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伴抑郁80例临床分析

2013-09-23 01:46唐文君唐宇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体征证候支气管

徐 艳,唐文君,唐宇凤

(1.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610072;3.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6210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伴抑郁患者,符合中医哮病及中医郁病诊断标准且辨证属肝郁伤神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0~57岁,平均(45.13±10.22)岁;病程3~23年,平均(14.40±4.58)。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8~58岁,平均(47.70±8.46)岁;病程1~25年,平均(14.00±4.59)。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症状总积分、ACT评分、HAMD评分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①哮喘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并且分期为慢性持续期,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控制水平分级为未控制;②抑郁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要求HAMD抑郁量表评分大于等于17分,并且小于35分。

中医诊断标准:①哮喘参照第7版《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制订。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常由外感邪气,气候变化,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累等诱发。呈反复发作性,急性发作时多突然起病,常见鼻痒、喷嚏、咳嗽、气紧、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痰鸣,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甚至口唇青紫,面色苍白,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自行缓解。②郁证参照第七版《中医内科学》制订。精神抑郁,情志不舒,思维迟缓,失眠多梦,胸闷心烦,腹胀嗳气,神疲乏力,善太息,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舒利迭(沙美特罗50μg 、氟替卡松250μg)吸入剂,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组另用敏咳煎加味(炙麻黄15g、杏仁15g、桔梗15g、五味子12g、百部20g、川贝母10g、防风10g、僵蚕15g、地龙15g、蝉蜕9g、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每日口服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

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服药期间如有哮喘加重,按急性发作期处理,为脱落病例。

3 观察指标

症状和体征评分,血清IgE,IFN-γ、IL-4、IL-5、5-HT,肺功能,ACT评分,HAMD抑郁量表评分。

4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ACT评分、HAMD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ACT评分、HAMD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ACT评分、HAMD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示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症状总积分 15.23±1.38 5.30±2.35*△ 9.93±2.05 14.97±1.59 6.57±2.55* 8.40±3.34 ACT评分 14.43±1.04 23.03±2.54*△ 8.60±2.55 13.98±1.30 21.11±3.17* 7.13±2.86 HAMD评分 25.49±4.96 17.36±4.55*△ 8.13±1.00 24.03±4.85 20.23±4.85* 3.80±0.41

两组肺功能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表2 肺功能治疗前后比较(±s)

表2 肺功能治疗前后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指示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FEV1 60.17±6.73 74.17±8.15*△ 14.00±6.37 60.77±7.52 68.90±8.76* 8.13±4.74 FVC 72.89±5.89 82.81±5.24*△ 9.92±4.95 71.43±5.87 81.39±4.81* 9.95±4.56 PEF 68.95±5.90 81.83±6.97*△ 12.88±7.25 69.14±7.20 81.39±8.25* 12.25±4.17

两组血EOS、血清IgE,IFN-γ、IL-4、IL-5、5-HT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血EOS计数、血清IgE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FN-γ上升,IL-4、IL-5下降,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FN-γ/IL-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5-HT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5-HT水平降低(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哮喘发病的主要免疫学机制是“Th2功能相对亢进,而Th1功能相对抑制”。Th1主要分泌IFN-γ、IL-2、IL-12,TNF-β,介导细胞免疫和迟发超敏反应;Th2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介导体液免疫,辅助B细胞合成IgE。在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有IL-4、IL-5、IL-6、IL-10、IL-12、IFN-γ等。在正常情况下,Th0细胞应该按一定比例分化成Th1细胞和Th2细胞,所以Th1/Th2会处于一个平衡状态,而机体若以Th2细胞的反应为主,导致Th1/Th2失衡,将发生支气管哮喘[1]。因此,通过调节Th1和Th2,使Th1/Th2达到正常的平衡值,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5-羟色胺作为一种炎症介质既是哮喘神经因素发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其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密切相关[2]。临床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抗抑郁治疗,可改焦虑、抑郁状态,降低参与哮喘发病的炎症细胞因子,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哮喘的临床疗效。但是,Th1/Th2与5-羟色胺在支气管哮喘伴抑郁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目前研究甚少。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进而使哮喘患者因情志因素而发病。加味敏咳煎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全方疏肝解郁,解痉平喘。因此,中药疏肝理气治疗支气管哮喘伴抑郁效果较好。

[1]徐艳,何成诗.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3):112-124.

[2]梁可云.支气管哮喘患者抗抑郁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2):92-93.

猜你喜欢
体征证候支气管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