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2013-09-04 05:57左甲历
体育科研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新闻学导师

左甲历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文化、体育等一系列产业的大力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体育不再仅仅意味着强身健体,它开始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欣赏体育赛事、关注体育新闻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他们的优异表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促使国人更加热爱和关注体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对体育新闻信息的需求量,从而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创办体育新闻专业的雏形——体育新闻写作班,以满足市场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这也标志着体育新闻教育的出现。随着人们对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新闻本科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体育新闻教育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此外,体育新闻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它的创办对于学科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从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当下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发展现状,找出问题,探索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发展前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基于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域分布、办学现状等因素考虑选取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以及西安体育学院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对4所学校的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1)学生问卷主要调查研究生的基本信息、考研动机、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课程评价、择校因素、择师因素等。问卷共发放158份,回收111份,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是70.2%和98.2%;(2)导师问卷主要调查导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择生因素、课程评价等。问卷发放22份,回收17份,回收率达77.2%,且全部有效;(3)教学管理者问卷主要调查各培养单位的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问卷发放4份,全部回收且有效。(4)已毕业学生问卷的调查内容除了包括学生问卷的问题之外,还涉及就业状况等。共发放20份,回收14份,回收率达70%,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2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

相比欧美国家,新闻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尚短(1 7世纪,德国一些学校开设报学课程,标志着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端[1])。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开设,标志着我国新闻学教育研究的诞生[2]。1985年,体育新闻教育的雏形——体育新闻写作班成立于上海体育学院,并在1989年成立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专业;19 96年,成都体育学院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开办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并自200 5年起开办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本研究将根据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办学条件、办学特点、办学现状等因素将其分为3个时期:探索期(1996-2004年)、初始期(2005-2009年)、发展期(2010年至今)。

2.1 探索期(1996-2004年)

作为新闻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体育新闻学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1989年成立体育新闻专业以后,体育新闻专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1996年,成都体育学院依托其体育史研究所的雄厚实力,在全国首次正式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硕士研究生,至此拉开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序幕。在这一时期,成都体育学院(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先后开办了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同时,这也是为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创办在摸索经验,探索道路。

2.2 初始期(2005-2009年)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开办,为体育媒体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在业界取得了不错的口碑。经过8年时间的探索,在办学理念、教学计划、学科基础理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为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的创办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创办时机已成熟。2005年,成都体育学院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评审,批准设立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硕士授予点;2006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二家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创办,是体育新闻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对教育学、新闻学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下招收体育新闻传播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2.3 发展期(2010年至今)

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3个层次进行设置。而新闻学(二级学科)则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因此,取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成为体育新闻学的努力方向和目标。2010年,成都体育学院取得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实现了体育新闻学科建设的一大突破。这不仅仅是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意味着体育新闻传播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

经过探索期、初始期的发展,体育新闻教育事业正在一步一步趋于完善,同时,体育新闻学教育发展相当迅速。纵观其发展历程,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力量不断强大,教学实践设备较为齐全。

3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3.1 办学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本研究将从地域分布、办学形式、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考察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现状。以上4个因素中,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通过宏观、微观层面的结合,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现状。

3.1.1 地域分布及办学点

目前我国共有10所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且都集中在体育院校中,多居于经济发达地区(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我国1 0所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TableⅠ Ten Units for Cultivating Sports Journalism Postgraduates in China

从10所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域分布来看:8所位于中东部地区,两所位于西部地区,而且所有学校都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由此可知,体育新闻教育的发展,和该省市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其地域分布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点的分布相似:东部强且集中,西部弱且少。各个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条件、科研水平等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1]。

3.1.2 办学形式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培养形式有两种:(1)在新闻学下进行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2)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进行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虽然二者都是以培养体育新闻研究生为目的,但是在培养方案、招生条件、课程设置及学分、学制与学位授予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3.1.2.1 培养方案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新闻学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则是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培养方案为蓝本。

3.1.2.2 招生条件

比较而言,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的考研分数、单科分数要求等均要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下的体育新闻方向的研究生招生。

3.1.2.3 课程设置及学分

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新闻学专业基础课只涉及新闻学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则通常要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课程。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要比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的学分高4~6个。

3.1.2.4 学制与学位授予

(1)新闻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为3年,对于毕业合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文学硕士学位;(2)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学制同样为3年,对于毕业合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3.1.3 办学规模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开办以来,办学规模基本一直在处于扩张状态。从招生人数的变化中就足以看出办学规模的扩张态势,但是专业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却相对匮乏。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创办以来,招生规模基本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以上海体育学院(2002-2010年)和北京体育大学(2005-2010)的招生人数的变化为例]。

图1 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研究生招生数量Figure1 Number of the Enrollment of Sports Journalism Postgraduat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招生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有:(1)市场需求。不断发展的体育媒体需要大量的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2)师资队伍建设。雄厚的师资队伍保障了招生规模的扩大;(3)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增加。但是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新闻研究生近几年的招生略有下降,原因是:(1)学校控制招生规模,严抓教育质量;(2)学校内部不同专业的招生数量相互调整所致。

3.1.4 师资队伍

本研究将从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科研能力、导师作用等方面对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

3.1.4.1 年龄结构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为:“36~45岁”占44%,“46~55岁”占25%,“56岁以上”占3 1%。

35~45岁年龄段的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力非常旺盛,创新意识很强[4],他们是整支队伍的主力军,有利于保持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不断吸收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知识理念;“46~55岁”的导师则在师资队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56岁以上”的导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能够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有助于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但是,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导师队伍有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及时吸收年轻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保持师资队伍的合理、健康。

3.1.4.2 专业结构

研究生阶段,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问卷反馈,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背景的构成主要是:文学(35%);新闻传播学(29%);体育人文社会学(12%),此外还有物理学、体育学等学科背景的导师。

鉴于体育新闻学的专业性以及学科属性,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导师专业结构配置,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其他学科背景为辅,从而有利于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研究生培养。

3.1.4.3 学历结构

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导师在某一学科的知识水平及学术造诣深度,是量化导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学历结构由博士学历(47%)、硕士学历(27%)、学士学历(18%)构成。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导师遴选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学历、职称作为唯一的标准,更要结合学科性质破格遴选特殊人才。

3.1.4.4 职称结构

在我国,只有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一般而言,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职称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即以教授(或同等级别)作为学科带头人、副教授(或同等级别)为主的师资队伍。调查问卷显示,我国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组成为:正高职称为47%,副高职称为53%。

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比例相差仅有6%,差距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由于在整支队伍中,56岁以上的导师比例较大,年龄与职称的评定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外聘导师职称高,加大了正高职称在整个职称结构中的比例。

3.1.4.5 科研能力

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将导师发表论文数量、基金项目、是否核心期刊、被引频次、获奖情况等方面对导师的科研能力进行考察分析(注:本研究中导师的科研能力的评估数据均源自中国知网,截止日期为2012年9月30日)。

(1)论文发表数量

论文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校导师的科研能力。影响论文发表数量的因素主要有:首先,导师的工作年限。导师的工作年限与发表论文数量成正比。其次,科研能力。导师的科研能力强,发表的论文也较多。再次,导师的工作重心。此外,分析整个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导师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图2是4所学校的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的基本反映。在4所学校的导师所发表的论文中,不只是新闻传播类的论文,还包括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论文(见图3)。

如图3所示,4所院校导师的科研成果中,新闻传播学论文与其他文章的数量相当。主要原因是: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有部分导师是从其他学科中引进的,其研究重心是由其他学科逐渐转向新闻传播学,降低了新闻传播学在整体科研成果中的比例。

图2 4所学校导师发表论文数量统计Figure2 Number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by the Tutors of the 4 Universities

图3 新闻传播学学论文与其他类论文数量Figure3 Number of the Articl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Articles

(2)核心期刊

本文将统一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分析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

由表2所示,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论文数量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较多。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比例要低于4所学校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①论文数量多;②年轻导师较多。

表2 论文总量及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Table Ⅱ Total Amount of the Theses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综观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成果,主要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G8)、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G20/21),同时还有发表在包括综合性核心期刊、电影电视类艺术核心期刊等。

如图4所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约有73.2%的科研成果发表在G8类核心期刊上;17.8%的论文发表在G20/21类核心期刊。相比,前者比后者高出55.4%,4倍有余。究其原因:首先,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背景有关。其次,与导师的科研内容相关。

图4 体育类核心期刊、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及其他学科核心期刊Figure4 Core Journals of Spo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Subjects

(3)基金项目

我国的课题/项目基金级别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另外,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导师、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设置校级基金课题。在本研究中,“校级基金资助课题”将不统计之内。

如图5所示,从国家级到厅局级的基金项目呈递减态势,意味着基金项目级别越高,越难申请,对导师的科研能力的要求越高。就数量而言,上海体育学院最多,成都体育学院次之。就基金级别而言,成都体育学院以5个国家级基金项目独占鳌头。上海体育学院则在省部级和厅局级基金项目的数量上遥遥领先。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上海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上海市的体育科研经费充足。

图5 4所学校导师获得不同级别的基金项目的数量Figure5 Number of the Different-level Foundations Obtained by the Tutors of the 4 Universities

(4)被引频次

文章的被引频次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导师的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中国知网”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科研论文在总被引频次、单篇最高引用数、新闻传播学单篇最高引用数上,均要远高于其他两所学校。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的师资队伍较为雄厚,注重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队伍的人才引进,注重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5)影响师生互选的因素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及做人等各个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导师在选择学生时,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问卷调查显示,导师最为注重的因素有:思维想象力、研究兴趣、专业背景、个人品行。

对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主要在学习、科研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导师的为人处世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尤为重要。调查问卷显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以下因素:导师的学术地位、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导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6)导师作用

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未来发展,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一般而言,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专业学习、专业研究、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就业4个方面。导师对于研究生更深层次影响则是研究习惯与思维方式[5]。

从问卷统计数据可知:第一,在“指导专业研究”的选择上,大多数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生认为,导师的作用在于此。由此看出,不管是在校研究生还是毕业生都认为,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研究。第二,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生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指导工作”。导师的指导就业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给予就业建议。根据自身从业的经验,给研究生给出工作建议,避免走弯路;②推荐、提供就业机会。二者之所以会在“指导就业”的选项上出现13%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相比于在校研究生,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深刻体会到导师对研究生“指导就业”的重要性。

3.2 培养现状

与办学现状相比,培养现状是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软实力的体现,本研究主要将通过培养层次、学生状况、课程设置、毕业生等方面进行分析。

3.2.1 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的培养层次有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开展。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培养体育新闻博士研究生,上海体育学院开始培养体育新闻传播博士研究生。从新闻学角度而言,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并不完整。从各个培养单位的办学实际出发,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暂不能实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以体育院校新闻学博士点为攻坚目标,以扩大体育新闻专业影响力为动力,加强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早日实现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

3.2.2 学生状况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已经不仅是学习知识,而是开始接受研究训练。因此,对研究生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要求。

3.2.2.1 学缘结构

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6]。因此对研究生的基本功底、学科背景有一定的要求。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及专业基础功底对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学缘结构主要是考察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及专业。

(1)本科专业

调查问卷显示,109名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来自于18个不同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占据半壁江山,构成研究生的主力军;其次,英语(12%)、体育教育(9%)、汉语言文学(6%)、播音与主持(6%)等专业学生也相对较多。此外,还有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学生。

综观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专业众多。有多达18个专业,说明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对于专业背景并未有过多要求,也说明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入学门槛较低。②以新闻专业的学生为主。虽然专业繁多,但是主力军依然来自新闻专业;同时,其他比例较高的专业与新闻、媒体等均有一定关联。由此说明,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相关性对考生的专业选择、报考有很大的关系。③以文科生为主。绝大部分研究生都是文科生,只有很少部分的理工科学生。说明人们对新闻学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旧观念中,并没有将它理解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2)本科院校

受调查的109名体育新闻硕士研究生来自59所不同的院校,有少部分来自“211工程”院校(18.3%),而来自非“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占到约81.7%,比例相差4倍有余。同时,有45%的研究生来自于体育院校,没有来自“985工程”院校的学生。从研究生的本科院校看,说明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加强体育新闻特色,扩大体育新闻的办学影响力。

生源质量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声誉的反映。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体育院校的影响力。目前体育院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是很高。②专业影响力。专业开办时间尚短,暂未形成影响力。③社会对体育新闻的认识不足。因此,要保证生源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实力,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体育新闻教育的影响力。此外,还要注重对外宣传。

3.2.2.2 考研动机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日趋多样化[7]。综合而言,学生考研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点:①学习知识,提高能力。②谋取一份好的工作。③学术研究,应是研究生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8]。调查问卷显示:33%的研究生是以“获取知识和能力”为目的;29%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目的是“获取学历文凭”;22%的研究生将“谋求更好工作”作为考研目的;10%的研究生以“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为目的;有其他考研动机的约为6%。

由此看出:社会压力陡增,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考研动机已经由最初的“学术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更为实际,但是也逐渐偏离了学术轨道。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社会,学生抱以任何动机进入研究生学堂都不足为奇,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应该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

3.2.2.3 择校因素

目前我国有10所院校具备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培养资格,不同学校有各自的优势。面对众多选择,有众多因素在左右考生的决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选项有:地域优势(7 6.1%)、自身实力(61.5%)、学校知名度(52.2%)、专业排名(51.4%),而考生对“奖学金额度”、“学校硬件设施”、“历年录取分数线”等因素的关注度较低。

由以上数据分析:考生在选择学校时,能够和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在择校时,考生比较注重“地域条件”、“学校知名度”、“专业排名和声誉”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研究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可以看出,考生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比较理性、科学。

3.2.2.4 选择专业因素

作为新闻学的子学科,体育新闻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已呈现出迅速的发展势头,招生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调查问卷显示,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所注重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兴趣(78%)、专业就业前景(52.3%)、专业特色(41.3%)、与本科专业的关联度(38.5%)。

从考生在选择专业所重视的因素中可以看出: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个人兴趣是考生最为重视的因素;②对大多数人硕士研究生而言,一般毕业之后都走上工作岗位。因此,研究生专业的就业前景尤为重要。③专业特色。作为新闻学的子学科,体育新闻是新闻学和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带有浓重的“体育”特色;④与本科专业相关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相同,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

3.2.2.5 学习方式

作为研究生,学习知识仍然是主要任务之一。研究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武装自己。对体育新闻研究生而言,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有:社会实践(74.3%)、参与课题(56.0%)、课堂听讲(50.1%)、课外自学(45.0%)。

研究生选择的学习方式呈现出自主性、多元化、研究性及体验性的特点。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只要适合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即可。总而言之,适合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学习方式呈现出自主性、探究式的特点;再者,研究生要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更有利于其专业学习及研究。

3.2.2.6 就业意向

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或者继续深造,或者就业。根据调查,体育新闻研究生主要有两种选择:工作、出国。其中工作占到了92.6%。具体而言:有27%的研究生选择“从事体育新闻相关工作”,29%的研究生选择“从事与新闻相关的工作”,18%的人选择“从事其他与媒体相关的工作”。由于体育新闻领域较小,更多的人选择去更广的领域工作。说明大多数人在工作的选择上,倾向于与所学专业挂钩,以有利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同时,有18%的人基于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等原因放弃专业而选择“从事其他非新闻类工作”。有1人选择出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在受调查的109名研究生中,没有一人选择“继续进行深造”。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基于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而放弃继续深造。但是在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对于“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高达3成的人选择“是”。首先,基于目前的工作岗位,攻读博士是继续上升的重要途径;另外,有人为了将来能够在高校任职,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3.2.3 师生比

在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中,学校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负责制中,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师生比在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中格外重要。调查问卷显示,4所学校的师生比是:上海体育学院1:3;成都体育学院1:10.1;北京体育大学1:5.5;西安体育学院1:5.7。

从数据可知:上海体育学院的师生比最小,主要原因是:①上海体育学院的导师队伍相对较为壮大;②上海体育学院开始控制招生规模,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成都体育学院的师生比则最大,其原因是成都体育学院通过两种途径招收体育新闻研究生,而两种途径所招收的研究生均是由相同的导师来指导。北京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的师生比也相对较大。由此可知,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4 课程体系

一个好的高水平的专业,直接取决于高水平的课程,以及良好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大为缩短,课目数量也大为减少,课堂学习并不像本科紧密、丰富,因此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优中选优,为研究生提供最需要的、最合适的课程。

3.2.4.1 课程设置

根据我国目前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4所院校对体育新闻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见表3 )。

表3 4所院校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结构及学分TableⅢ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redits of the 4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Sports Journalism Postgraduates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的结构相差无几,都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4个部分组成。对比4所学校的课程结构及学分,可以发现:①上海体育学院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专业主干课”,这是其他3所学校所没有的,由此可以看出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注重对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其他学校而言,整个课程体系给予研究生的选择性不大;②成都体育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比重较大。由此可知,研究生对于课程设置的自主性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课程;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的学分比重是4所学校中最大的,由此可知其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有很高的要求。④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是4所学校中要求最高的,而且课程体系中各个板块的学分要求是相同的,容易导致研究生在学习中难以把握重点。

3.2.4.2 课程评价

(1)总体评价

体育新闻研究生导师对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做出如下评价:12%的导师认为“很合理,无需调整”;59%的导师认为“合理,但需要微调”;17%的导师认为“不合理,需要做较大调整”;12%的导师认为“很不合理,需要重新设置”。

综合诸位导师的反馈,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生课时少,需要增加课程内容;②专业课的深度不够,并且不专;③课程特色不明显,难以体现体育新闻的特色;④课程缺乏系统设置,且结构性差;⑤不利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研究。

因此,学校在设置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时,要随时关注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根据社会变化设置课程,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课程难易程度

课程的难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课程的专业知识深度。而研究生课程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横向拓展,而是知识的纵深理解。

①导师角度。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是:29.4%的导师认为课程难度较大;41.2%的导师认为难度一般;24.4%的导师认为难度较小。该比例说明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地加强课程难度,加强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以便研究生以后的学习研究。

②研究生角度。调查问卷显示,有48.6%的研究生认为课程内容的难度适中,适合研究生学习,并且对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有24%的研究生认为当下的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导致研究生学习略显吃力;有22.0%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内容没有难度,未能体现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并且与本科专业课程雷同。

综合导师、研究生的意见,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内容的难度略偏容易,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适当加大课程内容的难度,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能力。

(3)课程效果

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

由图6可知:总体而言,研究生认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整体质量一般,需要进一步调整、提高,以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同时将课程设置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以适合研究生学习。

3.2.5 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主要存在两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是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使用。通过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调查得知,在我国各个院校中,导师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

图6 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在培养不同能力方面的评价Figure6 Evalu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on the Curricula for Training Different Capability

将“讲授”和“讨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地向研究生讲授专业知识,也能通过讨论让研究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然而,对研究生的指导,导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9]。

3.2.6 实习情况

作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环节之一,实习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仅是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近距离感受工作的途径。从学习、工作的双重角度考虑,实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实习情况并不乐观。有高达4成的研究生没有经历过实习这一环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1)诸多考试占据了研究生实习时间;(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导致研究生缺少实习机会;(3)研究生对于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和研究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实习环节。首先,对学校而言,要积极建设实习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其次,对学生而言,要抓住任何可以锻炼的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2.7 毕业生就业调查

当前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概括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10]。而就业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11]。

3.2.7.1 就业率

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基本能够全部成功就业,也就是说,就业率达到100%。仅按数字来说,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是较为成功的,能保证所有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有一份工作。但是,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仅以就业率为唯一指标作评价。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并胜任什么样的工作。

3.2.7.2 工作岗位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知识积累、社会经验等方面要丰富得多,因此对于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对较高。本研究对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的2011届19名体育新闻研究生进行调查,以探析体育新闻研究生的工作岗位。

2011届的19名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均顺利就业,其职业主要集中在记者、编辑、公务员、公司职员、教师等,其中约有4成的研究生的工作和专业有关系,从而也印证了学生的考研动机是为了“提高能力”的说法。此外,有6成的研究生选择其他行业,说明了研究生就业多元化,并不拘泥于媒体行业。

4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思考

4.1 宏观层面——大新闻背景下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

作为新闻学的子学科,体育新闻要跟随新闻学的发展形势而发展,而且体育院校的新闻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实力、培养实力方面难以与综合院校相提并论。因此,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另辟蹊径,准确定位,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4.1.1 坚持走小众化道路

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时刻注意市场变化,集中优势力量,严抓办学质量,坚持走小众化道路,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小众化道路”所带来的风险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研究生的就业范围。

4.1.2 坚持突出体育特色

体育新闻学作为新闻学的分支,在坚持新闻学共性的基础上,要突出体育新闻的个性 ——“体育”二字。通过突出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可以使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有方向性,同时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4.2 中观层面——校际间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合作与竞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10所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努力分不开。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同时也要保持竞争,在竞争中相互促进。

4.2.1 合作关系

各个培养单位的办学时间不同,因此在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差距。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扩大学科影响力,各个学校间要多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办学经验,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关系。例如: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合作办学,创办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博士研究生。

4.2.2 竞争关系

各个培养单位要合作更要竞争,因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下,各培养单位寻找其办学优势及特色,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使其办学质量日益提高,促进体育新闻学科向前发展。

4.3 微观层面——院校自身的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

要提升学科影响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个培养单位的学科自身建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各个培养单位要通过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3.1 软件设施建设

通过对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软实力方面的建设,以明确办学思想及培养目标,建设师资队伍,促进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3.2 硬件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实践设备、实习基地等硬实力方面的建设,以保障研究生教育的硬件设施,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5 启示

新中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有密切关系,正是体育事业的繁荣带动体育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体育新闻教育研究生事业的大力发展则从侧面反映出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体育新闻人才的推动,并且成为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无法满足体育事业对其人才的数量、质量上的需求。在今后的发展中,体育新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秉承“服务体育事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体育新闻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为中国体育新闻研究生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1]辛欣,雷跃捷.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

[2]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

[3]郝勤.我国首届体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4]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安徽:合肥工业出版社,2005.

[5]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1 2(1)

[6]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7]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2)

[8]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9]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10]荆德刚.同一命题 不同求解—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7-11.

[11]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新闻学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V eraW an g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网络与电视体育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