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榆林

2013-09-16 04:46苏惠芳
西部大开发 2013年12期
关键词:榆林全省能源

□ 本刊记者 苏惠芳

厚重榆林

□ 本刊记者 苏惠芳

变化篇

陕西榆林,近十年来尽管给予这方热土的“关键词”有“褒”有“贬”,贫穷、富有、能源化工、快速增长、粗放落后、跨越发展、国家级……但回首十年变化,辉煌壮丽;展望未来,正在努力转型升级。榆林的能量无限,榆林的魅力无限。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榆林资源丰富,且极易开采,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能源化工资源成就榆林的“明珠”,开启日后的创富时代。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1998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尤其是煤、油、气、盐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

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近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0万亿元,堪称“聚宝盆”。预测储量:煤炭2714亿吨,探明储量1447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0.8%,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95%;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1.65%;石油10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3%;岩盐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4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各类盐总量的26%。

榆林耕地面积1546万亩,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日照充分,大风日数多,平均每天日照时间近8小时,全年日照时数2600—2800小时,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兆焦耳/平方米,榆林长城沿线的测风塔10米高平均风速为5米/秒左右,风功率密度可达150瓦/平方米,这样的有利条件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

榆林古老厚重、历史悠久、文化荟萃。作为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的转折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前进

十年前的2003年,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十年后,榆林依托资源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榆林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都好于全国、西部、全省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末的11.4%提高到2011年的18.4%,5年提高7个百分点,上升为全省第二(次于西安)、西部地级市第三(次于包头和鄂尔多斯)、西部地级和地市级第九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居陕西第一,这表明榆林进入全省经济“第一增长方阵”,成为新的重要“一极”。

神木县万镇镇张家沟村82岁的毛玉叶老人住院一月共花去8496元,个人仅花费了医保外的400多元。近年来,医改“神木模式”、“府谷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榆林获得“全国医改最具影响力城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2769亿元,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全国地级市第43位,对全省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达到20%,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第二极;神木、府谷、靖边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神木成为西北首个GDP过千亿的经济强县;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正在成为陕西“第二粮仓”;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042.15亿元,分别占到全市、全省生产总值的37.6%、14.09%。城乡居民收入较2008年翻了一番多,增速位居全省前三位,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城乡低保等6项标准均高于全省水平;在全省率先实行了“15年免费教育”;医改“神木模式”、“府谷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全国医改最具影响力城市称号;城乡区域互动并进,城镇化率达到50.36%;交通体系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经成为全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

能源化工基地高强度建设,使榆林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肩负起国家能源发展的重任,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榆林市风貌

迎挑战,主动转型升级

制图/马婧

榆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省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榆林视察,对榆林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提出要将榆林建成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榆林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榆林经济因煤而兴,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榆林对煤炭产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全球经济低迷带来能源需求不足,工业经济呈现放缓趋势,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榆林作为产煤大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中,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6.8个百分点,比值分别由2003年的1:4.1:2.1到2012年1:16.1:4.9。基本上是一业为大,经济发展呈“低位运行,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新“27”条),明确了榆林今后发展蓝图,要将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城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更加突出能化基地要走“高端”、现代农业要上“规模”,中心城市要“四化同步”、城市要“开放创新”,经济总量要由2012年的276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5800亿元,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上5年都要翻番。

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榆林稳中有为,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施策,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榆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榆林转型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榆林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榆林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干部群众对下一步的榆林充满期待。榆林正在转型升级的征途上昂首迈进。

猜你喜欢
榆林全省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走榆林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