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探析

2013-08-15 03:50田红娟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青年大学生政治教育

田红娟

摘 要:政治社会化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使他们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在他们中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政治教育的时代化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其对策是:注重人文关怀;普及政治知识;突出主体性;发挥教育合力。

关键词:政治教育;价值;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84-0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体现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值得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厘清

1.政治社会化

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先提出“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之后有很多的学者都对这一概念做过不同程度的界定。人们的观点可谓不一,即便如此,政治社会化终归离不开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体系、政治文化通过政治教育和其他的政治实践互动,逐步内化为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行为规范等过程;从个体角度看,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文化熏陶,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进而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

2.政治教育

就一般意义而言,政治教育是指一国政府为使国民对该国政治文化、政治规范、政治价值与构成标准形成政治共识与感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以公民教育代替了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国民教育涵盖了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政治教育的宗旨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育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政治教育基本取代了公民教育。青年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和潜力的一代,他们的思想活跃,且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要求每个大学生不仅在业务上、学术上对社会有所贡献,更要求每名学生拥有较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同时一些腐朽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因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3.政治教育的价值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是在人与外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满足主体的特征,价值既不反映因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范畴,也不反映某一独立存在物的状况的样式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所以,“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的改造客体的历史性社会实践活动。”[2]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人和社会在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渐培养形成地使个体人格更加完善,并使群体在行为上更为理性,在政治需要上更为成熟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总之,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统治阶级为了政治和社会稳定,传播其统治思想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通过自身完备的组织体系,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

二、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培养其合格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对我国民主化建设至关重要,促进青年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教育价值的和谐统一,高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教育观念上,要凸显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价值性

近年来,政治教育被机械化的现象突出,高校政治教育被误解为简单重复的说教活动和单一灌输,说服力不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明显,甚至被误解为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一种方法与手段,政工人员最多的是把全部重心放在了理论宣讲和日常管理方面,伴随而来的是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也有部分学生信仰缺失,分不清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与抵制的腐朽思想,盲目追风现象在大学生中司空见惯。道德滑坡,价值追求庸俗,原因之一在于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或者形式单一没有深入挖掘内在的潜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导致其被异化成了约束人、管理人和压抑人的工具。高校要在以合理价值准则为前提的情况下,教育观念上,要凸显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价值性。

2.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交融性

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校,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政治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甚至把政治教育的内容纯理论化,过于理想化,很难实现政治教育的预期价值目标。再加上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逆反常规的政治态度,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偏离了政治教育价值与时代主题。由于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不足,使得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兴趣和政治人格的塑造缺失,更难以实现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

3.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前由于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机械化、单一化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单向度的灌输、说教等方式,实践育人与情境感化和塑造不强,受教育者没有完全形成独立人格,主动参与性没有调动起来,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学生进行的仅仅是复制式的学习。这种忽视自我体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使教育的价值仅局限于事实认知、概念学习、规范条文的传授和记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割裂了由知识向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在教育环境上,要彰显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合力

当前,“政治教育主要采取从国家—学校—学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3]。在这种模式下,青年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政治冷漠的态度,甚至违背政治教育的原初价值。此外,在这个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处于核心层次,成为青年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只是注重学生的重要性,忽视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弱化,由于多元的价值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主导一元化的标准难以有说服力。所以,要与时俱进,发挥各种育人机制的长效作用,实现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合力功能。

三、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效性的对策

1.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通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坚定学生的立场和信仰,解决他们思想中的盲点为目的,最终培养出与社会发展和主流价值要求相一致的新时代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中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的因素,将工具实用和高尚价值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铸造出优秀的政治精英和业务人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政治教育实现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注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现实心理状况,因为需要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培养学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同时,也要又重视学生合理的价值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国家、社会、学校的期望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大学生。

2.普及政治知识,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大学生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发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良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践行本领,激发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其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所在。其次不断普及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通过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享有各种合法权利的同时,履行他们的法定义务,增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进而使他们对我国现行的政治系统、政治现象以及国家的制度、法律、法规等形成科学的认识,达到自觉认同。最后,丰富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满足他们合理的价值诉求,将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这些都需要增强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突出主体性,健全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不明显,而且参与的机制也不够完善。尽管大学生总体政治参与意识是积极上进的,但是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有待提高,在与政治实践的互动中,建立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形式,使大学生直接接触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能力,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规范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此外,改进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的队伍中来,鼓励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宣传党的思想和优良传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从而展现他们的政治才华,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见识。

4.发挥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各种因素,不断增强其实效性,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保障,注入活力。高校有必要借助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力,使得高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舆论、互联网络等各种教育因素在终极目标上形成一致性,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宣传达到普及化的效果,从而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2.

[3]杨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青年大学生政治教育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