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与改编影像的关系

2013-08-23 08:50蔡兆蓬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助理讲师
电影评介 2013年15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原著名著

□文/蔡兆蓬,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助理讲师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长廊中,我们伟大作家们创作出众多经典文学名著,这些宝贵文学作品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孔子、庄子、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再到四大文学名著,以及现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再到当代的王蒙、王朔、张爱玲、张炜以及莫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的语文教育手段不再是以前死读书和死背书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文学名著被改编成影像作品后,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新营养,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和阐释作品。不论是阅读名著还是观看影像作品,二者都是为语文教育服务,都是促进提升语文素养,本质不矛盾。但原著和影像各有特色和侧重点,需要教育者和吸收者各自把握好、吸收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本文试图探讨在语文教育和学习成长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语文教育与观看影像的关系。

一、认真研读原著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

从文学名著到改编成影像,语文教育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那些古老的名著焕发出新魅力和新奇效。特别是我国四大名著虽然在民间通过图画或评书形式传到百姓中和语文教育中,但教育和普及功能有限。真正大幅度普及和扩大传播作品的手段还是现代影像的出现,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很多文学名著改编成影像,通过影像运用到语文教育过程中,广大学生是百看不厌。四大名著先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国学生教育成长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先后两次被改编成影像,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万人空巷的现象,全家老小围观电视,不能不说是影像给观众带来的奇迹,其巨大震撼力、深刻性和审美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给那些正在求学的广大儿童和青少年,从日常生活举动到人生观的形成,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学习和提高,基础是研读原著,这个是根本功夫。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原著读好了,读熟悉了,背诵多了,写作多了,生活体验多了,见识广了,生活阅历多了,再观看经典影像,二者交叉结合,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文学经典是作家呕心沥血的作品,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的精华。因此,阅读作品与观看影像不可本末倒置,不管视觉时代的影像多么发达,原滋味阅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不是整天陶醉影像的世界里。古人教育特别是发蒙教育强制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经》开始,这牢固的基础正是靠下功夫背诵原著得来的,这些功夫付出之后终生受益,现代语文教育也要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认真研读名著可以感知作家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精致刻画、精彩的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描写、细节安排的合理巧妙,在一字一词中可以揣摩作家创作的艰辛劳苦。当今科技的迅猛发达,让我们摆脱以前那种单一的文字教育,特别是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给语文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二、观看影像需要从视觉原理去解读

从文学名著到影像生成后,这会发生不少变化,因为这里有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劳动创作,影像在视觉上更生动、更刺激和更形象。特别是当青少年还没能力理解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丰富内涵时候,通过观看影像,提前把读者带进文学经典的广阔世界里,现代影像打造出的逼真环境以及拍摄场景的大气魄,动作技巧的娴熟运用,影像作品呈现出的悦读性、审美性是文学原著不能代替的效果。

现代青少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一些优秀学子才会认真阅读原著,不少人是懒得去专研和阅读名著的。因此,通过改编的文学名著的影像,可以让那些不喜欢直接阅读的学生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影像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让读者提前对名著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教育的效果。比如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如果直接让学生去阅读作品,由于作品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读者未必能读懂其中滋味。但通过张艺谋导演、巩俐和姜文主演的电影《红高粱》,其中抬脚、颠轿动作、在红高粱地野合的镜头,唱煮酒歌以及打日本鬼子的精彩场景,影像具体而又生动,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性和审美效果,这是文学原著不能代替的。让学生认真去多读几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大部头著作,这是难以做到的。但观看电视剧,那读者就会有兴趣得多。影像来源于名著,但融入了导演、编剧、演员等集体创作成果,特别是生动的视觉图像,那些感人动心的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六小龄童演艺的孙悟空形象,成为广大学生学习模仿的经典案例。三国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黄盖、司马昭等从文学著作到改编成影像,成为广大学生议论和模仿的对象。文学名著《水浒传》里刻画了108个英雄好汉,改编成影像之后,广大学生也更喜爱了,在观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愤愤不平,对英雄人生遭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腐败险恶的痛恨,这都让学子深深陶醉在影像世界中。文学名著从高雅之堂走到大众生活,更贴近人生的日常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传播更广泛、更深刻,我们更喜欢这些名著里刻画的英雄人物了。

三、灵活处理好语文教育与影像的关系

语文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子,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学好语文。学文学名著是基础,是根本。有人说,上帝创造了第一世界,媒体创造了第二世界。文学经典是作家“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创作出来的,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文学创作的经典之谈。影像时代的到来给语文教育带来新变革,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育重基础、下苦功夫的好办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哲学家卡西尔说,“最伟大的戏剧诗人绝非给我们一种悠闲的美,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极大的辛辣感。”(《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236页)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积极运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影像,通过对比学习,解读影像,让学生愿意接受名著,深刻感受文学名著的丰厚内涵,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基;现代影像更生动形象,倾注了导演和演员们的创作心血。总之,认真阅读名著是基础,用心观看影像是升华,二者并行不悖,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本末、基础和升华的关系,既要把下功夫把握好原著的内涵,也要善于观摩影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语文教育实践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好二者的功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服务,这是现代语文教育和提升语文素养必须走好的路。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原著名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拔牙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
日本文学名著速读(7)——『黒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