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

2013-09-04 05:57陈福亮
体育科研 2013年4期
关键词:定向成就友谊

陈福亮,杨 剑,季 浏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AGT)是近代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动机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2]。20世纪70年代末,Dweck,Nicholls及Ames等心理学家开展了对动机过程中成就目标定向的系统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3]。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由两种稳定的取向组成,一是任务目标定向,二是自我目标定向,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4]。对于这两种目标定向的术语称名,学界至今仍不一致,如Ames等称之为掌握目标定向(mastery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Dweck等称之为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但这些术语在本质上是与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相一致的。

在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发现,任务目标定向者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要好于自我目标定向者。具体表现为:任务目标定向能够引起个体适应性的认知、情绪及行为反应,在体育锻炼情境中表现为主动参与锻炼,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共同获得运动技能的发展进步;而自我目标定向可能会引起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及行为反应,在体育锻炼情境中表现为较少参与体育锻炼,或由外部动机激发而被动参与锻炼,如炫耀自身运动能力,以超越或战胜同伴为目标,强调自己表现的要比同伴更优秀或更聪明,并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5-7]。但是,成就目标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部分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不一致的现象。例如,Duda和Ntoumanis(2003)指出,自我目标定向者为了达到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某种目的,如炫耀能力、享受成功等,或是为提高体育锻炼练习效果,也可能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与同伴相互合作交流,吸取同伴优点,加强自身练习[8]。

因此,在自我目标定向者选择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的结论上,当前成就目标定向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发展情景理论(Lerner,2002)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行为与其背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9]。同伴间的友谊质量作为学生个体最重要的背景因素之一,影响着个体间的体育锻炼参与倾向、合作意愿或竞争意向。在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中,Helen,Vello和Martin(2011)、翟伟,杨俊敏和鲍晓玲(2010)等学者均指出,锻炼情境中的友谊质量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情感体验及锻炼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10-11]。那么同伴间的友谊质量对运动情境中成就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是否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呢?为此提出如下假设:(1)任务目标定向者一般倾向于和同伴在锻炼情境中进行合作,乐于和各类友谊质量的同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其并不受与友谊质量的影响;(2)但是,自我目标定向者受同伴间友谊质量的影响较大,对于相互间具有高友谊质量的同伴,自我目标定向者较为愿意一同参与体育锻炼,在锻炼情境中开展合作,而对于相互间是低友谊质量的同伴,自我目标定向者更想战胜同伴被动参与体育锻炼,或直接退出体育锻炼。鉴于已有关于友谊质量在成就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关系中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友谊质量在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到底起到何种作用还不确定。本研究拟通过横向调查,探讨与验证上述假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不同城市4所大学的750名1、2、3年级大学生为被试者,包括华东师范大学200名、上海师范大学250名、南京理工大学150名及山东大学150名。回收有效问卷723份,有效回收率96.4%;大一学生243名,占33.6%,大二学生300名,占41.5%,大三学生180名,占24.9%;男生385名,占53.3%,女生338名,占46.7%。 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20.8岁(SD=1.32)。

表1 各变量的信度系数、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TableI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Average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e Relevant Matrix of the Different Variables

1.2 研究工具

成就目标定向:选用陈坚,姒刚彦(1999)修订的《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测量大学生体育运动情境中的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该问卷修订和检验时的被试人群为高中生和大专生,修订后的任务目标定向分量表ɑ系数为0.73,自我目标定向分量表ɑ系数为0.75,因此适合作为本研究的测评工具[12]。采用5点记分,从0到4表示“一点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该条目内属的成就目标定向越明显。本次研究中,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的内部一致性ɑ系数分别是0.72和0.75。

友谊质量:选用Parker和Asher(1993)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友谊质量[13]。该问卷经邹泓和万晶晶修订后均表明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14,15]。问卷包含帮助和指导,亲密袒露和交流,肯定和关心,陪伴与娱乐,冲突解决决策,冲突和背叛6个维度,前5个维度正向记分,冲突和背叛维度负向记分,加总后的均分为友谊质量得分。采用7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友谊质量越高。本次测量的友谊质量内部一致性ɑ系数分别是0.85。

体育锻炼参与:选用梁德清修订的《身体锻炼等级量表》,从体育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频率3个方面来测量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16]。每个方面分为5个等级,从1~5分,体育锻炼参与最高得分100分,最低得分0分。体育锻炼参与=[锻炼强度×(锻炼时间- 1)×锻炼频率]/ 20。本次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ɑ系数为0.86。

1.3 施测程序和数据管理

本研究中的所有量表或问卷的施测均得到了学生的同意。采用班级集体测试的方式,在教室当场发放量表,用指导语指示参与者填答量表或问卷,参与者全部答完条目后,由研究者当场回收。施测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均不在场。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并使用SPSS19.0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Cronbach ɑ系数及调节效应进行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1显示了各变量的测量信度系数、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矩阵。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量表的本次测量Cronbach ɑ值在0.72 ~ 0.86之间,显示了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相关关系矩阵表明,本研究中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描述性统计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任务目标定向、友谊质量平均得分高,体育锻炼参与平均得分中等,自我目标定向平均得分最低。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显著正相关(0.51~0.68),任务目标定向与友谊质量之间具有中等强度显著正相关(0.65),自我目标定向与友谊质量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显著负相关(-0.43),友谊质量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具有高强度的显著正相关(0.73)。

2.2 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模式,以体育锻炼参与为因变量,在控制性别效应之后,以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为预测变量,采用同时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回归分析结果TableII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of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由表2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任务目标定向(β=0.61,P<0.01)和自我目标定向(β=0.54,P<0.05)对体育锻炼的回归系数均显著。R2反应了因变量体育锻炼参与的总变异中可由回归模型中预测变量任务目标定向(36%)和自我目标定向(18%)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任务目标定向对于体育锻炼参与的独特解释率高于自我目标定向的独特解释率,表明任务目标定向预测体育锻炼参与的作用要优于自我目标定向的预测作用。

2.3 友谊质量对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

为考察友谊质量能否调节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在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中心化之后,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均能预测体育锻炼参与。因此在调节效应分析中,首先考察友谊质量对任务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分层回归模型中,控制性别变量后,在第1层模型中放入任务目标定向和友谊质量的主效应,第2层模型中放入任务目标定向和友谊质量的交互效应。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从表3结果可知,任务目标定向和友谊质量的交互效应项系数为0,R2的变化值对于回归模型解释率的提高并没有做出贡献。由此确定,友谊质量对于任务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

表3 友谊质量对于任务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分层回归)TableIII Regulating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sk Goal Orientation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表4 友谊质量对于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分层回归)Table IV Regulating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go Goal Orientation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为考察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调节作用,将友谊质量、自我目标定向及体育锻炼参与数据中心化之后,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控制性别变量之后,回归模型第1层放入自我目标定向和友谊质量主效应,第2层放入自我目标定向和友谊质量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友谊质量和自我目标定向的交互效应项的回归系数显著(β=0.86,P<0.01),友谊质量和自我目标定向的两两交互效应项增加了回归模型11%的解释率,表明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为了更明确地反应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单斜率检验来进一步分析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区分准则,对友谊质量进行分组,平均数加上一个标准差以上的为高友谊质量组,平均数减去一个标准差以下的为低友谊质量组。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高友谊质量和低友谊质量时,自我目标定向对体育锻炼参与的不同预测效果。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调节效应Figure1 Regulating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go Goal Orientation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从图1可知,在自我目标定向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具有高友谊质量的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要高于具有低友谊质量的个体。可以看出,友谊质量在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之间起着一种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对于具有高友谊质量的大学生而言,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较强;而对具有低友谊质量的大学生而言,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较弱。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均具有中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均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其中任务目标定向的预测效能大于自我目标定向;友谊质量和任务目标定向对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不存在交互效应,而友谊质量在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之间具有调节效应,表现为在体育锻炼情境中倾向于自我目标定向的大学生,在面对高友谊质量的同伴时,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而在面对低友谊质量的同伴时,体育锻炼参与降低。

3.1 成就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

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已有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情境中,任务目标定向者认为运动技能的成功掌握来自于自身的勤奋练习,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也是促进自身锻炼技能进步的手段之一,因此任务目标定向者通常和各类友谊质量的同伴一起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参与的总体情况较好;而自我目标定向者则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不是他们的关注焦点,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优于同伴,战胜或超越同伴往往是自我目标定向者追求的趋向[17-19]。因此,自我目标定向者通常被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甚至有时直接退出体育锻炼,另外寻求他们自认为能超越其他同伴的活动,体育锻炼参与降低。陈爱国等(2010)研究表明,任务目标定向与高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显著相关,而自我目标定向与低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无动机和外化动机)显著相关[20]。也就是说,任务目标定向者更多地受内部动机的激发而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而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是在受外部动机的作用,通常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

本研究分层回归分析也发现,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均能预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而且任务目标定向的预测效能高于自我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在本研究回归分析中的预测贡献率仅为18%。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目标定向对于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作用并不十分理想或稳定,而此种情形的出现意味着存在某些变量干扰着自我目标定向对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Weiss和Smith(2002)研究发现,与同伴关系差或在团队中不受欢迎的个体相比,具有高友谊质量或在团队中更受欢迎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情况更好[21]。友谊质量和自我目标定向之间是否交互效应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呢?

3.2 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关系的调节交互效应

Weiss和Stuntz(2004)、Stuntz和Weiss(2009)研究指出,社会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会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高友谊质量和受同伴接受的个体,体育锻炼参与的情况较好,并且个体在体育锻炼情境中的成就目标定向会因同伴关系或友谊质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取向[22,23]。所以,学者们实际上已经发现,成就目标定向与同伴友谊质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交互影响着体育锻炼参与。但究竟是何种关系(中介关系、调节关系等),当前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本项研究结果发现,友谊质量和成就目标定向均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有正向预测作用,即友谊质量和成就目标定向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均存在主效应。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友谊质量和自我目标定向之间还存在交互效应,但友谊质量和任务目标定向之间并不存在交互效应。具体而言,无论是任务目标定向者,还是自我目标定向者很可能会受到不同形式动机的激发而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高友谊质量或受同伴欢迎的个体更倾向于多次参与体育锻炼。任务目标定向者在体育锻炼情境中较为积极主动,勤奋练习以求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因此通常总是乐于与同伴交流练习心得和合作,友谊质量对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不存在影响作用。但是,就自我目标定向者而言,和同伴的友谊质量影响着他们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面对高友谊质量的同伴,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较好,而面对低友谊质量的同伴时,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相对较差。

因此,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体质的增强,而且还要注重同伴之间良好友谊的培养。家长和其他科目老师在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不应忽视他(她)们的友谊发展,应引导每一位学生善待自己的同伴,搭建高质量的同伴友谊。对于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持自我目标定向的大学生,体育教师应有意向地培养他与同伴的友谊质量,或是将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分为一组,共同锻炼,以保证或促进该同学的体育锻炼参与热情。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当确定自己更倾向自我目标定向者时,大学生应尽可能的邀请与自己同伴关系较好,友谊质量较高的同学一同外出锻炼,以免自己与低友谊质量同学锻炼时产生不必要的过分竞争而从此退出课外体育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及友谊质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2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友谊质量调节着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

4.3 各科目教师和家长不应忽视对学生和子女的同伴友谊质量的培养,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应尽量选择和自己友谊质量较高的同伴一起锻炼。

[1] Smith A L, Ntoumanis N, Duda J L, Maarten V. (2011). Goal striving, coping, and well-being: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 in sport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33,124-145.

[2]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boekaerts M, Pintrich P R, Zeidner M ed.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 451-502.

[3] 方平,张咏梅,郭春彦.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7(1):70-75.

[4] Elliot A J, Thrash T M. (2001).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39—155.

[5] Pepijn K C, Maria K, Christopher R. (2012). Goal orientations,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motivational outcomes in football: A comparison betwee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context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 491-499.

[6] Ngien-Siong C, Selina K, Wah-Yun L. (2009). Sex, age group and locality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 beliefs, values and goal orientation in track and field [J].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Fitness, 7: 112-121.

[7] Vassilis B, Nikos N, Cecilie T. (2010).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ffect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owth trajectories and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1: 83-90.

[8] Duda J L, Ntoumais N. (2003). Correlates of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9:415-436.

[9] Lerner R M .(2002).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3r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0] Helen J,Vello H,Martin S H. (2011). Peer in fluenceon young athletes’ need satisfac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sistence in sport: A 12—month prospective study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2: 500-508.

[11] 翟伟,杨俊敏,鲍晓玲. 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33(11):31-33.

[12] 张力为,毛志雄.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二版)[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3-36.

[13] Parker J G,Asher S R. (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611-621.

[14] 邹泓,周晖,周燕. 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45(1):43-50.

[15] 万晶晶. 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6]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17] Standage M, Treasure D C. (2002). Relationship among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multidimensional situational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87-103.

[18] Hall K H, Kerr A W, Kozub S A, Finnie S B. (2007). Motivational antecedents of obligatory exercise: the in fl uence of achievement goals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8: 297-316.

[19] Papaioannou A G, Sagovits A, Ampatzoglou G et al. (2011). Global goal orientations: predic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and smoking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2: 273-283.

[20] 陈爱国,许克云,殷恒婵,颜军. 体育学习中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14-217.

[21] Weiss M R, Smith A L. (2002). Friendship quality in youth sport:relationship to age, gender, and motivation variables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4: 420-437.

[22] Weiss M R, Stuntz C P. (2004). A little friendship competitio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youth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contexts. In M R Weiss (Ed.), 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lifespan perspective.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65-196

[23] Stuntz C P, Weiss M R. (2009).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motivational outcomes in youth sport: The role of social orientations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 255-262.

猜你喜欢
定向成就友谊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以城为“媒”话友谊
了不起的成就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友谊之路
失恋“成就”的CEO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