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估

2013-08-28 04:27吕建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4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胃肠道

吕建国

胃肠道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如何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目标。本文回顾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KPS在60分以上,血象、心、肝、肾功能均正常。将全部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2~78岁,中位年龄68.2岁;其中胃癌12例,结肠癌14例,直肠癌2例,其中已手术19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3~77岁,中位年龄67.8岁:其中胃癌14例,结肠癌10例,直肠癌4例,其中已手术患者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 2 h,dL;5-FU 250 mg/d,静脉滴注,dl~5,21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人参5 g、白术10 g、薏仁30 g、茯苓10 g、扁豆10g、砂仁 3 g、陈皮 10 g、姜半夏 10g、麦冬 10 g、炒麦芽 15 g、炒谷芽15 g、佛手10g、三棱10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马齿苋30 g。上药水煎300 ml,早晚2次分服。

1.3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CR):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无新的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病灶<治疗前50%,持续4周以上无新的病灶出现;稳定(SD):病灶缩小<治疗前50%或增大<25%;进展(PD):病灶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CR和PR均判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采用KP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1],其中生存质量改善为增加10分,生存质量降低为下降>10分,其余为稳定。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增加7例、稳定17例、降低4例;对照组患者的KPS评分增加4例、稳定13例、降低11例。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半个世纪,5-氟尿嘧啶一直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主要药物,后来发现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疗效,加强了氟脲嘧啶的抗肿瘤作用。于是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便成为胃肠道肿瘤最常用组合。然而化疗药在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的同时,也会破坏患者正常的组织细胞及脏器的生理功能。而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够提供机体抵抗力,从而抑制肿瘤,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症状体征,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还能通过正气扶助后,提高对抗肿瘤药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3]。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西医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肠道肿瘤,可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胡爱群.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72-73.

[2]周爱珍,王在意.参苓白术散治疗消化系疾病概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121.

[3]费燕华,王南瑶.参苓白术散对胃癌术后患者化疗药物副作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2009,30(3):38.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胃肠道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响应面法优化七味白术散总苷提取工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