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基于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2013-09-04 05:57
体育科研 2013年4期
关键词:通识体育教师素养

蔡 皓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上海市政府2011年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要求。这一要求的切实贯彻落实,无疑对改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根据调查发现,由于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课时量超标,有些学校体育教师已无力承担学生的体育活动指导和管理工作。因此,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开始由班主任或非体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是,由于这些非体育学科教师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仅上一般的公共体育课程,缺乏基本体育素养的培养,因而未能在学生体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一个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甚至有一些班主任、学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还肆意占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阻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导致学校体育“软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班主任和非体育学科教师缺乏体育素养、不能很好胜任组织管理与指导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笔者认为,上海学校体育,也应秉承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地培养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指导人才,从而创建“中小学教师都能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这一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特色。为此,笔者提出,应加强对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全新设计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类课程设置,培养出一大批有先进的体育理念、热爱运动、具备较高的体育知识技能的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让他们充实到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去,改善学校体育“软环境”,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路人。

1 加强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是教师职业和时代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素质竞争的战略基点就是培养造就一代代高素质的接班人队伍。所谓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人”。而且这3种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偏废或忽视任何一方。但在当前,不仅是我国,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对于这样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学校体育教师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学校的领导、学科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来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盛”。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体,强体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抓起。这是关系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涉及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民生大计。我们不能一味抓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以忽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为代价来培养接班人。

体育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对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的提升;而且从其未来教师职业需求来看,培养和提高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将为他们日后从事学校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参与和组织学校、班级体育活动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对改善中小学体育软环境具有特殊意义。有研究也表明:“班主任的影响力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影响及爱好在各类人员中排在第三位。班主任的体育素养会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一般专业的学生,它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即师范性。因此,必须把体育教育放在较其它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更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升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和义务。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求,也是时代赋予中小学教师的重任。

2 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20世纪60 年代以后,美国的大多数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步演变成为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来承担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这标志着美国独立的师范教育时代已经结束,一个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在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特色鲜明,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1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录取注重学术表现及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能力

目前,美国综合大学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仍以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为主。职前阶段的培养总体上有两种模式:其一为 2+2 模式,即第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普通文理知识,大学二年级结束后确定主修或副修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模式。其二为 4+1 模式,这是为已经完成 4 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但还未修教育专业课程的学生再用一年时间集中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模式。

纵观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有两个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教师教育专业的申请,一般采用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选择适当的专业领域,并提出接受教师培养计划的申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大批申请者中进行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与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招生考试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国选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仅看学业成绩(即高考成绩),基本不考察考生学业成绩以外的各种表现与能力,而且在报考时已确定专业领域。而美国在选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时除了考察学术表现(GPA、SAT)以外,还要面试,考察申请人的知识面、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另外要求考生必须参加一年以上的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活动,重点审查申请者是否具备教师应有的特征、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品行或潜力,以确保生源的质量。这种选拔机制的最大特点是选拔的学生不仅在学术能力上符合招生学校的要求,而且把一些在体育、艺术等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选拔进来,一旦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就会积极顺利地投入到学校的各种体育、艺术活动中去,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并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习惯的养成。笔者曾在美国考察时见到,某一小学学生在上体育活动课时,有5位学科教师一起参与到课中,配合体育教师来组织各种活动,指导和参与学生的各种练习,气氛热烈、环境和谐,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这种状况在国内很少见到。

2.2 注重通识教育,力求培养具备多种素养的人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19世纪初叶,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了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和了解,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体现了人文教育特征。

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分天下的格局,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都没有改变这种课程划分结构。美国教育学院协会(AACTE)专门规定了初等、中等教师教育课程门类以及学分要求(见表1)。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通识教育类课程占到将近本科阶段总学分的1/2。这种大容量式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等各学科领域。开设这部分课程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并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修养,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同时,这也是西方重视“自由教育”(或称“博雅教育”)价值的缘故,使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即头脑开阔、思维清晰、乐于交往、有道德感、头脑独立、有创造性。反观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与美国同类专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方面,虽然课程分类与美国略有不同,但作为通识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却只占到总学分的1/3左右(见表2),其中政治理论、军事等课程将近20学分,约占公共必修课程(即通识教育)总学分的一半。其实从通识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应提供给学生“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色,结合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适当提高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设置一些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旨在培养他们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等素养的课程,全力打造在学科专业上符合现代教师发展要求和兼备各种特长的新一代教师。

表1 AACTE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学分要求Table I Curriculum and Credit Requirements for the Major of AACTE Normal Education

表2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体育教育除外)课程与学分分配Table II Curriculum and Credit Distribution of the Normal Education Major (Exclusive of PE Education) i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3 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措施与途径

2012年,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了“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改革、积极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实下,为了有效地提高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使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达到都能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决策部门要积极地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定,加强对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职业要求;设置有教师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必须加快体育教育改革、强化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政府决策部门应尽快制定中小学教师需具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能力的规定

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成为常态,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一般也由学科教师来承担,这实际是一种“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佳和校园体育活动又缺乏组织指导力量的实际,上海市教委等教育决策部门更应尽快地制定中小学学科教师应具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能力的规定,并把校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经历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决策绝不是针对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贯彻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治标又治本的战略举措。

3.2 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注重对具备一定体育素养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录取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创新,陆续推出了春季考试、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为高等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竞争方式,创造了良好地条件与环境。但是考试的主要形式的唯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和破坏着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使“高分低能”和“人才遗漏”现象时有发生。因为考试基本上测量的是带有共性的知识点,难以考察学生的个性品质与特长;另外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阻碍了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素养的培养。

为了选拔优秀的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响应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的“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指导意见,努力选拔具备各种教师特质的人才进入教师教育专业。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招生选拔人才的方法,报考教师教育专业的考生除参加上海市统一文化考试以外,对达到一定文化成绩的考生,增加面试机会,面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分。在面试中着重考察考生的知识面、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考生高中阶段参与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艺术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审查申请者是否具备教师应有的特质、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品行或潜力,把考生的体育素养也作为选拔的条件之一,以确保能够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特长或爱好的考生,培养更多的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的未来中小学教师。

3.3 修订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将《体育》课程改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

专业培养方案是办学单位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具体实施方案。笔者查阅了全国以及上海市部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基本上是按照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来执行,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总计144学时。大多数学校未能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笔者认为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纲要》是针对全国各级各类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专业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并未考虑到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学校应根据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大胆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中明确学生在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建议学校把现行的144学时体育课程增加至288学时,并对体育课程的设置重新进行定位。除了要加强对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能、体育技能的培养,促进他们自身体质健康的发展,还要不断加强体育意识培养,提高体育锻炼指导与组织管理的能力,设置《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见表3),全面、系统地培养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爱好运动、具备一定体育锻炼指导、组织与管理能力的新一代学科教师。

表3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一览表Table III Curriculum Series of School Sports Theories and Practice

3.4 修订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中增加校园体育活动指导、组织与管理实践环节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教师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以往的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学校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的锻炼,有些学校虽然还安排实习生参与班主任的一般工作,但较少涉及到校园体育活动方面的工作。随着培养方案的改变,建议学校在制定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计划中增加校园体育活动指导、组织与管理这一实践环节,明确实习目的与要求、内容安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实习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指导工作。让实习生亲自体验和参与中小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通过组织、指导学生体育锻炼和竞赛,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增加实习生与中、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全面锻炼和检验实习生的校园体育活动指导与管理能力

3.5 鼓励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选读体育教育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课程

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职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单独或联合部分学校开设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育,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的主要课程,受到了许多在读大学生的欢迎。但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上海的两所开设了辅修学士学位课程的师范类院,均未开设体育教育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课程。为此,我们对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部分在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自身锻炼、爱好及职业拓展的需要,有这一方面的需求。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体育院系开设体育教育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课程,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教育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课程,为全面提高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更多、更通畅的渠道。

4 结束语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强对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广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改善中小学校园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指导力量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都要来关心非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人才。

[1] 諶启标.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5

[2]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M]. 2009.8

[3] 王强.美国国家层面教师专业标准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6(7):63-67

[4]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5] 陈琪.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9(6):12-14

猜你喜欢
通识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