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叉的城堡》的失语症与自我生成

2013-08-15 03:50王小舟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失语症原型

王小舟

摘 要: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以塔罗牌为发声方式,《一千零一夜》模式的纸牌叙述依靠对文学经典的直接引用、隐喻和改写。以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概念,研讨该小说中的人物如何从荒诞、人性缺失、语义不定的文本环境中获得“自我”并向“原型”复归。

关键词:文本环境;失语症;原型;自我生成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21-02

卡尔维诺的小说《命运交叉的城堡》发表于1973年。小说开头,一些身份和来历各不相同的陌生人为了过夜,相聚在路途上的一所城堡中。由于神秘的原因,旅客都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通过桌上一副塔罗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该小说就是由这种类似《一千零一夜》的数个小故事所组成。在看似简单的形式下,《命运交叉的城堡》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患上失语症的人物以塔罗牌的排列,演化出反复至无穷的循环语言网络。语言的自我生成象征迷途或原本虚无的自我的生成,以他者阐释搭载的自我解读又象征了自我向集体原型的复归。

一、植入失语症的文本环境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集体潜意识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行为,“个人无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有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1]22许多塔罗牌的书中,都谈到荣格。他认为塔罗牌是所谓的“原型”语言,并相信在人类的内心,也就是集体潜意识领域中,有共通的原型意象,而塔罗牌的图案正是这些原型意象的具体化。

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一书中,个体潜意识的遗忘或压抑体现于故事人物的失语症。卡尔维诺在文本开头即植入失语症,意在突出文本环境中语言的失势、抹去人物个体的经验印记,以不实叙述的迷雾迫使读者自行建构反射弧。正当读者陷入语言与文本的虚弱情绪时,卡尔维诺甩出了塔罗牌。所有人物的纸牌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文本失势,但深入的语言解读不仅依靠“占卜”,更需要“他者”及“读者”以个体身份踏上通往原型的集体潜意识之路。由此生成了小说的文本环境:神话与原型交相辉映,个体性的漫游向集体潜意识复归。

二、以原型建构自我

1.小说开头的原型解读

小说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位旅人穿越森林后进入一座专供路人休息的城堡。第一个文学原型“森林”出现。与海和山的原型一样,森林在西方文学中多有探索智慧、寻求真理的处所之意。但主人公和其他旅人在穿越森林的途中经历了什么,小说完全没有描写。进入城堡后,当主人公生出与人交流的欲望后,却发现“穿越这个树林让我们每个人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说话的能力”[2]9。森林中的经历我们无从得知,但根据人物患上的失语症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张图景:个体经由梦境深入到集体潜意识的海里。在那里,语言这种容易引起歧义与评断的媒介被不得已而摒弃。只剩单一的无意识原型互相拼接,试图在无意识的海里建成意识的恢弘城堡。主人公进入城堡后第一感觉便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气质:“杂乱放肆与豪华优雅”。杂乱放肆——城堡经年日久被来往旅人当做过路驿站,城堡原有功能已在人们主观定义的冲击下遭遇侵蚀和降级。豪华优雅——被当作驿站的城堡大厅依然保有与普通客栈完全不同的富丽内壳。城堡般的驿站与驿站一样的城堡,构成了整个故事第一组成对出现的原型。驿站,本身包含旅途、流浪、邂逅、经历的交换、潜伏的危机等丰富含义,是人们在路上(出发抑或返程,寻找抑或得到)的象征。城堡,则是财富、地位、权威、岁月的象征。此处,驿站和城堡的形象相合、含义相混。用塔罗牌叙述的故事本身即凭借意象展开,而所有故事都置于感官与存在相矛盾的背景下,这就在文本环境中撒开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整个故事在被阅读的那一刻即膨胀为一个向四周扩散的四维空间。各种关系在此处交织、照应、冲突、混合,激发出一场蓬勃的生命力。

2.自我的丢弃

“受惩罚的负心人的故事”为读者揭示了“森林”这第一个意象的含义:“森林就是自我丧失、是混合。你要和我们结合,就要失去你自己,除去你自己的一切特点,自我解体,改造成一个无差别的人,加入在森林中吼叫着奔跑的梅娜德们的队伍”[2]18。根据西方文学传统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山中、海上、丛林里归来的人,是经历灾难或奇遇的洗礼而掌握智慧与真理之人。卡尔维诺将“森林”原型引申为个体丢弃自我意识、进而沉浸至集体无意识海洋的通道。如果稍作联想,这一原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梦”——引导人们卸去各种人格面具以便与集体无意识连接的媒介。在叙事层面上,故事不断以直接引用或隐喻召唤传统神话人物:圣杯骑士、希腊罗马神系众神之母库贝莱、骑士的冒险经历、骑士的一系列劫难和考验、高贵的婚姻、无法抗拒的召唤等。这些同时显现的神话成分,构成本故事英雄探险的神话原型。只要给予合理的解读,读者甚至可以从塔罗原型中捕捉到贝尔武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等任何神话英雄人物的影子。

3.灵魂的剥除

在“出卖灵魂的炼金术士”这则故事中,叙述者为了拥有点石成金的秘密,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江湖术士。毫无疑问,这位叙述者的形象与著名的浮士德博士相重合,那个教人黄金秘密以换取灵魂的巫师则代表魔鬼梅菲斯特。不同的是,魔鬼这次要换取整个城市的灵魂,“他深知城市拥有的灵魂要比所有市民的灵魂加在一起还更加浓厚持久”[2]22。自此,整个城市开始了黄金的营造,逐渐变得金碧辉煌。当交付的限期到来,城里的居民在厚重的黄金大门前安排士兵把守。这时靠近大门的一位少女一语道破天机,“你们根本就没有灵魂可以交给他”。与梦想获得无尽智慧与真理的浮士德不同,故事叙述者想得到的是黄金。卡尔维诺在浮士德原型基础上把他的人物发展为现当代社会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者。把整座城市打造成黄金之城的疯狂想法与行为和当代社会人类群体的功利主义相连接。卡尔维诺把已存在的文学原型发展革新、改头换面,使其融入到当下社会背景中,并借故事的最后人物——一位少女之口道出他对人类处境的绝望。魔鬼的愿望不会落空,因为人们开始营造黄金之城时,就已将整座城市的灵魂交付给了他。

4.理性与感性的狂飙

在“因爱而发疯的奥尔兰多的故事”里,卡尔维诺干脆直接用了“奥尔兰多”这一文学形象来命名这则故事的叙述者。爱情与权利、理智与发疯互相狂飙。处在一切可能顺序的交叉点上的奥尔兰多选择发疯来达成自己人生的转调。在常人眼中,“疯子就是不能再构成任何意义”[3]121。当众人“营救”奥尔兰多并企图让他重新恢复理智时,被吊起来的奥尔兰多却说:“就让我这样吧,我已走遍四方,我已经明白了。世界应该颠倒过来看,这样一切才清楚。”[2]37卡尔维诺在紧随其后的第四个故事中提到,奥尔兰多是受爱神厄洛斯这个异教神的迫害而失去理智的。在禁欲主义横行的黑暗中世纪,对宗教和君主的遵从剥夺了个人选择权和意志。而失去常人所认为理智的奥尔兰多在理智颠倒的瞬间获得了自身寻求的意义。在这则故事中,奥尔兰多放下了将自己理智机器化的“力量”与“财富”——这些在常人眼中能够构成意义的事物。个人意志不因社会环境而妥协、游离在名利场外却获得自身意义的原型,幻化出了无数被社会视为“疯狂”的玩世不恭之人。

5.自我的归复

在延续第三个故事的基础上,“阿斯托尔福在月亮上的故事”将读者带入月亮的世界。叙述者“阿斯托尔福”期望在月亮上获得理智,却遇到一位正在聚精会神的篡改着八行体诗脉络、情节、原理和非理之言的诗人。诗人告诉阿斯托尔福,“月亮是个荒漠……从这个干燥的球体产生了各种论说和诗歌;而任何穿越森林、战斗、宝库、盛宴和洞房的旅行都把我们带到这里,这个空洞的视野的中心”[2]42。诗人的形象让读者联想到从古至今的文学创作者——通过不同的脉络、情节、原理将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再现。至此处,《命运交叉的城堡》小说主体告一段落。之前所有的文本叙述又都回归到了同一点:集体无意识的荒漠。所有叙述者穿越梦境,用各种原型搭建起的巴别塔失去了高度,反而变成一面平坦的镜子,笔直地照向意义的来处:集体无意识。

三、结语

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读者总能看见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原型,如《为爱而发疯的奥尔兰多的故事》,其主人公正是法国古代史诗《罗兰之歌》中的罗兰,也就是意大利诗人路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长诗《疯狂的奥尔兰多》的主人公。又如《其余的所有故事》所述的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之战。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角色,也隐晦地存在于该小说中,包括基督教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除此之外,对经典充满哲理思辨与神秘意味的再复述也洋溢其间,如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哈姆莱特》、《麦克白》等。当这些原型故事从叙述者口中脱出,被主人公阐释,再经过读者对故事的接收与对经典原型的反思,都回归到人类对于意义的探求。卡尔维诺在经过交错的塔罗探索后,所给出的答案就蕴藏在《命运交叉的饭馆》的第14个故事《两个寻觅又丢失的故事》中:“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一个一下子就成为全部的全部:元素是有限的,它们的组合却可以成千上万地倍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找到了一种形式和意义,在一团无形式无意义的尘埃中受到了重视。”[2]97荣格曾说,人的一生会遇见上千个戴着面具的自己。面对《命运交叉的城堡》,读者也许可以和卡尔维诺一起,凭借塔罗呈现的人格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海里拼凑出对自己有意义的意识图案。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命运交叉的城堡等三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失语症原型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颅脑外伤失语症的效果分析
失语症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海王》妈妈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语法总结:祈使句
高压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失语症中的应用效果
“失语”与“祛魅”
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