的职责要求的差距仍旧很大。因此,大学生上岗后,往往需要花费一段时间重新学习,才能逐渐适应岗位要求。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和实践能力的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用人要求与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矛盾非常尖锐。

3.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能力是指在岗位工作中,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岗位技能并获取更多的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填压,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这反映在工作当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和安排,就做出机械式的反应,即使有不错的执行力,但完全不具备创新能力。俗话说,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在某岗位工作的时候,应该逐步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在未来获得发展机会的时候,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先机。

4.职场精神疏于培养

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强调现在的学生仍然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年轻人的实际表现并不理想。大学生求职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看似薪水低廉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压力较大需要吃苦的工作,先天的优越心理导致很多学生手高脚低,甚至有应届生面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试的时候提出最适合的岗位是管理工作,因为学习的专业是管理。如此不能准确自我定位的行为,与成熟职场人相去甚远。

四、基于企业用人要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上文从企业用人标准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差的现状。而学校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之一是帮助建立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因此学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1.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知识体系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主体,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更加细化,与需求充分对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其次,对学生的评估手段多元化,除了应用传统的学科成绩的考评体系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企业实习绩效的评估权重加大。

2.在注重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实践能力

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公务员、读研究生、进入市场竞争就业等。笔者认为应加强进入市场竞争就业方面的意识灌输,并将之重要性真正提到比公务员、读研究生更重要的层面,因为公务员为小众群体、而读研究生仍属于求学的一个阶段,就业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将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来说,应建立科学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而非简单的就业指导课,包括加大就业指导的费用投入,对就业指导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老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指导团队;同时校企合作加强,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校园,企业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企业的需求。

3.在专注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打造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个性化较强的新一代大学生比较匮乏的方面,而企业非常注重这一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其他能力不同,职业精神的树立不是朝夕之间,必须有长期的、体系化的过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将其提升到思想政治的高度,培养现在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企业用人标准,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大学生真正认可并愿意自我建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所有专业都应开设心理学课程,并且在应用心理学角度增加权重,让学生建立自我能力评估、优劣势分析、未来自我规划等方面的能力。第三,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开设礼仪课程、职场规则课程,让学生在就业前提升这些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素质,快速适应职场要求,缩小与岗位职责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匹配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就业时面临的最大调整和难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必须通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来弥补。因此,学校在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指导团队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实效,提升系统效应,建立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并且迫切的,才能确保有效缩小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麦克思.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逆向思考[J].青年探索,2003,(3).

[3]何淑萍,张欣乐,郑骄阳.企业用人标准与毕业生就业素质分析[J].总裁,2009,(8).

[4]王凡.浅论边际人格现象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5]李嘉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个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6]李冉,孙丹,宗文婷.高校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方案[J].考试周刊,2010,(5).

[7]陈薇.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匹配大学生就业
某车型正面碰撞驾驶员侧约束系统匹配研究
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与就业岗位匹配研究
基于新型双频匹配电路的双频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工程车辆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功率匹配及优化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气质类型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