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阶层固化隐忧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2013-09-14 04:15杨柳李春耕
唯实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底层阶层

杨柳 李春耕

消解阶层固化隐忧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杨柳 李春耕

社会阶层固化必然会对党的群众基础带来严峻的挑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建立公平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需要在政府层面建立公平的阶层流动制度,在社会层面顺畅各阶层表达意见的渠道,在个人层面增强底层阶层自主向上流动的能力,打破阶层壁垒。

一、阶层固化趋向对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影响

当前,社会阶层结构趋固化明显,这对党的群众基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上层阶层代际继承性增强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层阶层主要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这三部分人员只占十大阶层中4.7%。他们掌握了整个社会最重要和最大量的资源,这三部分人员中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可以说同时拥有三种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他们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很少流向其他阶层并且具有较强的代际继承性。市场化改革后,上层阶层位置的更替应该靠个人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阶层优势传递给下一代实现上层阶层的循环。但上层阶层的代际继承性增强使其在保持自己优势地位的同时,将获得的社会资源传给子女,这种资源获得的排他性和代际转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人们进入上层阶层的机会应较少受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向上流动的机会分配较为公平才有利于人才选拔和社会向前发展。

2.工农阶层地位相对下降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

工农阶层是十大社会阶层中人数最庞大也是拥有各种社会资源最少的阶层。他们缺乏改变自身命运的渠道和机会,总体向上流动困难。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的安排,工农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和企业生产活动中享有一定特权;改革开放后,企业和劳动力开始了市场化的过程,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着铁饭碗的工人不再处于优势阶层。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使相当一部分工人缺乏市场经济的适应力,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工人处于种种不利境地。同样,农民阶层不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他们人数最多,却过多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在社会阶层结构的排序中位于最低层。因此,相对于其他占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优势的社会阶层,工农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位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序列的底端。面对这样的现实,执政党必须作出理论和政策上的适时调整,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和保障工农阶层的切身利益,否则,不但会削弱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党失去力量之源,更会加重工农阶层的不满情绪和改革分配中的失落感,影响社会稳定。

3.新底层阶层向上流动困难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人民论坛做了“谁在沦落底层”的问卷调查,“92.8%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33.5%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机会不多”。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加入到底层公众的队伍,成为新底层。新底层公众和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一样,是指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群体,所不同的是,“他们具有一定文化教育背景,但由于经济、社会体制阻碍,被迫沦为社会劣势地位的动态群体,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分层,具有强烈的向上流动诉求”(陈怀平,梁慧歆语)。新底层阶层要求的不只是维持生存,他们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向上发展的机会。但国内现行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使其在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不均等,客观上阻碍了新底层阶层获取教育和就业的均等机会,进而阻断了新底层向上流动的本体路径。当新底层阶层向上流动意愿受制于现实的制度壁垒,向上流动机会得不到公平配置,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命运时,新底层阶层会产生强烈的分配不公感,一旦向上流动预期破灭,社会矛盾容易被激化。

4.社会阶层间矛盾凸显动摇群众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

学术界对当前中国阶层发展状况的三种判断,即碎片化、断裂化和层理化,说明中国社会阶层之间发展的非正常状态。这种非正常状态主要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没有共同利益,阶层间明显的阶层区隔甚至对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财富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拥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强势阶层和大量生活在底层的拥有较少社会资源的弱势阶层之间矛盾不断增多。这一矛盾从近十年来发生的多起大规模群体事件中可以看出,社会阶层间矛盾突出表现为干群矛盾和劳资矛盾,这是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打破阶层固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路径选择

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不是一个现代社会应有的阶层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整个社会将陷入僵化,失去生机和活力。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相反会滋生权力世袭和垄断。因此,打破阶层固化局面,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合理顺畅的阶层流动路径,才是缓解阶层之间矛盾、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根本。

1.政府层面建立公平的阶层流动制度

第一,健全以户籍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越来越不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户籍制度成为当前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城市户籍的准入门槛,限制户籍使用条件是消除阶层流动障碍的关键措施。降低城市户籍准入门槛,可以根据所在城市的居住年限、稳定职业、纳税年限、教育背景等作为户籍准入的参照指标,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人员给以落户。在户籍适用条件上,改革户籍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考入学选拔的差别待遇。去除就业竞争中因户籍差异造成的就业歧视,确保不同阶层的公民竞争起点公平,将个人努力的后致性因素作为社会流动的主导。

第二,加大国家财政中的教育支出,降低中低阶层的教育成本。教育是社会中低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阶层呈现良性流动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的讨论,说明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把教育公平放到首位。首先,保证教育起点公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在师资、教学经费和教学设施投入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确保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其次,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目前,高校人均学费比上世纪90年代上涨了几十倍,部分家庭困难学生面对高昂学费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教育补偿制度,限制高校高学费、乱收费,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使家庭贫困学生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阶层流动。就业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环节。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优质的就业机会成为稀缺资源。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竞争关系化,没有社会背景很难获得理想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如推行免费中职教育来帮助农民工及新生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扶持私营企业发展,带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

2.社会层面建立各阶层表达意愿的渠道,化解阶层矛盾

社会各阶层拥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差距过大,会让生活在底层的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平衡感,当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的时候,这个社会将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前苏联发生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频发,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社会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诸多现实下,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让各阶层的意愿得到通畅表达的沟通渠道,减少不同阶层的摩擦和碰撞。

第一,建立协调国家和个人利益的社会组织,形成风险和冲突的缓冲带。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说明公民有强烈表达自身基本权利和利益诉求的意愿,但能够连结国家和个人的纽带、承担表达民众基本社会、政治、经济权利的社会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在市场和政府都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领域,应增加相应的社会组织,协调各阶层利益,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化解社会风险。在香港,社会组织比较发达,全港有100多个社会组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工作,解决公共问题,对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应发展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民间社会组织,形成一种社会制衡力量,在城乡居民权利受到侵害或对政府行为不理解的情况下,起到缓冲带和安全阀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反馈不同的意见,允许各个阶层畅所欲言。及时掌握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不同的声音,根据各阶层的不同要求制定合理的政策,协调各阶层利益,通过协商和妥协减少不同阶层的摩擦和碰撞。

3.个人层面提高底层阶层自主向上流动的能力

第一,增强底层公众就业实现能力是保证底层阶层向上流动的长效路径。提高底层阶层的自我技能水平是保证其向上流动能力的根本。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底层阶层普遍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增加对口接受岗位供给,增强底层阶层自主就业能力。另外,优化底层阶层自主创业环境,鼓励其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和指导,并给以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强化个人自致性因素对个人向上流动的决定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自致性因素应是社会阶层变化的主因,社会位置对人的选择是依据个人自身的知识、才能,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先赋性优势。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只要具备了某种能力,就应当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当一个社会中所有的社会位置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不具有特定的阶级阶层属性,任何有能力的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该地位;反之,没有能力或不努力者,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到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去,这就保证了精英循环路径的畅通,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张必春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反映优胜劣汰原则的个人努力自致型社会流动成为社会普遍性原则时,社会流动才会合理、公平,社会才会和谐。改革开放已30多年,自致性因素的影响仍然有限,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先赋性因素。因此,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减少身份背景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缓解阶层固化趋势,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阶层间的合理流动。保障公平公正的环境,重要的是建立阶层良性流动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约束行政权力的扩张、资本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公正的制度能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保障资源与利益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配置。另外,建立和完善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和诉求机制,保护底层阶层利益不受侵害,增强底层阶层向上流动的能力,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向上的信心,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这样,中国未来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制度创新研究”(11BDJ031)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Y201225578)的阶段性成果。〕

(杨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博士;李春耕: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底层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