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视角谈香港出版物版面设计的“中国味”

2013-08-20 00:44林国胜
中国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版面设计版式版面

文/林国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虽然大陆的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元素唾手可得,但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会努力学习并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盲目跟风,一窝蜂抄袭、模仿,不探寻自己的文化、艺术,不注重自己的根,以为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就是最大的成功。国际化给设计带来价值观的趋近化和审美的同质化,更带来一种本土意识的觉醒。很多香港设计师不单追求新潮流,他们或多或少都意识到要吸收中国本土文化,希望作品同时具有现代感和传统意味,在图式上努力彰显现代设计的视觉,在“洋”和“土”之间找到最好的契合点,创造出独具“中国味”的视觉语言。

一、设计人才的人文背景

在香港这个百年历史的小岛上,商业发达,华洋杂处,它有着特殊历史际遇、文化及社会环境。在殖民政府统治下,香港人不被尊重,由于香港原居民的强烈抵抗,英国殖民政府采取较为和缓的殖民管理政策,尊重并允许香港原居民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香港人才得以自由发展。香港的现代设计从20 世纪60年代后期起步,70 年代中期以后,设计行业更是冲破以前的概念枷锁,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实践中获得成功,80 年代、90 年代更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设计师。香港的艺术创作工作者很多来自其他媒体和界别,多有海外游学的经历,跨界异化的现象已成为香港艺术设计界的特色。这也使得现代设计的功能和可塑性得以无穷发挥,香港设计师以其多元化、别具特色的风格在国际上头角峥嵘。当然,香港设计师早期大多也经历了追求时尚、模仿前卫风格的盲动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他们开始慢慢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吸收传统思想的养分,在崇洋的迷途中反思,渐渐走上回归自身文化的道路。

二、版面设计的多种风格与视觉网络

1.版面风格

香港出版物的版面风格多具有“中国味”。而所谓的“中国味”不只是穿古装画脸谱,旧瓶装新酒,而是用国际设计语言、现代设计语汇来表达中国人的感情,抒发中国人的人文情感。香港本土化版式设计的版面风格多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端庄清秀的简约韵味——古典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香港设计师难免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加以体现。简洁的色彩,白色的空间,鲜明主题的简约版面风格给人以严谨、和谐、理性的美。相对对称的中轴型版式,将图形作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排列,文字配置在上下或左右,给人端庄清秀、平和含蓄之感(见图1)。

细碎雅致的超繁格调——民俗风情的交汇。中国民间艺术文脉深厚、工艺荟萃,香港一些设计师善于把民俗艺术元素微妙地转换为现代设计语言。这种风格的版面设计多以图文充满整版,运用一些怀旧的图像、插图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大方而舒展。有的色彩艳丽,有的洋溢着旧照片的泛黄色调,多用光影、虚实处理成梦幻的视觉效果。文字配置压置在上下、左右或中部的图像上,借鉴包豪斯的照片拼贴、抽象摄影技术等使版面富有时代气息和视觉冲击力(见图2)。

2.视觉流程

(1)中线视觉流程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中。在香港出版物版面设计中,大量可见运用中线视觉流程的作品。版面的流动线简明,直接诉求主题内容,有简洁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清晰易读的版面设计。

其一是中轴对称,指以中轴线为主,其他各相同或相近的元素置于轴线的两边,使两者处于并列和均齐的态势,这种排列方式易形成平稳、安宁和沉静的视觉效果(见图3)。另一种为焦点居中,指图形或文字集中在画面正中进行排版的方式。它以鲜明的形象或文字占据页面的正中,并在主题形象四周增加空白量,吸引受众的视线,完成视觉心理上的焦点建造(见图4)。

(2)布局上重下轻

图1“简约”版面风格给人以严谨、和谐、理性的美 (靳埭强)

图2“香港食品节”版式体现细碎雅致的超繁格调 (石汉瑞)

图3 中轴对称的中线排版(靳埭强)

图4 焦点居中版式 (陈幼坚)

香港一些杂志或宣传品的版面设计,往往强调上半部,通过图形语言、强烈的色彩的对比或字体大小或位置空间的特别处理,做到吸引视觉,传导信息的作用。在中英文并置的情况下,图片和中文往往集中在上半部,无论色彩还是图形都特意强调和突出,而下半部则排列英文或大量余白(见图5)。

(3)视线右版为重

中国古人读书是从右至左,绘画也多以右版为画面重心,而在左版落印题款。因此,许多版面倾向于从右至左的视觉流程,右部多为醒目的图片,左部为文字,引导视线从右渐向左移动(见图6)。

图5“亚洲艺术节海报” 布局上重下轻 (石汉瑞)

图6 版面倾向于从右至左的视觉流程 (靳埭强)

3.网格体系

(1)中式网格

中式网格版心四周留有一定空白,方便阅读,版心一般有单、双和花栏之分,上白边大于下白边,图往往置于中上正中,文字呈左右对称布局。竖式排版,中文多在上而从右至左,英文在下则从左向右,有时会在文字行与行之间用垂直细线分割,同时以色块衬托,或加以线条装饰等,别致中又十分精致,仅此一点即增添了几分现代感(见图7)。

(2)破网

破网指打破网格设计的陈规,突破网格的束缚,有效的实现非网格布局。香港一些平面设计师运用解构主义原理融汇老庄梦蝶般的自由意态打破了传统页面天头、地脚、内外白边的规范性。文字不再是有序便于阅读的,而被解构成了装饰性的符号。它运用了看似不和谐的点、线、面等元素与破碎的文化符号重组新型的版面形式(见图8)。

(3)空白

中国画的“留白”将空白精神化、空间化,给画面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很多情况下,留白反而比有形物质传达出更耐人寻味更为深刻的信息,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香港的一些出版物版面设计以空白为主调,图文信息量少,版面率低,但笔笔惊人,气势磅礴(见图9)。

图7“保心安油”说明书体现中式网格排版体系

图8 被解构成了装饰性符号的破网布局 (刘小康)

图9 以空白为主调,版面率低 (靳埭强)

三、版面设计元素

1.文字

(1)中英文并置

作为中西交流的开放港口,香港版面设计中汉字和外文时常并行使用。香港版面设计往往统筹兼顾,遵循中文和英文各自的编排规律与法则,有宾主、有轻重地将中英文字体形态灵活处理、结合共生。

其一为中文竖排。竖排为中文的独特排法,它特别适合中国人写书法时的状态,可以保证一气呵成。当然,因为中文字符结构相对复杂,为保证可识别性,不能将字号设计过小,讲究字距与行距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表现为疏密、渐变、聚散、交错等手法,字体选择既符合主题表达,又与英文字体风格同一。其二为英文横排,英文的线条感与运动感能很好地增强版面的构成生动性,使画面在线性符号的参与下更加别致。英文多一边对齐,另一边不对齐,因单词的长短所产生的自然开缺形成节奏感,尤其是双栏的排列由于使用了长短不一的方式而别具特色。这种纯粹的形态创意既能够强化主题,又能使画面增强视觉捕捉力,吸引读者(见图10)。

(2)文字图形化

文字的图形化是版面产生趣味与获得视觉吸引力的一种方式,香港出版物版面设计注重运用文字的图形化创意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平面空间进行编排创意,赋予文本更深的内涵。

其一为汉字创意。汉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浓缩,也是创新的基点,汉字的图画性决定了汉字创意的多元化。香港版面设计充分利用汉字的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特征,采用共笔、意象、减省、置换、合璧等设计方法加以再创造(见图11)。其次为文字编排的图形化。香港版面设计中经常出现文字编排的图形化特点,根据内容把文字编排成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这些图形化的文字大多具有不可读性。在处理手法上常常把字号缩小,字体虚化处理,重叠、复加等,不能读懂的部分只起到装饰作用。最后是文字和图形的互融。在设计时把文字和图形相互融合起来,在视觉上成为一个整体,使文字成为图形的一部分。除了运用版面设计中常见的形式美法则如:节奏、韵律、垂直、倾斜等外,还常运用图形的虚实手法来达到字图融为一体的目的。有时版面的编排和图片可以任意相互叠加、重合,使版面中有无数的层次,以增加画面的空间厚度(见图12)。

(3)书体字的运用

书体字指以书法形式题写的字体,常见于品牌名、书名、主题名称等。书体字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表现含蓄朦胧的丰富内涵。香港在印刷设计中大量应用书体字来传达东方审美情韵,反映作品高格调的形式美(见图13)。

图10 中英文并置,将中英文字体形态灵活处理、结合共生 (陈幼坚)

图11 采用共笔、置换、合璧等设计方法将汉字进行再创造 (陈幼坚)

图12 文字编排的图形化将字图融为一体 (陈幼坚)

图13 运用书体字反映作品高格调的形式美(靳埭强)

2.图

(1)图像

怀旧成为创建个性的有效途径,怀旧的东西往往是不同于流行的文化的,可是这种不同恰恰带来了可贵的个性,在越来越注重个性的今天,怀旧的设计显然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其一是怀旧老照片。对于过往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完全模拟,目的在于重现旧时光与历史感,常把照片处理得泛黄陈旧,流露着光阴逝去的伤感(见图14)。另一种为物象品类的运用。运用一些普通的物象品类照片作为造型元素,营造怀旧的气氛,达到沟通的目的。有很多元素都是顺手拈来的现成之物,如毛笔、砚台、镇纸、瓷碟、筷子等,这些普通身边物件的符号内涵被挖掘并以现代视觉形式显现出来(见图15)。

(2)图形

其一指民间图形的运用。中国古代图形的内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香港出版物本土化版面中常采用民间图形作为构想,而表达方式、结构编排却充满了东洋风情或西方味道,把博大高深的中国文化及传统的工艺元素,用明快清晰的现代设计技巧,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美国的流线型等再行编排,设计出效果简洁有力而充满令人惊喜创意的作品(见图16)。其二是水墨的运用。水墨是刚柔、阴阳、虚实、缓急、天人合一的东方精神,水墨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它随意的笔触和虚实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所借鉴。香港出版物版面中常采用手绘的水墨笔触游走或穿插于不同的物体之间并形成一种浮动的空间感,而一般性的内容则以不显眼的编排来达成整体的平衡,再配合明晰而醒目的颜色组合(见图17)。

图14 运用老照片重现旧时光与历史感 (石汉瑞)

图15 运用普通物象照片营造怀旧的气氛 (石汉瑞)

图16 采用民间图形作为构想 (石汉瑞)

图17 采用手绘的水墨形成一种浮动的空间感 (靳埭强)

3.色彩

(1)黑白

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黑白是色彩中的最高境界,黑白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其高度单纯简练的语言表达画家的心声。在香港版式设计中大量可见运用对比强烈的黑白两色作为版式选色,简化色彩元素的复杂性,舒缓视觉疲劳,增强版式设计作品的视觉震撼力(见图18)。

(2)金碧辉煌

“金碧辉煌”是中国特有的高级色彩,在我国的寺院和宫廷建筑、敦煌壁画中大量可见。黑、白、赤、青、黄五色源于五行观,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强烈,能让灰暗的房间四壁生辉,如果再配以金银两色,那更是金碧辉煌。香港出版物版面中常见这种类似效果的用色,与书卷文人气浓厚的黑白用色形成两个极端(见图19)。

(3)民间用色

图18 黑白两色的运用增强版式的视觉震撼力 (石汉瑞)

图19 五色并置,效果强烈 (陈幼坚)

图20 色彩艳丽浓烈的民间传统用色 (陈幼坚)

图21 光影效果营造版面视觉焦点及特殊气氛 (陈幼坚)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色彩摆脱了等级规划的限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如在东方色彩中,“红色”最受关注,代表“喜事”和“过节”的吉祥含义,应用非常广泛。再如民间年画的色彩艳丽浓烈,脸谱艺术的用色具有象征性等。在具有本土化倾向的香港出版物版式设计中,对传统色彩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见图20)。

(4)光影

明暗对比是创造视觉立体或视觉空间的有效方法,也能产生画面视觉焦点及营造特殊气氛,利用明暗法进行创作是西方纯艺术绘画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在香港出版物版面设计中,常运用光影元素强调视觉上的变化,光线本身具有易塑性,朦胧的光使版面平添了几分柔和与神秘;强烈的光线加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单色的光使版面轻松明快;多色光使版面尽显华丽……同时,光线在形状上变幻莫测,富有极强的装饰性。光的发散与聚合、扭曲与拉伸、膨胀与收缩让它能自如地适应版面各个位置和不同效果的装饰需要(见图21)。

四、结语

作为当代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觉地寻求版式形式变化的最大可能性。香港出版物的版面设计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的各种语言、方法、风格,多元地将中国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又具“中国味”的版面设计。站在国际化的视角,我们应该重新估量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设计形象。当然,在出版物的版面设计创意上不能单单刻意寻求所谓本土化元素,而将艺术语言简单地加以“变通”成“伪本土化”,而应站在本土化的视角,根据具体个案寻找最适当的设计语言,将各类现代构成方式如版式结构的形式法则、版面编排中的网格法、欧洲的编排模式、黄金比例等融入了设计,使其自然地蕴涵传统文脉与现代美学观。

[1]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刘京莎.版面编排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刘小康.艺设术计——刘小康作品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靳埭强.靳埭强·身度心道[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

[5]陈幼坚.陈幼坚(图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版面设计版式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连环混配现象研究
声 明
谈博物馆展览中宣传物料的版面设计
浅议展览版面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市州报特刊版式创新刍议
版面撷英
澳门早中期样钞版式研究
“永安五铢”的版式及分类研究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