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疗效评价

2013-09-12 09:33南倩倩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肺性动脉血脑病

南倩倩

慢性呼吸衰竭属于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可由多种因素引发,而患者即使在静息的情况下仍不能保证充足的气体交换而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绀和呼吸不畅等。而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则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高病死率和发病率的特点,笔者为进一步研究早期药物治疗对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收治的72例患者进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72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有男20例,女16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1±3.7)岁,病程3.2~18年,平均病程(8.2±3.7)年;对照组患者有男22例,女14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3.7)岁,病程3.2~18年,平均病程(8.2±3.7)年,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对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对。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止咳化痰、平喘、吸痰、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度平衡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药物治疗:每天皮下注射0.8~1.6 mg的盐酸纳洛酮。

观察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血压以及意识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血糖、大便、心电图、血电解质、肝肾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等进行检查。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用药24~48 h之间精神症状消失,电解质、紫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aO2上升,PaCO2下降;有效:患者用药24~48 h之间精神症状有所改善,仍有部分障碍,电解质、紫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PaO2上升,PaCO2下降;无效:患者用药24到48 h后患者各症状无改善或死亡。有效=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患者的各项资料以及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和()检验,以χ2对两组组间所得结果进行检验,当P值在0.05以下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研究组患者有19例治疗效果显著,有15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0例患者治疗有效,11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9.44%,两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例,%)

2.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aCO2相比显著下降,PaO2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aCO2相比明显下降,PaO2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PaCO2 PaO2研究组 36 治疗前8.76±1.64 9.98±1.86 10.51±1.32 7.04±0.51治疗后 7.64±1.38 11.63±1.82对照组 36 治疗前 10.47±1.35 6.81±0.74治疗后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是呼吸科常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具有多发性和高危性。患者由于缺氧导致脑组织供氧不足,而中枢神经对其敏感性较强,因此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如记忆力障碍、头痛、嗜睡、不安、神经错乱等[1]。在肺性脑病的早期患者会因为缺氧而出现兴奋表现,而这会极大的消耗氧量,导致患者缺氧情况加重,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昏迷和意识丧失等情况,致使病情加重,且患者往往预后情况不理想[2]。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拮抗药,其属于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能够抑制β-内啡肽,从而使得大脑皮层的供血情况得到改善,防止水肿发生,同时其还可以使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得到提高,使患者呼吸情况得到改善、脑细胞功能恢复,最终使得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3]。本次研究中,笔者在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治疗上实施早期药物治疗(纳洛酮),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69.44%,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PaCO2均下降,PaO2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早期对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实施纳洛酮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效果,具有显著价值。

[1]康晓燕.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04(9):166-167.

[2]吴亚男.早期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60-61.

[3]刘浩.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0):87-88.

猜你喜欢
肺性动脉血脑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关注肺性脑病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