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节事小 饿死事大:闽台族谱所见妇女守节问题

2013-08-25 05:50谢国兴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族谱妇女

谢国兴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 台北)

一、前 言

中国婚姻制度与风俗习惯中的妇女贞节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极多,在台湾学界,妇女史研究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大区块。“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名言,不过宋代的妇女贞节观念在一般民庶之间并非主流文化,《宋刑统》甚至规定寡妇的亲生父母或祖父母可以强迫要守节的寡妇再婚。明清时期因旌表贞节妇女制度的建立,妇女改嫁将失去原有的夫家财产权与子女监护权,以及士大夫节烈书写文化的普及,贞节成为高度的礼教价值与理想,以致“贞节氛围弥漫”。董家遵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统计历代节妇数目,周秦至宋元为止,人数仅占1.63%,明代72.9%,清代25.47%。事实上清代对妇女贞节的表彰和提倡尤胜于历朝,郭松义统计清代旌表节烈妇女的人数随时间不断成长,从雍正年间年平均769人,嘉庆年间1167人,到道光朝年平均3122人,咸丰朝7002人,同治朝高达15837人。

地方志的列女传是“士大夫书写”表扬贞节妇女的主要场域之一,不过清代台湾的多数方志在这一方面并未见特别突出,多数聊缀数人而已,嘉庆朝的《大清一统志》台湾府部份收录稍多,计节妇16名,烈妇13名,多数为夫亡守节或殉夫者;同治年间刊行的淡水厅志(淡水厅辖今日台北县、市、基隆市、桃园、新竹、苗栗等县)是唯一的例外,收录夫亡守节之“节孝”妇女187名,包括夫亡殉夫的“节烈”20名。清代台湾开发较早,人口也多的中南部各县方志(含采访册、杂记)对守节妇女的记录并不多见,不过清代贞节观念成为传统礼教观念高度推崇的文化价值,应无疑义。道光、咸丰年间在台湾任府学训导的刘家谋有名著《海音诗》,对宁靖王五妃殉死、陈永华之女“陈烈妇”随殉夫郑克臧,以及黄弃娘、吴贞女、陈守娘等当时著名贞烈妇女等多所讴歌,是为明证。

清末台湾割让日本之际,一位曾参加乙未抗日的台南府城文士陈凤昌在其文集《拾唾》中记述了一则寓言式的《元夕烛灯》故事:“闽中某乡某大姓,元夕例迎烛灯,用两短几,结以彩绘,铺饰华丽,几上各安小烛座,锡范为之,中竖一针,插蜡烛于上。迎时烛必燃火,旌旗鼓乐,导之游行,前一烛为姑节,后一烛为媳节,盖为表扬先代节烈而设”。原来“姑”新婚数月,丈夫即死,遗腹生一子,文君新寡,有时不免欲念煎熬,遐思入幕之宾;一次暗夜将晓,燃烛已烬,妇人辗转彷徨之际,为舒压情绪而拍案自制,结果误触烛座,座针贯掌而出,血流如注,痛楚莫名,养伤经年始愈。从此不生妄念,抚孤成长,并为毕婚。年余孙子出生,不幸儿子一病不起,姑深知守节艰难,垂泪劝媳,可将小孩委其抚养,新妇年少,宜自为计。媳妇表示幼儿需乳,愿奉姑抚儿,不愿他适。姑遂示以掌痕,并将当年烛针贯掌之故事详告之;媳妇闻毕,曰:有何难!即举手向烛座一拍,针亦贯掌心出,而面不改色。后嗣媳之子弱冠入词林,显达后为母亲与祖母请旌。乡民为追念两世苦节,遂成元宵迎烛灯之俗。

这是推崇贞节理想的标准“士大夫书写”,其教化之用意至为明显。清代妇女守节固然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价值,然其实践也有不少困境,除了节妇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之外,外在制度、环境的干扰也不容轻忽,社会阶层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肆应结果。过去一般理解妇女守节问题常从社会观念与儒家文化价值理想的层面着眼,对于明清守节氛围的理解少有歧异,但对于实际生活现实例证的检视与研究并不多见。

民间妇女守节的实际例证材料之一是家谱与族谱,中国历代族谱极多,但长期受限于父权中心的社会观念限制,族谱中对妇女角色的记载与书写偏少,多数只留男系子孙名姓,女儿多不录,即有,数据也极简略,不易利用作为妇女史的研究素材。本文所利用的材料是族谱中比较少见的例外,尤其是几部编于1960年代的台湾台南地区家谱,有较丰富的素材可以统计观察,对妇女守节问题研究可能更贴近社会现实的参考视角。

二、材料说明

本文主要使用台湾地区印行的 《金门碧湖支分台湾中州陈氏族谱》(以下简称 《陈氏族谱》)、《霞阳衍派台湾台南县佳里镇番子寮杨氏族谱》(以下简称 《杨氏族谱》)、《金浦衍派台湾台南县小新营李氏族谱》(以下简称《李氏族谱》),并兼采《台南县学甲镇中洲邱氏族谱》与《盐埕林氏族谱》(以上五部族谱均为陈仁德所编)。为了对照参考,本文也将利用道光年间(1840年代晚期)编纂的泉州晋江县永宁乡(今属石狮市)《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谱》、咸丰年间编纂的晋江《玉井蔡氏长房三惟哲公派下族谱》、光绪年间重修的安溪《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的相关资料作说明。霁江高氏、玉井蔡氏及安溪黄姓的共同特色是都有不少族人移民台湾,而且族谱中妇女部分的数据较丰富可用。

中州陈氏所在之中州(今地名作中洲)为旧聚落,位于今台南市学甲区西侧“头港”与将军溪畔“头前寮”之间的沙洲上,以地形为名,境地今分属学甲区民吉里、西进里、光明里、白渚里所辖,陈、邱、林为中州三大姓,中洲陈姓迁台始祖陈一桂原籍泉州同安县金门湖前乡,1661年随明郑军队来台,其后卜居中州。

番子寮杨姓来台所居地位于今台南市佳里区(学甲区南侧),原址附近为平埔族西拉雅族旧地,故称“番子寮”。1661年(明永历15年)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第三都新安里的杨文科(1642~1723)随郑成功军队来台,后定居番子寮,之后新安里(新埯)故乡杨姓族人先后来台拓垦,早期聚居番子寮及附近北头洋、后港、潭墘等聚落,清代中期之后部分陆续外移。番子寮于1945年后设里,以拓垦者杨姓族人来自漳州海澄之故,分设漳洲里(洲为州之误,沿用不改)与海澄里,1976年台湾推动社区建设,合漳洲、海澄两里为一社区,取名新安社区,仍寓纪念杨姓族人“新安里”故乡之意。

小新营位于台南市善化区,今称小新里,与其东南方的大新营为明代军屯营盘,后为李、吴、黄、汤等姓聚居,李姓迁居小新营的始祖为李报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县十七都佛潭桥锡屋社,随郑军来台屯垦后定居。

中洲陈氏与小新营李氏由一对来台开基夫妇及子女传代而成族,杨氏则是原乡同族的76位杨姓族人(四个房系二十五支族)先后来台拓垦聚族而居。族谱的编者为同一人:陈仁德(1908~?)。陈仁德为中洲陈氏来台后的第十代,日治时期曾任职邮局,当过土地代书、庄役场(乡公所)职员、自21岁起即对查阅编纂各姓族谱甚具兴趣,并成为毕生志业。

陈仁德所编族谱最大特色为男女家族成员兼收(包括出招的男性、招婿的女性),清朝时期的资料依据祖宗牌位(神主牌)整理出家户中的夫妇姓名、生卒年月日,日治时期及战后地方政府单位的户籍数据将家户子女数据尽量补齐,包括生卒年月日、排行、过房与收养关系、婚姻纪录(有的包括结婚时间)、配偶的父母姓名(有的含居住地)等,不但是家族史,也是人口史的珍贵资料。

荷兰统治时期,台湾开始有来自闽粤两省的拓垦性移民,明郑时期继续增加,大规模的移民则发生在清朝统治台湾的前期。台湾南部地区移民较早,嘉南平原最早开发,其中又以台南市境内沿着古曾文溪两岸的三角洲平原(北门半岛)为早期农业移民的集中之地,上述陈、杨、李这三个家族的移垦是典型的代表。金门陈姓移垦的中洲位于将军溪(沤汪溪改称)的北岸,番子寮与小新营位于南岸;就东西相对位置而言,小新营比较靠近北门半岛东侧曾文溪初入平原地带,靠山近,土壤肥沃,中洲与番子寮则位于西面曾文溪下游出海口附近,土壤贫瘠,盐分甚重,生活环境较困苦。

根据族谱资料统计,1960年代时中洲陈氏繁衍之后裔 “现存户”散居台湾各地者共2,347户,其中留住中洲原始垦地附近的比例为16.66%,换句话说,三百年物换星移,(以户为计)超过80%已迁离祖居地。

番子寮杨氏家族从明郑时期陆续来台,居住地除番子寮外,还包括附近的北头洋、后港、潭墘等地,1830年代台江海埔地也吸引了不少杨氏族人前往移垦。根据1960年代杨氏后裔1220户的户籍分布地域统计,留住佳里区各里的有还有41.90%。

小新营李氏在三百年间传户较少,在1960年代初统计时有资料可稽之现存户共153户,其中尚留居小新营有102户,占66.67%,向外围自然扩充而移居善化区其它各里者8户,占5.23%。小新营地区的农耕土地条件远优于中洲与番子寮,当是李姓家族外移较少的主要原因。

三、陈、杨两家族谱相关统计与分析

以下表1为陈、杨、李三个家族几项与台湾婚姻习俗相关的统计表,其中有一些名词应先作解释。

表1:陈、杨家族的婚配与收养子女统计

表1的“核心户”指在族谱上曾出现过的“家户”,并需有夫妇作为基本条件(无论有无子女),但如果夫妇姓名均不详,无法看出其是否可能发生改节、再娶等婚姻现象者,不列入计算,不过在核心户栏之下仍以括号内数字显示所有登载于家谱上的家户总数,以资对照参考;另外,女子招婿与男子出招均列入核心户计算,女儿出嫁则不列入。

守节

依据清代律令,妇女30岁以前(不含30岁)丧夫守寡未嫁,才能称为“守节”,清初规定守节20年以上才有资格由地方官报请朝廷旌表(清代中后期年限渐有放宽)。若依此标准,中洲陈姓族人三百年间只有13人符合守节资格。若以妇女40岁以下(不含40岁)较具有生育力与劳动力条件,未再婚改嫁(或招夫)即可列入守节行列的话,则人数增为39人。

杨氏家族在三百年间符合广义守节标准的,计78人,符合30岁以下狭义标准的则有21人。在这两种族谱中,未见载有夫死随殉的烈妇。必需强调的是,即使是这两种数据比较齐全的族谱,其中仍有不少缺漏,因此所有的统计数字只能求其近似,无法绝对完整正确,以下的相关统计也有类似情形。

李氏家族的样本数较少,可不讨论。

改节

改节乃相对于守节而言,均专指从妇女的角度定义丧夫之后再婚与否。改节包括改嫁与招夫两种再婚形式,招夫专指丧夫之妇女招赘男子为夫,以与新婚女子招赘男子的“招婿”区别。这两个家族在统计期间改嫁与招夫人数共有496人(其中少数再婚一次以上,不另加计),与广义的守节者117人(狭义者34人)相比,约4.2与1之比。如果以统计期间所有家族成员都计算在内,则男子(无论新婚、再婚)出招改节妇、新娶与再娶改节妇者都算进去,则家族内有改节纪录之妇女还要再增加92人,即改节与守节人数为5.02:1(588与117之比)。

根据守节与改节中的部分较完整个人资料,可统计两者在不同时期的人数分布如下:

1700~1750年1 1751~1800年7 1801~1850年464 1851~1900年1901~1920年1921~1940年 1941年~16 22 7 14 6 15 25 33 8 71 7 77 14 4守节改节中洲陈番子寮杨中洲陈番子寮杨

中洲陈姓家族守节的人数在清末(1851~1900)的比例最高(16人),1941年后未见记录,但杨姓家族在这两个时段都相当高(分别为22与25人);改节部分,中洲陈姓在日治时期的1901~1940年间案例为清末时段的两倍有余(33人增为70余人),1941年后(统计至1960年前后)则骤降至只有4个案例;杨姓改节人数在1930年代比例最高,但1941年后的20年间则全无。

总之,从时间点的角度观察,无论守节改节,在这两个家族的案例中,看不出不同时段以不同意义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

根据清代律令,妇女丧夫三年期满方得改嫁,不过我们从表4与表5中洲陈姓妇女改嫁与招夫的案例可以看出,有数据可稽的改嫁妇女29人中,有25人不满法定三年期限即再嫁(其中16人在一年内就再度结婚),招夫的23人中,未满三年规定者有18人(其中7人在丧夫一年内即再婚),合计52人中有43人三年未满即已再婚(丧夫一年内再婚者23人)。法令徒属具文的还有另外的例证:依规定,丈夫过世,不得改嫁予丈夫的兄弟,这种基于伦理观念产生禁止收继婚的法律,在元代末期即已确定,明清两代政策未曾改变,但在实际庶民社会中仍有不少例外。中洲陈姓与番子寮杨姓家族媳妇共出现至少20个改嫁亡夫亲兄弟的收继婚案例,这还不包括改嫁先夫之堂兄弟者。在这两种族谱资料中,妇女再婚对象为亡夫同辈之族内男性之案例十分普遍。依据陈仁德所编另一份《台南县学甲镇中洲邱氏族谱》,在资料较清楚的14件改嫁与招夫案例中,即有3件是“接小叔”(参见表9)。收继婚与夫死招夫在妇女来说仍属改节,不同的是身分继续留在亡夫家族中,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财产继承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让亡夫家的烟祀得以维系。

传统父权社会,男子再娶视为天经地义,在这两种族谱记载中,男子丧妻再娶的比例平均在85%左右,再娶的对象多数为第一次结婚的妇女,有一部份是再醮的改节妇。

表2:中洲陈桂记族谱守节案例

资料来源:《金门碧湖支分台湾中州陈氏族谱》

表3:佳里番子寮杨姓族谱所见守节案例

杨慧炯杨牪杨老祈杨红蟳杨养杨来蚁杨雨水杨允潭杨荣励1940~1964(25 岁)1931~1953(23 岁)1915~1947(33 岁)1885~1918(34 岁)1833~1864(32 岁)1908~1931(24 岁)1896~1926(31 岁)1896~1936(41 岁)1926~1962(37 岁)杨水吉 1898~1926(29 岁)夫名 生卒年(享年)杨允朝 1842~1868(27 岁)杨清云 1832~1865(34 岁)1939~1933~1915~1886~1957(72 岁)1836~1902(67 岁)1908~1900~1947(48 岁)1899~1928~1897~生卒年(享年)1842~1918(77 岁)1834~1903(70 岁)姓名林楼陈芳黄盛陈阿雪吴课陈玉桂黄牙陈俚王豆唐英郑毡邱瑞26岁21岁33岁33岁27岁24岁27岁38岁35岁30岁夫卒时妻年龄27岁32岁子女数1子2子1女4子4女2子1女1子2子4女1子1女3子1子2女2子1女3子2女3子4女守节时间50年38年39年38年21年杨金树 1932~1962(31 岁)1933~郭珠月30岁 2子杨廷强 1831~1869(39 岁)1834~1892(59 岁)金勉36岁 2子1女 23年陈好 1861~1937(77岁) 杨再添 1861~1895(35岁)35岁 4子1女 42年刘砂 1896~1958(63岁) 杨在根 1891~1923(33岁) 28岁 1子 35年林月理 1930~ 杨朝汉 1928~1957(30岁)28岁 1养子1女李癸妹 1913~ 杨昭鉴 1912~1945(34岁)33岁 3子1女蔡丽月 1934~ 杨联对 1937~1963(27岁)30岁 3子黄妁 1858~1940(83岁) 杨呆 1858~1882(25岁) 25岁 2子 58年苏沙 1905~ 杨丁添 1902~1940(39岁)36岁 2子3女林叶 1890~ 杨祯 1882~1920(39岁) 31岁 3子吴柿 1781~1905(125岁) 杨一改 1780~1814(35岁) 20岁 3子 91年王绒 1817~1867(51岁) 杨途 1816~1847(32岁) 31岁 2子1女 20年林领 1865~1945(81岁) 杨府 1861~1901(41岁) 37岁 3子3女 44年*换 1908~ 杨水石 1905~1946(42岁)39岁 3子6女林意 1866~1929(64岁) 杨标 1864~1903(40岁) 38岁 2女 26年梁葱 1850~1909(60岁) 杨秉 1843~1885(43岁) 36岁 2子 24年邱等 1898~ 杨连池 1887~1932(46岁)35岁 3子4女谢金凉 1815~1885(71岁) 杨同 1813~1842(30岁) 28岁 2子 43年陈好寿 1847~1907(61岁) 杨琼环 1840~1880(41岁)34岁 1子1养子 27年邱软 1869~1925(57岁) 杨* 1868~1896(29岁) 28岁 2子2女 29年郭签 1894~1952(59岁) 杨西 1893~1918(26岁) 25岁 1子1女 34年王绒 1817~1867(51岁) 杨途 1816~1847(32岁) 31岁 2子1女 20年陈粘 1844~1884(41岁) 杨份 1839~1877(39岁) 35岁 2女陈仙* 1912~ 杨万禄 1909~1945(37岁)34岁 3子2女吴勉 1843~1898(56岁) 杨廷俊 1839~1878(40岁) 36岁 1子徐观 1912~1953(42岁) 杨子津 ? ~1939 28岁 1子3女 14年周蕋 1850~1921(72岁) 杨乞 1850~1879(30岁) 30岁 4子 42年邱*便 1927~ 杨春长 1920~1962(43岁)36岁 2子2女陈去 1842~1902(61岁) 杨漳好 1836~1875(40岁) 34岁 1子 27年李寸 1916~ 杨灯类 1912~1952(41岁)37岁 3子2女林泰 1805~1891(87岁) 杨救 1797~1838(42岁) 34岁 2子 53年

资料来源:《霞阳衍派台湾台南县佳里镇番子寮杨氏族谱》

表4:中洲陈姓妇女改嫁案例

生卒年生卒年姓名夫卒时妻年龄先夫育子女数夫名结婚年再婚年代(年龄) 新夫名 备注黄牙 1891 1909.1.30陈额 1882~1923 33岁 2子 1924(34岁) 邱捆助吴沾 1827~1895 陈寄 1825~1845 17岁 无 1850s 陈宜邱银 陈嘉 1861~1903 1900s王铨 1876~ 1898.12.29陈长 1855~1904 28岁 无 1890s林冷 陈东 1865~1889 无 1890s刘猜 1870~ 1890.4.1 陈水 1865~1907 3子 1909(40岁) 吴八谢鸟毛 1886~ 1907.7.16陈串 1882~1918 33岁 无 1919(34岁) 林清连 改嫁小叔黄勤 1898~ 1917.4.19陈邻 1895~1921 24岁 无 1922(25岁) 陈鹅 改嫁小叔吴轻 1845~1900 陈亏 1843~1865 22岁 1子 1860s 陈赐王葱 1887~ 1905.3.9 陈石 ?~1913 27岁 1子 1910s(32岁) 邱不王玉 1912~ 1930.11.10陈院 1901~1931 20岁 无 1930s王素 陈棕 1869~1897 1子 1900s李嫌 1905~ 1926.6.5 陈风 1895~? 2子1女 陈丁福吴绒 1875~1915 1891.2.18 陈番 1子 1905(31岁) 邱连成吴氏 陈安 1874~1904 2子 1900s吴险 1896~ 1917.12.8 陈慷慨 1896~1928 33岁 2子 1929(34岁) 谢潭林谢榴 1897~ 1920.8.21陈能 1883~1923 37岁 2子早夭 1924(28岁) 陈荣太李碖 1873~ 1886.12.4陈全 2子 王宽见翁氏 1887~ 1904 陈磨 1873~1914 28岁 1子 1915(33岁) 陈涂皮 改嫁小叔吴鸳鸯 1888~ 1910.6.8 陈屋 1873~1915 28岁 1910s 陈手环侯笑 陈乌砰 ?~1897 1900s 王寸沈金莲 1929~ 陈惠德 1929~1951 23岁 1女 1950s蔡绵 1888~ 陈康熙 1887~1915 28岁 1子1女 1916(29岁) 李纂王罕 1895~ 1910 陈岩(招婿)1879~1921 27岁 2子 1923(29岁) 蔡哮罗乳 1896~ 1915 陈粮 ?~1919 24岁 1922(27岁)吴红杮 陈赛 ?~1901 1910 改嫁(堂兄弟)赖贪 1903~ 1920 陈縳 1892~ 2子 改嫁(堂兄弟)洪西 1891~ 1909 陈抄 1886~1915 25岁 1女 1921 陈成?陈出 1820~1850 无 1850s?陈春 1925~1888 1子 1890s王格 1886~ 1905 陈梏 1877~1922 3子 1925(40岁) 陈芳禄庄香 1910~ 1930 陈荫 1906~1931 22岁 无 1930s 陈锦盛林受 陈福 1871~1928 1子 1930s?陈翁 1825~1875 1子 1870s郭菜 1911~ 陈惠安1911~1937 27岁 1930s?陈郁 1809~1851 1850s蔡绸 陈董 1813~1865 1子1女 1860s黄色 1881~ 1904 陈檨 ?~1914 34岁 4子 1915(35 岁) 李进蔡氏 陈协 1882~1914 1910s杨断 1895~ 1910 陈才瓦 1891~1931 37岁 2子 1930s曾湏 1968~ 陈种 1915(48岁) 刘存李凤 1901 1916 陈便 1893~1925 25岁 无 1926(26岁) 马清同

资料来源:《金门碧湖支分台湾中州陈氏族谱》

表5:中洲陈姓妇女招夫案例

生卒年生卒年姓名夫卒时妻年龄前夫育子女数夫姓名结婚年改节年代(年龄) 新夫名 备注陈获 1907~ 1925 王念 1902~1929 23岁 无 1931(25岁) 王格 招婿后招夫庄敬 1892~1927 1910 邱地 2子 1922(31岁) 陈天来黄亦 1884~ 陈惠(招婿)1879~1911 28岁 3女 1915 萧神周香 1808~1850 陈罗 1801~1836 39岁 1子 1840s 林姓蔡纱 1833~1902 陈快 ?~1888 56岁 3子 1890s 黄益吴菊 1864~1921 1884 陈丙寅 ?~1887 24岁 1子 1890(27岁) 黄全庄扭 1884~ 1897 陈谨 1884~1903 20岁 1子 1905(22岁) 陈宗吾周痛 1907~ 1929 陈文士1904~ 1女 陈才瓦黄砚 1882~ 1902. 陈昺 1882~1916 35岁 2子1女 1918(37岁) 罗望李贵 1861~ 1877 陈慐 陈髸曾美 1896~ 1913 陈远 5子 1920s 陈战林银 1875~ 1891 陈由 2子 1908(34岁) 杨狮陈蛮 1897~ 1920. 刘冬 1893~1923 27岁 1子 1920s 黄帆 招婿后招夫李脉 1873~ 1891 陈宽 1子 陈宝郭玉兰1911~ 1928 陈胡 1892~ 2子2女 陈坑生黄来 1871~ 1887 陈猪 1896(36岁) 陈葛生吕连治 陈旺藤 1900~ 1926吴灰 1868~ 陈定 1860~1893 26岁 1女 1890s 陈砰 招夫(堂兄弟)谢能 1857~1944 1900 陈赛 1856~1878 22岁 过房子 1883(27岁) 陈宽郭玉 1893~ 1912 陈敏 1892~1929 37岁 2子2女 1931(39岁) 庄篙郑受 1892~ 1911 陈连子 1891~1926 35岁 2子 1929(38岁) 王旺邱员 1957~1924 陈继 1子 1877(21岁) 周方庄取 1976~ 1894 陈和 1868~1909 34岁 1子 1910(35岁) 黄栏郭痛 1890~ 1916 陈代 1890~1921 32岁 1子 1920s 林金吴赤 1895~ 1911 陈情 1893~1918 24岁 1子 1927(33岁) 陈水 招夫(堂兄弟)黄剳 1905~1928 1922 陈在 1894~1927 23岁 1子 1928(23岁) 陈松 招夫(堂兄弟)李绸 1869~ 1892 陈翁 2子 张景郭缓 1865~1919 1881 陈类 陈荣 招夫(堂兄弟)庄桃 1905~ 1926 陈云 1900~ 陈收郭边 1876~ 1893 陈潜 1子1女 1911(36岁) 黄毯1850~1900?陈中 1900s 翁某王串 1908 陈丁赞(招婿) 1子 1925 陈大目王千存 1888~ 1905 陈乌笔 ~1914 27岁 3子 1915(28岁) 陈丁赞杨香 1892~ 1909 陈食廪 1子 1921(30岁) 庄园郭叶 1865~1929 1887 陈于(九) 无 1896(32岁) 陈心(九)侯边 1915~ 1931 陈丙 1906~ 2子 1931 陈记(十)李刘 1871~1941 1891 陈知母 1869~1903 1子 1906(36岁) 邱清荣刘绸 1928~ 陈连成1918~ 1925 黄树林洪简 1893~1928 1910 陈尾(九)1890~1918 26岁 1子 1920s 陈开周李熟 1870~ 1891 陈树 ?~1903 34岁 1子 1905(36岁) 陈斟王市 1930~1891 陈荖 1821~1856 27岁 1子 1850s 许闹?~1907 1876~吴蜜33岁 1子陈札1902 1910s 陈矮

资料来源:《金门碧湖支分台湾中州陈氏族谱》

表6:中洲陈桂记族谱所见男子再婚娶、出招改节妇案例

表7:中洲陈桂记族谱所见男子新娶、出招改节妇案例

表8:佳里番子寮杨姓族谱所见招夫与改嫁案例

资料来源:《霞阳衍派台湾台南县佳里镇番子寮杨氏族谱》

表9:中洲邱姓族谱所见守节与改节案例

表9:中洲邱姓族谱所见守节与改节案例

在台湾移垦社会时期,寡妇守节的前提是经济上不虞匮乏,因此只有少数地主士绅的家庭才多见节妇,大多数的妇女在丈夫亡故后都会再醮,确实是“失节事小,饿死事大”的深刻现实。以广义的守节定义,中洲陈氏为 9.70%(39÷(39+363)),番子寮杨氏为 31.97%(78÷(78+166))。换句话说,地处贫瘠盐分地带的中洲陈氏、番子寮杨氏平均20.84%守节,近80%的妇女是无法守节的。

以中洲陈氏家族为例,1945年战后曾担任台南县议会议长的陈华宗家族就有8个守节案例(约五分之一)。 陈华宗(1904~1968)为来台第十世,其高祖父陈九(1801~1866,第六世)为乡绅,在学甲建学堂训子弟,救苦恤贫,望重乡里;陈九传二子:陈银、陈濑;陈银37岁过世,其妻黄梗34岁守节;陈银长子启明,“兴建铳楼协助治安,崇亲睦族”,启明长子望云,“一生为善,在台南水仙宫讲圣儒,对清贫寡妇月给四元资助之”;望云大弟憨赛,妻黄锦,为养媳,憨赛早亡,黄锦24岁守节,育一子少卿,“给中洲、旧埕、北门、蚵寮、将军贫困者棺木甚多”;陈少卿娶黄头(艳娘),艳娘23岁(1918年)即亡,1920年再娶李满治,一年半后纳妾周绒鸡,1935年少卿亡故(41岁),李满治38岁,周绒鸡34岁,均守节。少卿生七子,一子早夭,一子出养,五子陈益辉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六子陈益焕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望云二弟憨番,育二子陈荣华、陈华宗,荣华27岁亡故,其妻林敬守节;华宗留学日本,1931年立正大学史学系毕业,1932年返台,曾任日治时期学甲庄长,建树甚多,1945年台湾光复后任嘉南大圳主任委员、台南县参议会议长、台南县第一至第

四届县议会议长,1965年当选省议员,1968年11月在台北因车祸丧生。(参见图一)

图一:陈九一族世系简表(*表守节)

陈望云长子陈土受(1887~1917),号扬宗,享寿仅31岁,其妻郭忍31岁守节,收养一子陈益錱(益茂),益茂曾任学甲乡长、台南县议会议员。陈九次子陈濑生四子,一子早夭,长子陈启集之孙陈庆祥为学甲农会理事长、乡调解委员;次子陈墙(1857~1893)37岁亡故,其妻林并守节45年;陈墙之弟陈阿呆(1872~1953)在日本接收台湾时,曾参加台湾民主国抗日军事行动,日治后任学甲庄长、中洲信用组合长(理事主席)。

杨氏守节的家族可以杨同观一支系为例。杨同观(1813~1842)30岁身故,其妻谢金凉(1815~1885)守节43年。同观生二子,长子24岁亡故,未婚,次子琼环(1840~1880)享寿41岁。琼环身故时,其妻陈好(1847~1907)34岁,守节27年。琼环生一子杨唱(1868~1896),娶邱暖(1869~1925),生二子杨德春(早夭)、杨西;杨唱29岁亡故,时其妻邱暖28岁,之后守节近30年。琼环另收养族亲杨昭铨第五子杨榜为子(过房子),杨榜(1874~1944)娶妻、妾各一,生六子四女,三子杨加兴(1914~)日治时期毕业于台南师范,加兴两子一为硕士学历,一为医生,其家族在1960年代谊属上流社会。杨西(1893~1918)娶郭签(1894~1952)为妻,生一子财宝、一女敏昭,杨西26岁亡故,其妻郭签25岁守节,寿龄59。郭签子杨财宝(1916~)曾任佳里镇镇民代表,子女出生于日治后期,光复初期均受高中教育。杨同观一房似有寿龄短的家族遗传因素,连续五代单传,前四代寿命均介于20岁至40岁之间,而且前四代均守节,第三代的养子可以纳妾(足见经济能力不差),第五代出任镇民代表(乡绅),儿孙辈能受高等教育,可见自杨同观起始六代之间家庭经济情况应属殷富。(参见图二)

如同陈九、杨同观两家族传了六七代仍然族大家富者毕竟是少数,社会中更多的是贫困的普罗大众。下面是几个足以反应当时社会现象的再娶、改节案例。

潘韮为七股乡海埔地土名七十二份(竹桥村)民女,原嫁佳里兴(佳里镇)黄顶为妻,1902年生一女黄绸,黄顶旋亡故,1905年潘韮改嫁已丧妻之中洲陈考(1874~1927);女儿黄绸随母亲嫁入陈家当童养媳,成年后于1920年嫁给继父陈考与前妻所生儿子陈义,乡人谓其为“母女嫁父子”;黄绸与陈义生二子(抄烦、抄鲁,抄鲁后送人为养子),1928年陈义亡故,黄绸改嫁移居屏东南州乡的中洲陈姓族亲陈铁(实为同居),再生一子。

番子寮杨氏则有父子配母女的事例。杨隆(1865~1933)娶童养媳黄贤(1873~1895),无出,贤殁,杨隆入赘于陈蜜(1863~1920);陈蜜原嫁杨化(1861~1895),生一女杨清、一子杨奢(另一子早夭);杨隆出招陈蜜后,生二子杨杞、杨角及一女杨血;1920年陈蜜亡故,杨隆(继父)带着杨奢(前人子)一起入赘南势寮刘爱、陈色母女(刘爱丧夫),时人谓“父子配母女”也。这个案例杨隆结三次婚,后两次是“出招改节妇”,陈蜜与刘爱则是“夫死招夫”。

在当时的农村社会,穷人家的男子出招比女子招婿的比例还高,妻子死后男子出招丧夫的改节妇女之事例,在这两个家族中至少有39例,这些主要是经济因素使然。

四、三种泉州族谱案例分析

《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谱》最早修于康熙庚辰年(1700),原称《安平高氏族谱》,后经多次重修,改称《永宁霁霞高氏族谱》,乾隆41年重修,改称《霁江三房第六支谱》,道光24年再度增修,称《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后巷派房谱》。该谱从三房六支祖高耳顺(永宁第三世)记录起,到第五世才有明确生卒年可考,如“高君奕”生于明嘉靖戊子年(1528),卒于万历甲辰年(1604)。不过谱中明代的许多“祖先”生卒年资料并不完整,许多人只有月日而无年代,第七世以下才渐详实。其七世祖高志显(1624~1676)开始渡海来台湾,志显有两位妻子,洪氏丙子年(1626)生,卒于丁酉年(1657),陈氏生于丙子年(1636),卒于己卯年(1699),均葬在台湾柴头港(今台南市永康区及北区交界处)。从1600年前后起算,到族谱所载1840年代末为止,240年间“核心户”可考者373户(部份族人迁台仍有明确家户资料,部份则仅有个人姓名,无法列入家户数计算),其中守节者11人(40岁以内丧夫而不改嫁),改节者43人(其中5人在台湾),变节者3人(其中1人在台湾)。变节之定义,族谱中并未说明。详细统计表参见表10、表11。

图二:杨同观系谱图(*表守节)

守节妇女10人(其中第11位高启贵之妻李氏是否守节,因值编谱结束,无法确认),占符合广义守节定义之丧偶家庭数(56)的17.86%,改节(及变节)者占82.14%。在上述56个家户之外,出现三个高姓家庭男子出招(入赘)的纪录,其中有两家是在台湾的高姓族人。招赘婚在清代台湾十分常见,福建内地相对显然少的多。由于数据不足,无法从家谱中得知改节的详细型态(如改嫁年龄、对象、有无招夫等),但整体而言,泉州霁江高氏族谱的妇女守节与改结案例,跟台湾陈、杨两种家谱的统计结果是可以相呼应的。

表10:《泉州霁江高氏族谱》所载守节妇女一览表

表10:《泉州霁江高氏族谱》所载守节妇女一览表

表11:《泉州霁江高氏族谱》所载改节妇女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谱》另行整理。

玉井蔡氏长房三惟哲为蔡氏玉井房第七世祖,这一支系原住晋江东石镇,其子蔡尔辰生于万历戊寅年(1578),卒于顺治甲午年(1654),清初开始不少族人迁移台湾,其中第11世蔡继昭的后代迁往台湾嘉义布袋镇,来往两岸之间营商,并在布袋经营鱼塭有成。其族谱所载守节与改节案例不多,无法作为统计分析之样本,暂录存参考。

表12:玉井蔡氏长房三惟哲派下族谱所载妇女守节、改节一览表

《二房参罗镇黄氏族谱》所载黄氏家族为泉州紫云黄氏的支系,据其谱系所载,其开基祖守恭公在唐代垂拱年间自河南光州固始来泉州任官,传四子,长子居南安,次子居惠安,三子居安溪,四子居同安。本谱系居今安溪县参内乡罗内村的支系所编,成书于光绪丙戌年(1886,光绪12年)。此一房系户口众多,明清两代存不少族人移居海外,包括南洋及台湾。本文利用该族谱之资料所作统计,始于第12世(约明万历年间),迄清末光绪年间约260年。以本文广义守节标准,有数据可稽者,共有守节妇女322例,以狭义(30岁以下丧失守节)标准,则有136例。改节妇女共有395例。守节妇女占44.91%(322÷717),改节妇女为55.09%。此一黄姓家族因有不少族人移民海外,有些一去无音讯,部份妇女因此不得不改嫁。由于黄氏守节·改节妇女共计713人,为节省篇幅,此处暂不附录其详细个人资料。

根据本文所处理的台湾陈姓·杨姓家族及褔建泉州高姓·黄姓家族的基本数据,可将数据较齐全的例证综合统计,如下列三简表,作为观察妇女年龄·子女数与改节·守节之间关连性的参考。从中可以看到一些讯息:台湾陈姓家族的丧夫妇女年纪愈轻者(29岁以下),改嫁此例较高,相反的年纪愈大者(30岁以上)坐堂招夫的比例较高,杨姓也有类似情况。守节方面,陈·杨·黄三个样本数较多的家族均显示29岁以前守节较少(年轻较容易改嫁),30~39岁守节的人数较多,两者大约是四与六之比。在育有子女数与是否守节或改节的关连性方面,从统计数字看来,子女数愈少愈容易改嫁,此乃人之常情,但在守节方面,有两个儿子的妇女跟只有一个儿子的比较,守节人数比例相差有限,可见子女多寡跟守节与否的相关性似乎较小。

妇女年龄与改节之相关性统计表

妇女年龄与守节相关性统计表

妇女育子女教与守节、改节相关性统计表

五、小 结

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说:“昔伊川(程颐)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一般探讨明清以来妇女守节问题者,基本上多从社会整体性、传统儒家文化支配性的角度着眼,较少顾及地区性与社会经济与生活型态差异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一方面,社会贞节气氛弥漫,节烈人数似乎随时代增加,另一方面,1776年纂修的漳州府志却也有“死一夫易一夫,俗固常耳”的说法。谢重光研究闽西客家地区的结论是寡妇再嫁的情况相当普遍,跟家谱凡例往往套用儒家伦理价值开宗名义宣扬妇德,是既矛盾又现实的存在。根据本文所观察福建与台湾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几个家族资料,改节妇女的比例分布从55%到85%,总之守节者较少,改节者较多。妇女守节问题主要是受经济与生活现实所制约,都市化程度较高的文教发达地区与艰困的乡野农村必然不同,台湾在清代农业移垦社会型态时期,多数地区恐怕较少贞节氛围,更多的是移民在艰困环境中,既要改善生活又要传承烟祀的生命本能才是最高原则,守节旌表的荣誉与利益对多数人来说过于遥远,“知经识理”是衣食足之后才能讲求的事,丧夫未及法定期限三年即改嫁者高达八成,经济与生活压力之严峻可以概见。“接小叔”之案例亦非少见,所谓礼不下庶人,往往是法令与现实脱节,自古已然。即使在定居型态较久远,传统伦理教化已深入的福建原乡,妇女守节问题恐怕仍有许多重新探讨空间。本文利用的族谱资料所作初步统计与粗浅分析意义在于提供不同观察与思考角度,未来仍需要更多家族个案与不同区域样本的深入解读比较。

注释:

[1]有关西方学界对明清妇女成果的介绍,参见罗溥洛(Paul Ropp):《明清妇女研究:评介最近有关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译),载《新史学》,2卷4期,1991年12月。国内研究参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年刊)各期之讨论。台湾有两本以妇女守节为主题的代表性硕士论文,一为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原为1996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6月以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06号出版;二为张孟珠:《清代贞节的实践及其困境》,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2]柳立言:《浅谈宋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载《新史学》,2卷4期,1991年12月;张彬村:《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问题》,载《新史学》,10卷2期,1999年6月。

[3]张孟珠,前引文,页13~50。清代妇女贞节议题研究可参考Susan Mann(曼素恩):《从宗族、阶级和小区结构来看清代寡妇》,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201~219。

[4]董家遵:《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载《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页579。《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康熙朝的清代初期,故收录清代节妇资料不多。

[5]郭松义:《清代妇女的守节和再嫁》,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页 124~125。

[6]“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台湾方志,《淡水厅志》,卷十,列传,列女、节孝、节烈。

[7]赖丽娟:《刘家谋社会写实诗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页377~380。

[8][9]陈凤昌:《拾唾》,收在《鲲海粹编》,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印行,1980 年 3 月,页 19,页 19~20。

[10]这三种族谱收在陈支平主编:《闽台族谱汇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36、40册。

[11][13]黄文博:《南瀛地名志》,载北门区卷,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8 年 5 月,页 53~61,页 277~279。

[12]陈仁德编:《霞阳衍派台湾台南县佳里镇番子寮杨氏族谱》(以下简称《杨氏族谱》)。

[14]陈仁德编:《李氏族谱》,谱系表,页 1。

[15]陈仁德编:《杨氏族谱》。

[16][17][18]谢国兴:《农业社会时期台南地区的移民、婚配与社会流动》,载《走向近代:国史发展与区域动向》,东华书局,2004 年 12 月,页 459、460。

[19]雍正朝规定“年逾40而殁,守节已越15年者”,同治年间守节6年以上身故者,均可旌表,不过重点均针对已身故者。

[20]中国边区移民社会可能因男多女少,性比例失衡,收继婚现像较多,参见郭松义:《清代的寡妇转房》,载《清史论丛》,1999 年号,2001 年 5 月,页 401~413。

[21][22][23][24]陈仁德:《陈氏族谱》,页 173,页 174~176,页 148、153,页 330、338。

[25][26][27]陈支平主编:《闽台族谱汇编》,第 40 册,页 291~301、336,页 338,页 365、389。

[28]其家族商业土地文书等经整理,即蔡书剑策划,蔡长安编著:《东石源利族人徙台货殖书契》,收入晋江文化丛书第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29]转引自张彬村:《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问题》,页60。

[30]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页159。

猜你喜欢
族谱妇女
写在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加强族谱档案工作 丰富乡村历史文化
当代妇女的工作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