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精神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启示

2013-08-15 03:50谢雅妮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知行合一陶行知

谢雅妮

摘 要:陶行知是言传与身教和谐融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家,在教育思想上他推崇“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教”、“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教育思想,而和谐进取的学风和校风也是现代高校追求的目标,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校风的保障,更是和谐校园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关键词:和谐教育;陶行知;师德建设;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65-02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为了争取劳苦大众受教育的权利,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学做合一”和“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教育精神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培育、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启示。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带领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和谐融洽的处理好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是和谐教育精神的宗旨所在。

一、和谐之经:“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注重把教学和生活工作和谐地结合起来,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体现出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协调统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体现出教育与培养创新性人才关系的协调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陶行知的和谐教育的精神。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生活教育,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推进生活教育的问题。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1]。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学习、平等对待,教师不能以书本为中心,仅仅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要以“做”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做”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利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手与脑脱节。教、学、做三者应互为条件,而如何“做”是核心。教师如何做,直接影响学生如何学。而教学做合一也使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教师和学生在以“做”为媒介的联系下互为相教相学的主客体。“教学做合一”体现了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关系协调统一的和谐教育精神。

教、学、做的分裂会使教师的尊严受到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才会受到尊敬。如果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重、质疑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道理,往往使得学生对教师进而对学校对社会的产生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会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面对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思维大学生的高校教师,教、学、做的合一显得尤为重要。言教而不身教,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则仅满足师德最低层次的“传授知识”的要求,而距师德的较高层次“做学、做人”和最高层次的“红烛”精神则相去甚远。

教、学、做的分裂也背离了教育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宗旨。“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培养的诉求,而教育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途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人才必然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是从不断地怀疑、尝试、探索中形成的。如果教育的模式是以书为中心,已灌输为手段,不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下去必然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做分裂下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也必将是异化的、单向度的人。以书本为中心,为了书本而学、为了考试而学,在长期的被动教育模式下,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主性。对学习失去兴趣,离开书本、离开考试将不会学习,丧失了学习的能力,成为“只发展智商不发展情商”或“肢体健康而内心崎岖”的片面发展的人。

因此,和谐校园之经在于“教、学、做”合一,把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教“做学”还教“做人”,不仅注重教师如何教,还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以“做”为中心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动嘴与动手结合起来,用师德培养教师尊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和谐之纬:“共学、共事、共修养”

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应尽职尽责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外,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言行操守,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写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孔子对于教师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两个方面进行的。陶行知先生是把言教和身教和谐融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家,在教育思想上他强调“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教”;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教师和学生要和谐共处,“共学、共事、共修养”,“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恭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恭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恭亲共守”;在德行教育上他说:“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教育[2]。

现代中国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授课教师在课堂以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很多教师在完成了额定的教学课时以后便很少在校园停留,要做到“共学、共事、共修养”似乎非常困难。学生从高中时期对教师的依赖到进入大学遇到这种疏离的师生关系往往会产生一种迷失感,再加上很多大学生是初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如何应对大学时期高难度的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此时像家长和老师这些能提供指导性意见的长辈的集体远离使得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迷失、缺乏自我学习和约束能力成为很多大学生难以克服的心理问题。而这时师生之间的精神融合,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可以使得学生重新获得至关重要的精神动力,树立求知的榜样,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从而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师生之间这种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也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一方面奠定毕业以后和成年人交流与共事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学生在和同龄人交往时更加自信和稳重,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参与和平等和谐交流非常重要。

“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教育精神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为其一,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共处为其二。陶行知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对当时社会上“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恶痛绝,强调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在他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和谐进取的学风和校风是现代高校追求的目标,而在高校这个大家庭里,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校风的保障,也是和谐校园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现代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文人相轻”的恶习或许没有陶行知先生生活时期的那么明显,但是也有新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正逢体制改革和飞速发展时期,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各种奖励和竞争机制,竞聘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等竞争机制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剧增,无形中也加剧了教师之间为了职务、职称的竞争,敌对化、竞争化成为教师关系的一种常态关系。

此外,教师的工作环境决定了虽然彼此之间是同事,但是上班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错开的。就算是同教研室的老师,平时除了开会以外也很少碰面。这种情况造成了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疏离感更甚于师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关系师德建设和学校的整体和谐氛围的形成,每一位教师的知识水平,认知范围都是有限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加强可以互相补充和启发,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互相融合和渗透,学科之间的激荡会产新的灵感火花。同时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了解难免会有所侧重,教师之间“共学,共事,共修养”可以弥补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改变对某些学生偏颇的看法,这种全面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指出:“无论哪个教师都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教师集体应该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自己的爱戴。而且,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3]这与陶行知先生的“共学、共事、共修养”和谐教育精神不谋而合。

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当这种竞争的精神如果演变为教师个人主义,甚至弄虚作假、行为失调则有损师德,导致同事之间互相猜疑,关系僵化,则阻碍了学校竞争发展的进程。教师之间的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精神,师生之间共求知、共进步的和谐情谊,教师和教师之间同甘苦、共进退的师德情怀,是高校和谐的要求,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所渴求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情感家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C]//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知行合一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